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很长时间没看过电影了,网络舆情对《芳华》的煽动和同年人的蛊惑,脚步拖拽着回忆走进了电影院。</h3> <h3>《芳华》的剧情并不复杂,一曲"绒花"的伴奏,主人翁直接走向了观众,又在"绒花"的音律下和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悄然落下帷幕。这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某军队文工团的两个普通人物,和一群年值芳华的年轻男女零碎的生活故事,平淡中演绎着人生的哲理。当我以平静的心情看完后,我觉得影片更像一个纪实片,记录的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那些被激情燃烧的岁月烧成灰烬的青春,那些在阳光下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h3> <h3>也许影片中那段历史暗合了同年人的成长历程,与它有着共同时代背景、共同的记忆,又能在回忆和反思过去的同时,寻找与现代人的沟通和理解并引起共鸣。与文工团的青年男女一样,我们的那段时光,心中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的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战栗。看完了影片后,我又觉得恍如有种悲悯从高处俯视着我们曾经的年华,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芳华。以至于我不敢妄谈,唯恐任何一句言谈,很可能是一说即错的邂逅。</h3> <h3>那个正值中国社会政治跌宕起伏时期,部队文工团是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没有大众社会中那么惨烈的政治纷争和阶级斗争。我不认同刘峰的质朴和善良,"活雷锋"更是对刘峰为人处事的嬉耍。在一个干部子弟、大院子弟成堆的团队里,一个木匠的儿子为了生存必须付出更多别人不愿意付出的代价,而的要想如鱼得水的表达爱意,更是天方夜谭。定性为"耍流氓",被踢出文工团下放连队,是情理之中的事。与此同时,一个女孩何小萍的命运更让人同情。她因"出生"不好,童年时期饱受屈辱,满怀希望进入部队,以为可以融入"温暖大家庭",却屡遭歧视欺凌。后因战争失忆并成为精神病,又被舞蹈节律唤醒,悄然走到剧场之外,在熟悉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犹如一个月光下的精灵,赢得了她曾经那么努力想赢得的东西:重生。 </h3> <h3>时代在发生着剧变,文工团里每个人的命运,也在悄然转向。没有人能左右历史的车轮,准确地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幸运和失败,只是选择的错误,卑微的人生同样拥有不一样的芳华。</h3> <h3>寒冷的冬夜里,我去看了为数不多的国产电影,似乎感到了一丝温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芳华》展现的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群的生活片段,以及记忆深处的历史碎片,需要各人去组合,按照不同的经历缀合成不同的故事。而在记忆外围无法衔接的空白处,则是自由评判的空间,在于各自去理会、去拓展,表露出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的厚度。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影片强暴了原著,完成了对过去的阉割。相反,它用艺术的手指轻轻地、委婉而又含蓄地掀开了过去的一角。</h3> <h3>或许是时过境迁,一切似乎显得并不重要,一代人的芳华随着歌声的流动,已经穿越时空,触碰到了青春的灵魂。</h3> <h3>他们被芳华的青春"触碰",也触碰到了青春最光芒的灵魂。</h3> <h3> 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h3> <h3>有些人会是终生的同路人,在一条小道上行走到老,到死,而有些人注定只会跟你同一截路,下一个路口,人家可能连声招呼也不打就拐上另一条大道了,但人非草木,有时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景,会不由得生出一阵阵伤感来。</h3> <h3>我想,我是属于后者。</h3><h3>然而,即使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对突然的来临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