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 /> 《芳华》上影引发热议,见仁见智,见爱见恨,见毁见誉,见捧见杀,不仅撕裂了瓜众,也撕裂了昔日战友群,冰火两重天,冰炭不同器。<br /> 围绕《芳华》及主人公刘锋何小萍的命运,观众大至可分两大阵营:</b></h1> <h1><b> </b><b>正方:芳片鞭鞑了现实,伸张了正义。</b></h1><h1><b><br /></b></h1><h1><b>(摘录)新民晚报:淘票票专业版APP数据统计,截至12月21日,《芳华》的票房收入达到5.34亿元,工作日逆势增长,票房占比达到65.6%。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不少业内人事表示,《芳华》票房有望冲击10亿元大关,更有人认为,该片是冯小刚最近几年来执导的最佳作品。</b></h1> <h1><b>电影中那个断掉一只手臂的战争英雄领不到救济、东奔西跑混生活、遭体制欺凌赎不回车,又何尝不是冯小刚为他们那一代人发出的呐喊?作为看客的我们隐隐作疼,因为那忧伤,那欢快,那卑劣,那崇高,不仅是片中人的,也是自己的。<br /> <br />最后还是想表扬一下冯导的选角,的确每一张都是可以被牢牢记住的青春的面庞。</b></h1> <h1><b>1.论成才:我们终究敌不过"二代"<br />2.话基层:永远都是被下放的地方,更恶心的是,人家用来被下放的地方,却是我们常年生活的土地。<br />3.谈军转:战场上流血转业后依然流泪。此景偶遇郝淑雯,飙出一句脏话:"操你妈,你们敢打战斗英雄、残疾军人?"<br />4.说感情:真情敌不过身份。<br />5.看社会:好人不一定有好报。</b></h1> <h1><b>反方:污蔑国家人民骗取好处<br /> <br />(摘录):我们都是那个年代的兵,我也是军人的后代,也在部队文工队工作过,但这不是我们的芳华,我们的芳华有激情、奋进、友爱、和谐,有正能量。虽然有时也有些小毛病,但我们每天都有自我批评。对新兵爱护,对老兵尊重。严歌苓不过是成都军区后勤文艺宣传队舞蹈队的队员,连她笔下的女兵战友都说她心理阴暗胡说八道,她基本和莫言的笔风差不多,难怪她们是同学呢,都用污蔑自己的国家人民骗取好处。<br /> <br />《芳华》害人不浅;如果非要我把本质说透了,这部电影本质,不就是控诉十年,妖魔化文革、丑化伟人吗?<br /> <br />《芳华》就是投向时代的标枪!不仅仅投向那个特殊时代,也投向了改开之后,更是投向当前时代的标枪!而且还带着剧毒。</b></h1><h1><b><br /></b></h1><h1><b>不理解当年曾经也当过兵的这两名作家和导演居然会杜撰出这样不靠谱的故事来!女作家声称非常感慨人心为何如此险恶,请不要用女兵纯真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当靶子!要想把七十年代对中国的描写写成伤痕文学,请不要染指当年的部队生活,写的如此灰暗不堪,真是令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不能接受!中国长城的坚固,是由一代又一代无数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贡献青春的年青士兵们筑造的,请不要无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抹黑他们的青春芳华!</b></h1> <h1><b><br />作者严歌苓自述:"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占据了一个虚实之间的便宜,所以讲了大量的真话。</b></h1> <h1><b> 笔者: 影片背景,正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文革时期军队、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br />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进行了彻底否定和定论。"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br /> 在国家民族文化遭遇空前之殇的大背景下,对政党政府各阶层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军队包括每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运行秩序、道德观念、人性良知的毁灭程度有多深?这是一个从未进行认真研究疏理的问题。</b></h1> <h1><b><br /> 文革十年内乱,军队建设遭到严重损害和影响。但数百万军队尤其基层部队主体是何状态呢? 笔者是71年参军(援老参战部队)87年转业的军人,绝大多数在那个年代当过兵参过战的军人认为:那时部队的主流是好的,风气是正的,军事技术是实的,作风是过硬的,党员是吃苦在前的,官兵是团结的,入党提干是不花钱的,高官巨腐是闻所未闻的.......</b></h1><h1><b> 《芳华》中军营欺凌歧视、勾心斗角以及各种违反军纪犯罪行为也都存在,但绝非军队主流。七十年代发生的几次战争(中苏珍宝岛之战、中越西沙之战、长达十年的援越援老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赢了战争(也付出代价)便是印证,否则中国军队就会象中印之战的印军一盘散沙一触即溃。</b></h1> <h1><b><br /> 这一结论是不是在为文革站台呢?文革十年内乱,假如没有亿万工农兵知识分子坚守在一线,假如党政军内没有一批中坚力量一举粉粹四人帮,坚决否定文革,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路线,中国会是什么样子?<br /> 那么,刘锋、何小萍的遭遇和悲剧难道无中生有,刻意编造?非但不假,比其不幸悲惨者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文革死于非命达数百万,受株连者过亿,不一例举,不堪回首!<br /> <br /> 长期以来直至今日,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还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好人坏人的认知上。 世界上没有同一片树叶,也没有同一条河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刘锋、何小萍在文工团之际遇有之,但不代表那个年代所有人的经历,有人在北冰洋中碰见了暖流,也有人在赤道线遭遇了风雪。笔者认为:破坏与建设,毁灭与重生、善良与邪恶,亦如白天与黑夜,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污染会将人类毁灭殆尽,就不可能有今天日本的广岛长崎,文革的破坏如无亿万人民的觉醒和抗争,中国肯定走不到今天。 <br /> </b></h1> <h1><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规律。弄清这一点,就不难解释,文革期间的中国社会,工人还在生产,农民还在种地,士兵还在打仗,火车汽车还在奔跑、飞机还在空中飞行.....<br /> 说那个时期的存在实情,并非歌颂文革,揭露那个时代的阴暗,并非是汉奸走狗叛国反党。<br /> 社会、人与自然一样,是新旧交替、善恶共存、爱恨交织、水火共生,天使与魔鬼同行、.....。无沦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这样。基于此,芳华之争,争来争去各执一词,亦如盲人摸象,都对也都不对。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是万一,如发生在自己身上则是一万。</b></h1> <h1><b> 冯氏芳片,本无心也无力讲诉越战宏大叙事,但由文工团女兵撕开了尘封40年越战一角,让老人目炫心悸,让对此一无所知的90后00后眼界大开,让瓜众燥热兴奋,就这点来说,冯在岁末点火掀起死水微澜,至少,让其他善讲中国故事,现一头扎进娱乐魔幻烂片的名导们汗颜!</b></h1> <h1><b><br /> <br /> 冯氏芳片,一了当年文工团情结青春残梦,二触越战雷区题材搏眼,在众多名导褪变,文艺圈烂事烂作充斥,山中无虎(有虎不露面)成就了冯氏,其江湖气加狡黠,很受瓜众追捧。如能将票房九牛之一毛,捐与越战特困老兵,冯氏《芳华》将是里子面子双赢!<br /> </b></h1> <h1><b> <br /> 电光火石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山河大地巳属微尘,何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又况影外之影?<br /> </b></h1><h1><b> 可以设想,吃瓜群众的兴趣和谈资,很快又会被下一个事件、一部电影、一个人(如过去的毕福剑、现在的袁立)淹没,只有把持一点,会让你内心平静,那就是:无论现实是和昫春风还是凛烈严寒,坚持你的善良,守护你的良知。</b></h1> <h1><b><br /> </b></h1><h1><b> 当躺在灯光迷离松软沙发的影院中欣赏文工团员倩影舞姿时,让我们再次默默缅怀静静躺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中那些年轻躯体......</b></h1> <h1><b>观《芳华》<br /></b></h1><h1><b>寒风飞"绒花",<br /></b><b>满城说"芳华"。<br /></b><b>残肢不忍睹,<br /></b><b>玉腿尽娇娃。</b></h1><h1><br /></h1><h1><b>万骨化作土,<br /></b><b>青春洗铅华。<br /></b><b>侯门金迷乱,<br /></b><b>边塚掩黄沙。</b></h1><h1><b><br /></b></h1><h1><b>吉晓峰 2017.12.18<br /></b><b>于世贸天阶影院<br /></b><b>(绒花:片中曲)</b></h1><h1><b><br /></b></h1><h1><b><br /></b></h1> <h1><b>笔者的"芳华"年代</b></h1> <b><br /></b><h1><b> <br />撰文:吉晓峰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50团(援老参战部队)政治处干事<br />有感于《芳华》观后 各种争议<br />2017.12.24帝都CBD老宅</b></h1><h1><b><br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