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泽东!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我们更加深切怀念毛泽东!</h3> <h3>毛泽东塑像</h3> <h3>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纪念地——清水塘,就位于长沙市八一路538号(原清水塘22号)。1921年至1923年,毛泽东和杨开慧曾居住于此。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中共湘区委员会开展了湘区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使湘区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最富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因此,清水塘见证了中国革命一段红色历史。</h3> <h3>原清水塘22号住宅小院</h3> <h3>清水塘</h3> <h3> 一、清水塘</h3><div> 清水塘最初形成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在上个世纪初期,这里还是长沙城小吴门外一个冷清、荒僻、无人关注的小村庄。一片菜地和几栋小屋,掩映在长满绿树的小山包之中。菜地的南面有两口清浊分明的水塘,上塘小而水浊,下塘大而水清。当地的人们非常喜爱下面这口清清的大水塘,亲切地称呼它为清水塘,时间长了,清水塘就成了本地一个响亮的地名。1921年,一位在长沙城内做洋货生意的陶先生在小吴门外清水塘菜地北面的向阳山坡修建了一栋三开间的青瓦平房独立小院作为私人住宅,这座独立小院占地面积193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门牌号为清水塘22号。陶先生由于长沙城内的洋货生意十分繁忙,并且当时的交通又不太方便,他就很少去清水塘22号居住,于是张贴广告招租。</div> <h3>原清水塘22号住宅小院</h3> <h3>清水塘</h3> <h3>清水塘</h3> <h3> 二、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h3><div>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回到湖南后,毛泽东、何叔衡于10月10日在长沙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为了使党的支部有一个活动和联络的地方,1921年深秋,由支部委员易礼容经手租下清水塘22号这座青瓦平房独立小院,作为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家人住宿的地方。1922年5月前后,在中共湖南支部基础上,湖南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区委机关仍设在清水塘22号。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组建最早的省委机构,毛泽东担任第一任书记。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中共湘区委员会开展了湘区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使湘区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最富有朝气的省份之一。1923年4月毛泽东被调往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李维汉继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区委机关迁往长沙城内学宫街。</div> <h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h3> <h3> 毛泽东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及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期间,为方便工作,就把夫人杨开慧和岳母向振熙老人接到清水塘22号一起居住。1921年冬至1923年4月、1923年9月至1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他们常常漫步于清水塘边,畅谈人生和革命理想,憧憬美好未来。1923年12月底,毛泽东离开清水塘赴上海后,杨开慧带着小孩在这里继续居住至1924年5月。</h3> <h3>原清水塘22号院门</h3> <h3> 清水塘22号院门向东,厅屋朝南。在堂屋正面墙上有一幅毛泽东的照片,这是他在1924年的留影。1924年5月5日是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日,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国共两党工作人员齐聚莫里哀路孙中山的住宅举行纪念活动,并在花园中合影留念,旧址堂屋照片中的毛泽东形象就是来自这张合影。这张照片是经过放大的毛泽东个人剪影,也是与他在清水塘22号生活时的样貌最接近的影像。</h3> <h3>原清水塘22号小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厅屋正面</font></h3> <h3>堂屋内景</h3> <h3> 堂屋右侧的房间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的卧室。毛泽东与杨开慧在1920年冬天结成革命伴侣。墙上挂着毛泽东年轻时的照片,以及杨开慧与两个孩子的合影。杨开慧一生中只留下了两张照片,她没有一张和毛泽东的合影,所以工作人员将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弥补这个遗憾,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他们在那段革命岁月中的伟大爱情。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家,也是他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寓所。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泽东一直转战大江南北,居无定所,可以说,在清水塘22号的日子是毛泽东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上有老、下有小、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h3> <h3>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的卧室</h3> <h3>卧室内景</h3> <h3><font color="#010101"> 堂屋左侧的房间是一间客房,许多到湘区汇报工作和参加会议的同志曾在此休息和住宿。墙上的照片分别是刘少奇、李维汉和李立三。1922年9月,刘少奇(湖南宁乡县人)从苏联回国被安排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工作。这时,正值安源工人罢工斗争的前夕,刘少奇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和毛泽东见面。之后,刘少奇前往安源协助李立三领导安源工人罢工斗争。1922年9月至1925年春,刘少奇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font></h3> <h3>客房</h3> <h3>客房内景</h3> <h3>客房内景</h3> <h3> 堂屋的后面是退堂屋,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及全家人一起用餐的地方。</h3> <h3>退堂屋</h3> <h3> 退堂屋右边的这一间住房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夫人的卧室。向振熙老夫人是湖南平江县人,出生于一个诗书世家。她与杨昌济成亲后,生有一男二女,杨开慧是她的第二个女儿。从1921年冬天开始,老夫人在清水塘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她不辞劳苦地帮助杨开慧照料孩子、操持家务,还积极支持毛泽东从事革命工作。毛泽东对老夫人非常敬重。1950年是老夫人80大寿,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并捎来人参、鹿茸等物,让老夫人滋养身体。1962年春,毛岸青与邵华结婚,毛泽东安排儿子、媳妇回长沙看望外婆,并祭扫母亲杨开慧的陵墓,使老夫人获得很大的安慰。1962年,老夫人在长沙去世,享年92岁。毛泽东得知噩耗十分悲痛,当即发出唁电以表哀悼,并寄上500元,作为老夫人的安葬费。唁电上说:“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h3> <h3>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夫人的卧室</h3> <h3>向振熙老夫人卧室内景</h3> <h3> 退堂屋左边是一间会议室。这间房子位于整栋房屋的西北角,比较隐蔽、安全,湘区党委的一些重要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毛泽东当时经常在这里听取汇报,研究工作,决策部署工人运动。从1922年下半年到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等十几次工人罢工斗争。在中共“三大”上,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总结党的“二大”以来中央和地区党的工作时指出:“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这是党中央对湘区工作的高度评价。</h3> <h3>会议室</h3> <h3> 退堂屋后面是天井。天井在南方民居中是用来采光和通风的,这里分布有厨房、洗澡间和杂物间。</h3> <h3>天井及厨房</h3> <h3>天井及杂物间</h3> <h3> 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长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烧毁,由于这座房子位于城郊,没有被大火波及,所以它成为长沙市目前仅存的一座上世纪20年代建筑。1951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清水塘22号作为永久性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并对它进行了加固和维修。旧址采用的是原状陈列形式,大家看到的旧址内的陈设是工作人员根据当时一些亲历者(包括易礼容等人)的回忆所做的复原陈列,充分地还原了当时革命生活的原貌。1952年10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以“毛主席前居长沙清水塘革命策源地”冠名,作为长沙市第一个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2001年6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原清水塘22号住宅小院</h3> <h3> 三、毛泽东塑像广场</h3><div> 毛泽东塑像广场位于清水塘的西南面,这尊塑像展现的是毛泽东头戴军帽、身穿大衣、向群众挥手致意的形象。这尊塑像高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底下红色花岗岩基座高5.16米,基座与塑像合起来总高度为12.26 米,寓意着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12月26日。</div> <h3>毛泽东塑像</h3> <h3> 这尊塑像建成于1969年,是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这尊塑像并不是湖南生产的,而是由黑龙江哈尔滨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铸造,以黑龙江全省二千五百万人民的名义捐赠给湖南人民的。根据档案资料的记载,这尊塑像的材质是铝镁合金,这种合金是用来制造飞机的珍贵材料。当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为了保证成功率,同时铸造了两尊一样大小的塑像,一尊用火车专列运送到湖南,另一尊还保留在厂里。当时毛泽东得知这尊塑像生产后,作了严肃的指示:“塑像虽好,还我飞机!”于是,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工人将留在厂里的那尊铝镁合金塑像回炉熔炼,而这尊塑像便留在了清水塘。我们今天有幸能够看到这尊塑像,它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尊室外巨型毛泽东铝镁合金塑像。</h3><h3> 塑像广场的布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塑像后方有十面红旗和苍劲的雪松,塑像广场两侧还排列有红缨枪式的路灯,像战士一样守卫着塑像广场。这些都说明了塑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价值。</h3> <h3>毛泽东塑像广场</h3> 四、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div> 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位于清水塘的南面,始建于1993年。1993年12月26日是我们敬爱的领袖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毛泽东工作和生活过的清水塘,长沙市博物馆建起了这座碑廊供人们参观浏览。碑廊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名,著名诗人臧克家作序。碑廊长约96米,宽约3米,收录毛泽东诗词作品92首。目前,清水塘的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是全国范围内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多、手迹最多的碑廊。</div> <h3>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h3> <h3>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外景</h3> <h3>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内景</h3> <h3> 毛泽东有一句话是对自己诗词的最好概括,那就是“诗言志”。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赴湘乡求学,这首诗是他赠给父亲的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男儿志在四方的伟大抱负,和外出求学的坚定决心。</h3> <h3>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于1918年认识了杨开慧,他们在1920年结婚,既是夫妻,又是革命伴侣。结婚后因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聚少离多,难免有离别之苦,1920年到1923年,毛泽东为杨开慧写过两首爱情词,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仅有的两首爱情词。</h3><h3> 《虞美人·枕上》</h3><div>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div><div>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div> <h3>虞美人·枕上</h3> <h3> 《贺新郎•别友》</h3><div>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div><div>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div> <h3>贺新郎•别友</h3> <h3> 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着湘江的美丽秋景,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感慨万千,欣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h3><h3> 《沁园春·长沙》</h3><div>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div><div>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div> <h3>沁园春·长沙</h3> <h3>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先后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为此题写了《七律·长征》,精炼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h3><h3> 《七律·长征》</h3><div>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div><div>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div> <h3>七律·长征</h3> <h3> 1936年2月,身在陕北清涧县的毛泽东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在欣赏北国风光之后,毛泽东写下了《沁园春·雪》,但一直没有公开发表。1945年8月,国民党多次电邀共产党和谈,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展开了43天的和谈进程。在此期间,南社创始人柳亚子先生屡有诗作赠与毛泽东,毛泽东便以《沁园春·雪》这首词回赠,后来公开发表在重庆的报纸上,轰动一时。重庆各种报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h3><h3> 《沁园春·雪》</h3><div>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div><div>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 <h3>沁园春·雪</h3> <h3>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天晚上,人民解放军开始抢渡长江。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清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的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晚占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毛泽东在得知这个喜讯三天后,提笔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h3><h3>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h3><div>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iv><div>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div><div>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div><div>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div> <h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h3> <h3> 1957年2月,时任长沙市十中语文教师的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还附了一首1933年她听闻丈夫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于当年的5月11日给李淑一回信,并以《蝶恋花·答李淑一》回赠。词中的“杨柳”一语双关,“杨”指的是杨开慧烈士,“柳”指的是柳直荀烈士,他是李淑一的丈夫。李淑一与杨开慧是同窗好友,她们都曾就读于福湘女中。柳直荀是杨开慧1924年介绍给李淑一认识的。毛泽东这首词赞美和歌颂了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利益、崇高的事业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寄托了毛泽东对牺牲的亲人和战友的深切怀念。</h3><h3> 《蝶恋花·答李淑一》</h3><div> 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div><div>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div> <h3>蝶恋花·答李淑一</h3> <h3><font color="#010101">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寓意深刻,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毛泽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