<h3> 朋友们,颜明开了一家以二胡命名的《二胡面》坐落在大学城东方剑桥旁,“阳光森林家居”门前。</h3><div> 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叫二胡面呢?</div><div> 让我慢慢道来。原来颜明从小喜爱音乐,拜重庆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唐柯贵为师,认真学习,潜心演练。几经周折进入了四川攀枝花歌舞团当了二胡独奏演员,期间还拜了著名二胡演奏家蒋才如为师。多年的学习与演奏练就了过硬的功夫,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可见其对二胡的热爱程度。</div><div> 由于社会的变革,民乐的低落,生存的必需,随着全社会下海的商业浪潮,他一头扎入了生存的搏击之中。重此与二胡绝缘。</div><div>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挥间三十年已逝去,期间不曾想起二胡。天命之年时已是儿女长大,家庭美满。此时此刻,二胡的情结又在心中牵绕,就像春天发芽的种子急不可耐,破土而出……</div><div> 几年下来,恢复当年功底,完成了数首新曲目,超越了过去的自我,实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div><div> 《二胡面》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二胡面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情结,主观客观地宣传二胡文化。</div><div> 可以想象: 在捞面的同时响起自己热爱的二胡声,这是多么惬意工作呀!当客人吃着二胡面,听着二胡曲,这又是多么别具一格的风景线!</div><div> 《二胡面》将在12.29日隆重开业。为预祝开业大吉,特献歪诗一首。</div><div> </div><div> 七律.赠颜明之《二胡面》</div><div> </div><div> 烟花爆竹喜洋洋</div><div> 锣鼓齐鸣震天响</div><div> 面馆置设大学城</div><div> 琴友欢庆送公粮</div><div><br></div><div> 一曲麦田千重浪</div><div> 再听丰收喜又唱</div><div> 凯歌高奏一枝花</div><div> 二胡之面必兴旺</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二胡面》的前世今生</h3><div> 作者:二胡面创始人</div><div> 颜明</div><div><br></div><div> 小面一一我出生在一个叫江北嘴的地方,妈妈的工厂重庆织布厂就在这里,厂门口不管春夏秋冬,下霜落雪总有一老头摆着一面摊等待着下工的纱妹(纺织女工)敲着盅盅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小面,阿姨们端着这碗面吃着笑着闹着,揣着红红脸,消失在街的那头……</div><div> 虽是久远的记忆,那麻辣鲜香,那红红的脸恰似一种情怀,留在了童年!</div><div> 面还是那碗面,却不见了敲盅的人……</div><div> 寒冷昏暗的路灯下,老头依然支着破烂的面摊,心似乎有些颤抖,两眼紧紧凝视着厂的门口,期盼那敲盅的人……</div><div> 听妈妈说,老头姓骆,原是厂里的机修工,长得道还俊郎,是厂里有名的文艺骨干份子,嘴里时不时哼着小调,偶尔也扯扯二胡,厂里的工友们喜欢叫他骆二胡。</div><div> 文革期间厂里文艺宣传队常演出,那时我还小,常常跑到后台去看大人们吹拉弹唱,特别喜欢看骆叔叔扯二胡那个样子,就是那时,潜移默化埋下了与二胡结缘的种子,一生与它扯不清,道不明……</div><div> 纺织厂总是女多男少,僧多粥少,像骆二胡这样的男人,能歌善舞,一表人才,自然是女工们最不放过的对象,不管厂里的一枝花二枝花们的如何追逐,骆二胡都不为所动,但却偏偏喜欢上了其貌不扬,长得倒还踏实的档车女工王春妮,姐妹们都亲切的叫她春妮。每每下班春妮和姐妹们都会敲着盅盅欢歌笑语的来到骆二胡的面摊,不管有多少人排队,春妮总是挑最先的一碗面,显示着不一样的特权,馋死了身边的姐妹们……</div><div> 那是不堪回首的岁月,红色恐怖笼罩着神洲大地,文革时期三反五反运动,一次又一次改写着人们的历史。</div><div> 命运多舛,骆二胡因父母历史原因受牵连被打成了右派并开除了厂籍,为了生活,无赖在厂门口支起个小摊,干起了小面的营生,骆二胡每天起早贪黑,生活好不艰难,好在能免强养活自己,如此困境下,春妮从没有放弃过他,每当午夜下工,春妮总是敲着盅盅来到面摊前能吃上一碗热死腾腾麻辣小面,就这样他们相爱,彼此坚守着对方……</div><div> 天有不测风云,晴天霹雳,一场意外,无情的夺走了春妮的生命,骆二胡一夜之间白了头,老了很多,春妮已是他的全部,他的世界从此暗了下来,</div><div> 就这样, 许多年过去了,我每次从外地探亲回家,路过面摊总是习惯的坐下来一碗麻辣小面,骆二胡已显得非常的苍老无助,身上怀揣一把二胡,闲时总要扯扯它,据说自春妮走后,这把二胡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这是春妮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为他买的,我一边吃着面,他一边扯着琴,琴音凄凉委婉,那根根弦像是在诉说无尽的思恋和悲怨,那碗碗面像是纠缠着他的坎坷人生,一年又一年就这样的过去了,因为仅有骆二胡在这四个平方,整整坚守了二十个春夏秋冬,痴痴的等,等候那夜晚敲盅的人……</div><div> 后来听妈妈说,那年下着雪,在一个风花雪的夜,骆二胡整理好自己,怀揣着二胡,找那敲盅的人去了……</div><div><br></div> <h3>著名作曲家关铭老师光临《二胡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