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芳华凝香,人间岁月永远温情以待

兰逸

<p><br></p><p> 《芳华》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在1976年前后到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也正处于社会刚刚转型期。经历十年动乱,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春风徐徐吹来,人们从左倾思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惊骇醒悟,过去十年好一场荒唐梦。</p><p><br></p><p> 这部影片如果你只看到了部队文工团的俊男俊女们的青春纠结,善和丑的贬褒,那未免太肤浅。这部片子真正深刻之处在于隐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局面、体制机制以及战争与人性。特别是在对人性的拷打中,无情的鞭挞了不尊重个体价值,反人性的思想禁锢,以及所树立的一种圣人式的榜样与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冷酷、蹂躏和践踏,直至让人性之美幻灭,其残忍不言自明。它不仅是一部怀旧的青春悲剧片,更是一部拷问时代与人性同时扭曲的片子。</p> <p>  严歌苓说:“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p><p><br></p><p> 其实,何止人性的弱点,真正导致每个人不同的命运的是时代的潮流,所有人身不由己被裹挟其中,家庭出生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决定了人的不平等,也决定了人的命运。</p><p><br></p><p> 冯小刚把《芳华》置身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画面中,让你的视角触摸奇怪的社会现象和变态的人性,浓缩和深化了《芳华》的主题内涵。</p> <p>  刘峰这个人物处在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集体主义价值观被强烈推崇,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单纯,利益需求大致趋同,物质利益关系简单明了。这样的气候、土壤就能孕育出“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为核心的刘峰式精神。</p><p><br></p><p> 也就是说,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和时代的土壤和环境密切相关。一个八零后的女孩子对我说:“我不喜欢刘峰,太假。”这也难怪她这么说,在全社会都讨论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今天,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善良?当街头行乞者是一种职业,当“碰瓷”是发财的一种手段,当你的怜悯之心被欺骗,当你的诚信被利用,你还敢相信善良吗?</p><p><br></p><p> 所以说,现在很难再产生雷峰和刘峰。我认为,那个时代的刘峰是真实的,是被大家认可的“雷锋”。刘峰没有伪装也没有虚伪,他所有的出发点都发自他善良的本性。只不过刘峰的善良被组织罩上了圣人的光环,也就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人。</p><p><br></p><p> 正如原著所说:“当雷锋是一种受戒,一种"阉割"”刘峰的善良也被同事当作理所当然,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刘峰。其实,刘峰也是人,他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当刘峰把人性的一面爱欲表露出来,人们似乎无法接受一个还有爱欲刘峰?别人可以爱,唯独刘峰不可以爱。所以,刘峰的善良本性最后换来的是一个悲剧结局。</p><p><br></p> <p>  林丁丁是一个极为自私也极有心计的人。她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如何攀上高枝,过上富裕的生活。她拿爱情作为对等交换的筹码。她可以让内科医生爱,也可以让摄影干事爱,就不可以让刘峰爱。</p><p><br></p><p> 在“触摸事件”发生后,为了自保,她公然出卖了刘峰。最后,除了何小萍外大伙也都背叛了刘峰,大家忽然得了一种选择性遗忘症,刘峰平时待大家的好,此时全都忘却。如果说,林丁丁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原谅,但是,当组织、文工团所有人都疏离、背叛刘峰时,无疑暴露出人性中,有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失去独立判断、好坏不分的集体无意识,这个集体无意识就是墙倒众人推。</p><p><br></p><p> 生活中,人们大多都会锦上添花,很少有人雪中送炭,这许是我们人性的缺陷和悲哀。</p> <p><br></p><p> 片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镜头,刘峰被下放到连队伐木,临走前夜,何小萍来送他,进屋后随意坐在一张床边,问谁的床?刘峰说朱克的床,小萍像触电般的跳了起来,因为朱克说小萍身上有馊味。可以看出,一句伤人的话就像一把刀子。所以,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尽可能避免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p><p><br></p><p> 小萍感恩刘峰,在朱克不愿在舞蹈中为她托举,刘峰及时的和朱克换了位置。在排练厅的镜子里,小萍看到她和刘峰是那么和谐,她从中找到了自信。此时的小萍身体那么柔软,她把腿抬的那么高,那么漂亮;而刘峰托起的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一只翩翩飞舞的燕子。也就在此刻,小萍开始依恋刘峰。</p><p><br></p><p> 最让人动情地一个场景是小萍一个人站在大门口,在雨中为刘峰送行,她和刘峰默默相对,相互深情地敬礼告别……。身影越来越模糊,小萍依然行着军礼,一动不动的像一尊雕塑,保持着对善待她的人一个永恒的致敬!影片中,刘峰冒着大雨把何小萍接来文工团,何小萍又冒着大雨把刘峰送出文工团,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雨中的一接一送,对比强烈,足见导演用心之细密精巧。</p> <p>  何小萍有着不幸的童年,也有着被人歧视的青年时代。原著中的小曼(小萍)的父亲在文革中自杀身亡,母亲带着她改嫁何厅长。小曼在失去父爱的同时又失去了母爱,她想得到母亲温暖的怀抱,只能故意把自己泡在凉水中作贱出病来,只有发烧了母亲才能抱一抱她。"拖油瓶"的身份让小曼(小萍)极度缺乏安全感,她自卑、处处谨小慎微。</p><p><br></p><p> 她到了文工团又受到了集体对她的歧视。何小萍反差太大的人生起伏,很难再有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为她后来得了精神分裂埋下伏笔)。剧本里的小萍从六岁离开父亲后,她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父亲。小萍参加文工团后偷用了林丁丁军装,去照了一张照片寄给父亲,让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光荣入伍了。她给父亲写信,可是父亲始终一封信都没回她。父亲为了不拖累女儿,隐忍着对女儿的强烈思念,直到他死后留给女儿遗书,我们才知道这个软弱文人何其不幸。何小萍的父亲没有迎来他的"解放",社会也没有给他一个道歉。</p><p><br></p><p> 我想,这个民族是否还缺少一个忏悔的胸怀?一个造"神"的时代,整个社会都要按"神"的旨意来执行,每个人的命运都得有"神"来安排。这就是体制的缺陷,因而也造成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悲哀。《芳华》穿插了一场中越战争,那一排排躺在地上死去的士兵,一车车拉回来的尸体,无不控诉了战争的残酷。真的要感谢国家广电局终于核准《芳华》上映。这也说明现在政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宽容度,对人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尊重。</p><p><br></p> <p>  电影《兄弟连》一首插曲:"花儿都到哪儿去了?女孩子们摘走了。女孩都到哪儿去了?男孩子们娶走了。男孩都到哪儿去了?变成士兵打仗了。士兵都到哪儿去了?全部埋进坟墓了。坟墓都到哪儿去了,全被花儿覆盖了。"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它的残酷性。</p><p><br></p><p> 中越战争刘峰失去了右手臂,成了残疾人,也成了英雄;何小萍因为冒死救助伤员也成了英雄。而许多年轻的生命,还没有绽放出人生的绚丽璀璨,就瞬间凋谢零落,无声无息的埋进了坟墓,渐渐地被后人遗忘。面对战争,渺小微茫的人都是弈者的小卒,过了楚河汉界,生命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p><p><br></p><p> 有时侯我会自问,战争何为正义?又何为非正义?当我们看到山坡上绵延着一排排年轻士兵的墓碑时,当我们看到曾经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化为尘土时,当我们看到失去儿子的父母悲痛欲绝时,你敢说战争发动者还有什么正义性吗?当我们又看到战争两国重修友好,我不知道躺在坟墓里的那些年轻生命又作何感想?战争,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胜负都是反人性的,只有和平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p> <p>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就是何小萍月光下独舞。从小就备受冷落,长大又遭到众人歧视、排挤、欺凌、伤害和侮辱,最后又得到崇拜、赞美,成为披红戴绿的英雄。巨大的反差让何小萍难以承受命运之重,她一下子精神分裂了。</p><p><br></p><p> 穿着病号服的何小萍悄悄走出演出会场。银色月光晒满绿色的草坪,随着传来的音乐她在草坪上起舞。她的每一个舞姿是那么柔软而优美,像是彩蝶翩舞在花间草丛,绵延不绝,行云流水。此时,何小萍从精神分裂中被唤醒,她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都被唤醒,何小萍舞的那样热情澎湃,自由奔放,那是一种自我掏空的了的释放,释放的淋漓尽致,释放的毫无保留。她舞尽了童年的自卑失落;舞尽了在文工团受到的所有孤单和屈辱;舞尽了对父亲的爱和思念;舞尽了她对刘峰善良的感恩;舞尽了她对那个时代的困惑和迷茫;舞尽了生命中的所有的不公。此时,包裹在病号服里的何小萍是那么美,朦胧的月色为她镀上了迷人的人性的光泽。</p> <p>  看完电影,你也许会叹息一声:人情如纸薄,这个世界真冷!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冷吗?没有!这个世界当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不过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也许我们的生命中有过怨怼,有过蹉跎和堕落,甚至有过无情和伤害,但是,你要选择相信,相信善良会成长,相信人性中有坏的一面,同时,更多的是有好的一面。</p><p><br></p><p> 你要始终相信,上天从未抛弃每一个努力成长的灵魂,也不会辜负每一个真诚的生命。在每个人的命运旅途上,都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我相信这句话:这个世界偷偷爱着你,只有你不知道而已。无处不在的田螺姑娘,也许会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一饭一粟与你安然长伴。当我们守住心中的光和热,守住善良与真诚,我们就是太阳,温暖别人也会温暖自己。</p> <p>  《芳华》原著底色悲凉,甚至有点绝望。与原著不同的是影片结尾处理是温情的。历经沧桑的刘峰和何小萍,两个人在一个小站的椅子上依偎在一起,小萍撕碎的相片被刘峰重新粘合好,还给小萍一个完整的人身(人生),寓意深刻!小萍一直没有勇气对刘峰说出口的"抱抱我",终于找到了最善良、最温暖的怀抱。他们从未结婚,却岁月静好,彼此相伴一生。</p><p><br></p><p> 《芳华》中,冯导在不断地撕裂那些美好时,最后还是忘不了对它投去悲悯的一瞥。这与其说是冯小刚、严歌苓对他们那代人青春的祭奠,不如说是对他们那代人青春的缅怀和安慰。感谢冯导的善意与温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不至于让我们感到太冷。至此,向那些受尽苦难和屈辱,却依然还能相信善良,温暖待人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