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div><h1> 昨天晚上,女儿送我两张电影票,催着我和老公早早搁下碗,去跟前的电影院看《芳华》,电影院开业快一年了,第一次走进影院。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感喟的事情。《芳华》一开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嘹亮的音乐一钻入耳膜,看到那久违的台标,立马就让人激动了。 </h1><div> </div><h1> 小时候,搬着小板凳在灯光球场看露天电影,早早去占位置,每每响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音乐,前一刻还喧哗的人群,立马静下来,一个个仰着脖子,全神贯注看电影了。 </h1><div> </div><h1> 这么多年,生疏了的音乐和台标,重新搬上荧幕,尘封的记忆,瞬间打开了仓储的门。 </h1><div> </div><h1> 随着电影情节,活雷锋刘峰,在新兵何小平的当兵入伍表上,填上更有利于何小平发展的继父的姓,而不是填上正在劳改的亲生父亲的姓,一种久违的淳朴的人性,也瞬间回归。那个时代的人,顺手帮助别人是太理所当然的事,但今天看起来,却那么的弥足珍贵。 </h1><div> </div><h1> 随着刘峰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但在部队给他这个年年先进的优惠大学名额,他却以:“有人比我更需要”的理由,拒绝文工团团长的安排,拱手相让战友。一个大公无私的老好人,让人又恨又气。 </h1><div> </div><h1> 随着战友让他带去北京修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后修好了,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时时把自己逼入绝境的人,就开始让人害怕了。 </h1><div> </div><h1> 为了给战友结婚省钱,刘峰就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送给他;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在团里吃饺子的时候,刘峰就煮挂面给她吃;食堂煮破没人吃的饺子总是刘峰主动打来吃;就连团里的猪跑了,别人也第一时间是叫刘峰去找猪。他竭尽全力地帮助所有人,大家也热情地叫他活雷锋。 </h1><div> </div> <h1> 可好人总是难做的。刘峰的善良在计划经济开始转变市场经济的初期,显得那么执拗,那么单薄和难以生存。<br> 他喜欢文工团的女独唱,那个叫林丁丁的姑娘。<br> 在第一次“冲动”的告白时刻,刘峰激动地拥抱了林丁丁,却正好被路过的男战友撞见了。<br> 男战友们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好哇,林丁丁,你居然敢腐蚀活雷锋! ”<br> 林丁丁担心这样传出去自己对自己不利,就自保地向组织告发:“刘峰是主动强行“触摸”她。”</h1><h1></h1><h1><br></h1><h1>从而这次“触摸事件”就成了刘峰人生的分水岭。</h1><h1><br></h1><h1> 刘峰就此被下放到伐木连去了。</h1><div> </div><h1> 下放连队前,之前受他帮助的战友,一个都没来相送。只有何小平,这个刘峰亲手接来的新兵,一个倍受女兵欺负的人来送了他。</h1><h1><br></h1><h1></h1><h1> 电影旁白说:“只有善良的人才会发现别人的善良,也才会珍惜别人的善良。”</h1> <br><br><h1> 刘峰被下放伐木连队,随即又参加战争,战争中落得截掉右胳膊的终身残疾,之后的他,退伍还乡,生活潦倒。 </h1> <br> <br><h1> 何小萍因为反感文工团这个欺负刘峰善良的团队,拒绝在A角受伤,需要她这个B角顶替上场的时候,拒绝上场,装病,换了军医量体温的温度计,假装高烧,团长用激将法激励得她上了场,随后惩罚她去了前线医疗队锻炼。 </h1><h1>何小萍忘我的抢救伤员,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战后她成了战斗英雄,从小被欺负,被歧视的她,巨大的光环忽然照耀着她,她崩溃了。忽然患了精神病。 </h1> <br><h1> 在文工团来精神病院慰问演出时,《沂蒙颂》这个舞蹈唤醒了她的记忆,她一个人悄悄在草地上投入地起舞,说明舞蹈对于她,是何等的深入骨髓和生命,当年,她居然为了刘峰,拒绝当A角上场救急,可见她做人的真诚。 </h1> <br><h1> 转业后的刘峰来到海口,不再是战斗英雄,也不再是雷锋楷模,他只是社会底层一个最不起眼,老婆跟别人跑了,他成了受人欺负的残疾人。 </h1> <h1> 让观众欣慰的是,女战友在看到刘峰被城管欺负的时候,义愤填膺地上去帮他,并喊了粗话:“妈的,你们打残疾人?打战斗英雄?”替他垫付了一千元的罚款,并撕毁了刘峰打的借条,浓浓的战友情,让人热泪盈眶。</h1><h1></h1><h1><br></h1><h1> 在刘峰相约何小平在云南给战友扫墓,告别时,何小萍怯弱对刘峰这个社会底层的孤独人,说出了十几年含在心里的话:“我想让你抱抱我。”让人感叹,让人唏嘘。让人泪流满面。</h1><h1><br></h1><h1></h1><h1> 岁月沧桑,芳华刹那,那个年代刘峰的善良只剩下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h1><h1><br></h1><h1></h1><h1> 但电影的最后旁白说:“之后的他,看起来那么知足,那么冷静。”</h1><div><br></div><h1></h1><h1> 闺蜜说:“我看了,感动的稀里哗啦。”</h1><h1><br></h1><h1></h1><h1> 好朋友说:“看芳华,数度落泪……最后,灯光骤亮,绒花音乐响起,银幕上天涯沦落人相互依偎……我,止不住泪流满面。”</h1><h1><br></h1><h1></h1><h1> 刚看完电影进家门,就收到闺蜜的短信:“我想你会流泪的。你的两点低嘛。(笑点和泪点)”</h1><h1></h1><h1> 我回复:“数度流泪,稀里哗啦……”</h1><h1><br></h1><h1></h1><h1> 闺蜜又说“《芳华》,对于同时代人来说,那个年代的一切都能懂得,有深刻的感动。而让我悸动的画面却是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而何小萍作为精神病者,英雄观看战友的表演。从麻木混沌的状况中苏醒,独自一个人在外面空旷的野地跳起了《沂蒙颂》的舞跳。那音乐,那舞姿是那么地柔美,让观者心灵的撼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窒息,眼眶里的湿润,心里的抽搐。灵魂,历经战火洗礼的灵魂,在曾经饱受嘲笑欺负的心灵,满是创伤的身心,蒙蔽不住那份对舞的热爱,对美的无尽展示。那场景,画面给予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h1><div><br></div><h1>冤家何春玲说“我也去电影院看了芳华了,我似乎对这种环境的变化更感触深些,触及我泪点的是电影一开场女兵正排练时何小萍初来文工团,一排靓丽的大腿和美丽的容颜,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样子,到后来文工团的解散,最后的晚餐唱起《送战友》这首歌,以及刘峰来文工团时只找到了萧穗子,以及这张拼接的何小萍的照片,一样的文工团却两样的萧条与冷寂。真是一代人陨落的芳华,物是人非事事休。”</h1><h1><br></h1><h1>王永振老师说:“一群在不正常年代里度过芳华的年轻人成人了,在他(她)们的心灵里,总会埋藏着那个时代的陰影。不管他(她)们願不願意表露,但这陰影时时笼罩着他(她)们。这就是这一代人心理中的最大矛盾。</h1><h1> 原著和电影都艺术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也兼记了现在。”<br></h1><h1><br></h1><h1>文友先知说:“看完后我在想,我们哭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同情、怜悯刘峰与何小萍才流泪的,亦或是为苍凉的结局流泪的,这电影看得纠结啊!”</h1><div><br></div><h1><br></h1><h1></h1><h1> 电影在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谢了幕。</h1><h1><br></h1><h1></h1><h1> 留给这么多观众深深的震撼,我想,不管是刘峰和何小萍一直保留的善良,还是那些催人泪下的分别场面,还是亦或是一代人芳华易逝……能引起如此之多的人感动,流泪,影片一定有直接刺中人心的真东西在里边。</h1><div><br></div><div><br></div><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