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一小段芳华》

六介草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i>看了电影《芳华》,心潮澎湃,不由的想起自己曾经在部队演出队的经历,虽然与电影大不相同,但经历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一、文革十年中,基本没有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工,所以每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就是农村的广阔天地。能去部队当兵,那真是喜从天降,要是能去部队文工团,那就是祖坟冒青烟。70年代的50后们,在那个青春年少的芳华里,没有像现在的学生那样苦读诗书,而是为了出路,把更多的心血用在了掌握一技之长上。谁舞蹈跳得好、谁乐器演奏得好、唱得好、球打得好、甚至跑得快跳得高,都是众多少男少女们的羡慕对象。因为这一技之长可能是部队招收文、体小兵的敲门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我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十几岁就看到身穿绿军装却比我小得多的文体小兵。每当他们神采奕奕地从我身边走过,我都在想,这辈子是没有这个命啦!十五、六岁那年,沈阳军区空军乒乓球队到我居住的长春航校(现空军航空大学)大礼堂打表演赛,航校发小的父亲赵副校长,让我上台跟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刘洪达打第一场比赛,并说如果打败他,就跟领队的说说,让我入伍进沈空乒乓球队。我象打了鸡血似的冲上台去,在一千多部队干部、战士和家属的呐喊助威下,大战一场,到底是技不如人,惨败下来。打球是靠实力的,毕竟人家是从大连市乒乓体校招入沈空乒乓球队的苗子,已经过三、四年的专业训练了,我一个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队水平,怎么能与其同日而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几年后,我就随着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毕业大军到农村插队落户了。然而,幸运再次不期而遇。1976年6月,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正和社员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里挥汗如雨除草间苗,一辆212北京军用吉普车停到我们地头,车上的人点名让我过去。社员们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那年月,军队还在地方支左,有部队干部还在地方兼任领导职务,可以说还是一个军地共管的社会,不少社员以为我犯了事,要被部队抓走了。在走到吉普车前,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我也没干什么坏事啊?到了车跟前,车上下来的航校政治部唐副主任告诉我:"已与公社(镇)领导商量决定,借调我到024部队业余演出队参加空军文艺</i>汇演,立即收拾东西跟车返回长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回长春的两个多小时的路上,我是浑身疑惑,自己并没有什么文艺细胞,怎么能被部队演出队选中?而且家里压根也不知道此事。特别是024演出队,我早有所闻,那绝对是一流的演艺团体。虽然名义上是业余的,但每年排练都在半年以上,加上几个月的部队巡回演出,也和专业艺术团体差不多。而且在此之前,我还知道他们曾与森警部队文工团在长春体育馆同台演出,当时还未成名的蒋大为唱的至今还是保留歌曲是"骑马驰骋保边疆"。吉林广播电台也时常播放024演出队的戏剧节目。我能去这样的演出队,这是真的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演出队一了解才知道,我就像一个"谋女郎"。原来前不久,由于农村过于劳累,造成小腿腓骨神经麻痹,回部队医院治疗后,在篮球场上活动,被路经此地的演出队队长兼导演看中。因为上级下达了参加空军文艺汇演的任务,一台确定参演的小吉剧《并不平静》,其中饰演中学生的演员大李平因故调离了024部队。在导演马不停蹄地物色人选中,我因各个方面符合剧中的角色特征,就被紧急征召进演出队。通过试演和考评,确定由我扮演剧中的受到四类分子拉拢腐蚀的中学生陶毅。虽然是吉剧,但陶毅只有两句唱词,导演认为我能够胜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过程,就像过山车一样,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一个农民,一下成了部队演出队的演员,其反差之大,令我几天没有缓过劲儿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二、演出队开始了集中排练。目标是以一台精彩的晚会参加空军在76年底举办的业余文艺汇演。如果取得好成绩,可能被选中参加全军文艺汇演。</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参加排练的队员有从机务队、汽车队等部门抽调上来的有文艺特长的战士,还有年年参加演出队排演的航校教员或干部,更多的是多年来从各大专业文艺团体或戏校毕业调进航校的优秀专业演员,乐队成员也是如此,当今影视女星李冰冰的父亲也是我们乐队的一员。他们分别安排在航校的印刷厂、工艺室、广播室、医院、幼儿园等部门,成为航校的正式职工。每年有演出任务就集中排演。</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70年代,部队的生活待遇远高于地方。比如,长春市民每月供应仅1斤米,2斤面,4两油,半斤肉,其余27斤粮全是玉米面。而一个军人每月的45斤粮基本没有粗粮,且军事院校大都在北大荒建有农场,只要是在部队工作,无论现役或职工,都可以分到部队农场的大米白面和豆油。因此即使是部队的业余文艺团体,也很容易调进专业剧团的骨干、甚至台柱子。我们队里的原吉林省吉剧团演员李晓霞调入航校广播室前就已经小有名气。80年代后又重返省民间艺术团,成了当时吉林大地家喻户晓的二人转歌星。</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因为这次要参加空军文艺汇演,航校为演出队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除吕队长是多年的演出队队长外,还抽调了学员大队的政委到演出队任政委。因为女演员比较多,是管理重点,航校特别抽调有多年女兵管理经验的训练部绘图室女军官马主任担任教导员。每次出演都是校首长领队。</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i>演出队的队员来自全国各地,所操方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身怀一技之长。记得一位从小就拉二胡的乐队演员杨教员,作为飞行员从飞行航校淘汰到024部队,我好奇地问他,"飞行员,天之骄子,百里挑一。空勤灶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两块多(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38元要维持全家几口人的生活),你这么聪明,身体又好,怎么会被淘汰下来呢?”熟悉以后,他跟我讲了鲜为人知的过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原来在飞行航校,他一直是同期飞行员的佼佼者,经常考试第一,连他自已也有些飘飘然了。飞行课上,教官虽然教授了在空中发动机停机后的紧急操控重启方法,但着重强调在空中是绝对不能触碰发动机停机按钮的。因为一旦发动机在空中停转,很可能会发生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然而,就在毕业前的一次例行空中值班飞行中,他单独驾驶着歼6战机,感觉自己的技术过硬,出于好奇和冒险心理,竟按下了发动机停机按钮,并飞出了塔台的视线范围。在一阵手忙脚乱的操控后,发动机终于在坠落前重启,并安全着陆。事后他隐瞒了发动机熄火一事,告诉上级是迷航了。但在毕业分配前夕,以为没事了的他,经不住同学们的不断嘲讽,忍不住说出了真相,结果挨了个处分,被淘汰当了地面教员。</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三、排练是艰苦的,尤其是对我和一些首次选进演出队的队员来说,就是一个炼狱般的过程。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动作都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我们包括乐队只有三十多人,要演一场晚会,每一个演员不可能就一个节目。我又分配在小话剧《换不换》里饰演一个不懂得艰苦朴素优良传统的新战士,还要在大幕拉开后的歌舞联唱中跳舞。吉剧演唱中还要在乐队里打板儿子。演出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一人多能。像电影《芳华》里提到的"万金油"式的队员不止一个。乐队缺少大贝斯,演奏员刘师傅、韩师傅等人,甚至自制了一台,而且演奏效果很不错。本来做后勤服务的部队干部,由于节目需要,很快就能和有话剧嗓音功底的演员合作排演一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双簧戏。</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让我敬佩。尤其是像李晓霞这样名声在外的主角,没有一点架子,我们同台排演《并不平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纠正唱腔中的每一个音符。剧中女二号、来自一流评剧团的李师傅也十分耐心地为我讲解如何表现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斗争,在她们的帮助下,我的演技有了飞速的进展。</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进演出队前,对文艺团体中男女之间的事情有一种神秘感,真正走进他们之中,这种感觉荡然无存。也许是024部队政治工作到位,虽然当时的男女演员基本上都没有成家,但是我从未听到过一件绯闻。女演员有时会因为主配角竞争关系,私下有一些牢骚或怪话,但在台上,绝对是相互配合,体现出优秀的职业道德。</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i>我因为是门外汉,每次演出化妆都是女演员给做的。她们自己化完妆后,每人负责一个新战士化妆。我的"御用"化妆师刘老师(在航校幼儿园当老师),也是从专业剧团调来的,为人随和,演技全面,常常在B角的位置上,只要队里一声令下,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会迎头而上,绝不退缩。几年后的空军文艺汇演,就是李晓霞突然回到省民间艺术团后,她接替出演秧歌剧《加急电报》并与李师傅密切配合,在北京一炮打响,斩获了文艺汇演的一等奖。</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span><b style="font-size: 22px;"><i>1976年9月,在我们排练接近尾声之际,主席逝世的噩耗震惊了全国,一切文艺活动停止。今后何去何从无人知晓。在那段时间里,演出队的任务就是制作花圈。当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主席的追悼会场前走过时,大家都认为,演出队会就此解散。没曾想,1个月后传来了粉碎四人帮的喜讯,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各种庆祝演出高潮迭起,024部队精心准备的这场晚会,再加上了几个歌颂领袖毛泽东,怀念总理周恩来,批判江青四人帮的节目,更是精彩纷呈。于是,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又开始了部队慰问巡演的历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伴着这台晚会,我们几乎走遍了东北三省的空军驻军,所到之处观众欣喜若狂。一是因为当时的文化领域娱乐内容太少,二是因为这种半专业半业余的演出团体也很特别,三是我们的剧目特点是避开与专业团体相比之短,发扬业余团队自创剧本之长。形成了一顿业余演出的名义、专业水平的演唱、一流创作内容的文化大餐。在辽源煤矿的军民联欢演出中,一位煤炭工人对我说,你们的演出门票比我们的中国煤炭文工团的演出还要抢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吉林飞行部队43师的慰问演出,部队用空勤灶的伙食招待全体演职人员,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渤海湾的带鱼,外焦里嫩、香鲜可口。以至于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吃过无数次带鱼,但总是找不到当时的口感。原因是当年物质匮乏,我一个在农村集体户天天大饼子白菜汤都吃不上溜的肚子,一下子跳到吃飞行员的伙食标准,一时受用不了,产生了超出人类味觉的口感,成了终生寻找不到的美味。</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i>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和自已的努力,演出队领导说,《并不平静》剧目陶毅的扮演已经达到了首演大李平(长春市革委会文工团调进的专业演员)的水准。听到这句话,自己是由衷的欣慰。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呵。但接着就一瓶子不满、伴瓶子咣了,犯下了一个舞台上的终生大错。那是与辽源矿务局军民联欢演出晚会上,在《并不平静》上演后,我仍在后台与女演员谈笑风生,全然忘记很快就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舞台监督马主任在侧台没有看到我的身影,喊了一声"陶毅准备出场"。这一喊不要紧,我如同大梦初醒,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侧台,慌忙中忘记拿道具:一本精装的《小五义》小说。而这部《小五义》在我出场的唱词里"我自看《小五义》吸其热闹,没想到老胡头暗藏花招"提到,并要向观众拿书展示。在我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之际,幸亏身旁的乐队二胡儿一把刘师傅让我把他谱架上的乐谱本拿去应急,而他与旁边的二胡演奏队员共用一个谱架。也不知道台下观众是否发现破绽。事后,演出队领导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也成了我短暂的演艺生涯中刻骨铭心的教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有了这次教训,我开始严格要求,不断学习,闲暇之余把队里的一些节目,诸如相声、双簧、三句半等大众节目内容记录下来,认真体会。年终总结时,部队政治部还给我记嘉奖一次。1977年恢复高考,我顺利考入工科院校,入学后,凭着在部队演出队的功底和笔记,我先后复制了演出队的几个节目,和同学密切配合,在大学开学典礼和学军汇报演出中都获得一等奖。大四时还在全院的诗歌表演大赛中斩获头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与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我们少了一些从小就能享受现代化设备带来的乐趣,但我们多了一份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以后我分别在科研所,工厂,外贸公司,援外工程单位,驻外机构工作过,在所有的经历中,部队演出队的经历最短,也许这是一个错位,但这一段暂短的经历,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了我最深的记忆。特别是看了电影《芳华》,使我为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而感慨,同时也为有这段美好的时光而自豪。</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