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一一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视察邯郸纪实

老顽童

<p>  从1952年到1974年,毛泽东主席先后26次莅临邯郸,为邯郸的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成为邯郸复兴的巨大动力。1959年9月18日,毛主席从北京出发,先后到天津、徐州、郑州視察工作,23日晚6时赶到邯郸,开始了又一次紧张的邯郸之行。为了不给地方增加麻烦和负担,毛主席照例吃住在专列上,在視察期间的20多个小时里,没有喝邯郸一口水,没有吃邯郸一顿饭,而给邯郸人民留下了邯郸复兴的重要嘱托和一笔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的日子里,为缅怀****的丰功伟绩,老顽童收集了有关那次視察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写了这篇不成文的文章,和众微友共享。敬爱的毛主席,邯郸人民深切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岁的孩子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哇!</span></p><p> 9月23日当晚,邯郸地委在地委礼堂为毛主席安排了一场戏曲晚会演出。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落子小戏《端花》,由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由于该剧扮演者不拘旧戏曲程式,运用武安地方道白,加上欢快的烘托,整个戏显得轻松清新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毛主席看后说:“好,打破了清规戒律。”最后一个演出剧目是东风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这是毛主席最喜爱的剧目之一。胡小凤扮演的穆桂英不但飒爽英姿,豪气勃勃,而且吐词清壮,韵味十足。毛主席询问了胡小凤的年龄后,赞许地说:“13岁的孩子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哇!”并热情地发出邀请说:“可以叫孩子们到北京,参加今年的国庆献礼,庆祝建国十周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胡小凤和她的小伙伴们于国庆节前夕进了北京,连演两个多月,誉满京华。</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見工人,我不坐車。</span></p><p> 9月24日早晨,毛主席用过早餐,稍作歇息后,对陪同的省、地市领导说:“去見見工人吧!”工作人员从专列上卸下一辆敞篷吉普車,想让毛主席登上敞篷车接見工人,毛主席笑着摇摇头,温和地说:“見工人,我不坐車。”上午9时许,毛主席走下专列,跨过铁道,从国棉二厂北门进入厂区,来到提前列队等侯在那里的千余名纺织工人面前。人群中立即爆发出“*****!”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毛主席身材伟岸,步履稳健,为了走近工人,他时而靠左,时而靠右,呈折线形穿梭于工人队伍之间。随着毛主席身影的靠近,人群的欢呼声更加热烈,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花。当毛主席从工人队伍中走出后,正准备乘车离开时,20多名正在上早班的工人从车间跑了过来。見此情形,毛主席便停了下来,转向工人,握住了一位工人的手。在握手的一刹那,这位工人的眼睛已盈满泪水,不停地落在脸颊上……此后很长时间这位工人舍不得冼手。</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千斤能收到吗?</span></p><p> 从国棉二厂接見完工人后,毛主席的视察车队经过半小时的行程来到成安镇城关营棉花丰产方。按照原定计划,毛主席这次视察的地点是成安镇道东堡棉花丰产方,城关营棉花丰产方只是途经。可是,正在这个棉田里摘棉花的社员们看到毛主席的视察车队到来后,顾不上解下腰间系着的棉花包,就纷纷向车队奔来,在场的大队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聚在一起,迎着车队高呼口号。見此情景,毛主席急忙下车,向群众招手致意,并同部分群众握手,他决定先视察这个丰产方。当毛主席看到地头一块牌子上写着亩产三千斤时,用质疑的口吻问到:“三千斤能收到吗?”自从去年郑州会议后,党中央已开始纠正浮夸风和共产风,因此看到“3000斤”这个数字,毛主席立即警觉了起来。地委书记庞均赶忙纠正说:“一千斤,一千斤”。.</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都是诗哟!争取我来,我来了嘛。</span></p><p> 毛主席继续往前走。这时的天气已经热了起来,毛主席便解开衣扣脱下中山装上衣,只穿一件白衬衫。在一块大圆牌子上,写着试验田几类棉花品种的对比情况,还有一首小诗:大棉桃,不简单,桃子大得象鹅蛋。全国产量要列类,争取主席来看看。毛主席饶有兴趣地看完,笑着说:“这都是诗哟!争取我来,我来了嘛。”大家都舒心地笑了,笑声在田野荡漾。</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天能摘多少斤?</span></p><p> 丰产方的棉花长势茁壮,绿叶婆娑,红、黄色花朵和雪白的棉絮竞相开放,争艳斗丽。这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毛主席,他要到地里边看看。从路上到试验田,有一条一米宽、一米深的沟,年已66岁的毛主席身体非常健康,抬脚就跨了过去。随行人员和棉花姑娘赶紧上前去搀扶,毛主席摆着手说:“不怕,不怕。”毛主席見姑娘们腰间都系着棉花包,就问:“这是什么?”庞均说:“这就是采摘棉花。”主席又问:“一天能摘多少斤?”农业技术员贾启文回答:“100斤。”毛主席夸奖说:“真不少,真不少!”</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棉花姑娘辛苦了!</span></p><p> 庞均指着周围的姑娘,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棉花就是她们这些棉花姑娘搞的。”毛主席听了,又一次和姑娘们一一握手,并亲切地说:“棉花姑娘辛苦了!”毛主席问:“你们的負责人是谁?”公社宣传委员指着赵香荣说:“是她。”毛主席随问赵香荣叫什么名字?并祥细了解是什么“赵”、什么“香”、什么“荣”?又问她今年多大了?赵香荣回答:“16岁。”“你这么小的年纪就搞丰产方吗?会吗?”庞均说:“有顾问。”赵香荣指着农业技术员贾启文告诉主席:“她是我的老师。”贾启文接话说:“我在这个方里。”毛主席听了,又和贾启文握手。毛主席问:“你们会犁地吗?”贾启文说:“会,单铧犁、双铧犁都会。这地是深翻的,深6尺。”棉花姑娘接着说:“我们自已翻自已种。”……毛主席在这里待了已近一个小时了,这时随同人员请主席上车,毛主席说:“看看吧,看看吧。”毛主席走出试验田,来到丰产方西边的路上。在附近摘棉花的北街大队的社员都闻讯来到路旁,鼓掌欢迎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地向大家招手。他看到女社员郭肖氏已是满头白发,便走到她面前,关切地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了,还摘棉花?”郭肖氏光顾着鼓掌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旁边的社员告诉主席:“她今年60来岁了。”毛主席又指着她的棉花包问:“一天摘多少斤?”旁边的社员又替她回答:“一天能摘五、六十斤。”郭肖氏抹着泪,不住地点头。后边的小汽车开了过来,催促主席上车。毛主席一直走到向东拐弯处,又回过头来,向群众招手辞别后才上车。</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你们!谢谢你们!</span></p><p> 11时许,毛主席乘车来到道东堡大队的棉花丰产方,这里是万亩棉花丰产方的中央。县委办公室主任見毛主席下车后,振臂高喊:“同志们,****毛主席来視察我们的棉花丰产方了!”大家激动的心情顿时爆发出来,“*****!共产党万岁!”口号声震荡田野,经久不息。毛主席走下轿车,满面笑容,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并和县党政負责人及来自农业战线的20多名红旗手、棉花姑娘代表一一握手。地委书记庞均考虑到毛主席在城关已经视察了那么長时间,他请主席到丰产方的办公室休息一下。但毛主席毫无倦容,说:“先看棉花。”在棉田的小路上,毛主席边走边看,不断询问,十分认真。見到一棵棵被棉桃压弯了枝的“棉花王”,尤为高兴,鼓励大家搞好科学试验,种好棉花。</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锅驼机是这么大个东西?</span></p><p> 附近路旁有一眼刚打成的机井,井边有水池,浇地时水从水池流入地下管道,到棉田再翻上地面。毛主席走到水池边,仔细观察,他指着连接水池的管道问:“这是什么?”庞均回答:“地下水管,浇地不用垄沟。”毛主席又问:“什么管?”庞均说:“从彭城运来的缸管。”机井台上,还竖着一副未拆卸的人工打井架子,毛主席观看了一阵,问:“这个井还没有搞好?”旁边的人说:“打好了。”机井旁一个一丈多高,下粗上细的铁家伙把毛主席吸引住了,毛主席绕着这个庞然大物转了半圈,问:“这个叫什么?”成安镇公社第一书记郭云藻回答说:“锅驼机,一天能浇20亩地。”毛主席笑着说:“锅驼机是这么大个东西?”毛主席非常重视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那时侯我们国家电力还不发达,成安还没用上电,柴油机也为数极少,烧煤炭的锅驼机虽然粗笨,总是机械动力,效率比人力、畜力高许多,因此毛主席嘱咐:“可以大量发展。”并进一步指示:“要多打井,用机器抽水,解放劳动力。”</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嚄!这几棵棉花这么大!</span></p><p> 离开机井往东走。艳阳当空,秋风飒飒。毛主席边走边看,不断询问。来到成安镇公社第一书记郭云藻所搞的4亩试验田。毛主席拿起地头挂的说明牌,低声读上面所写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从头至尾一直读完。当听说棉苗是春节前营养钵育苗,延长了棉花生长期,比一般棉花高产,毛主席高兴地说:“好。”順着郭云藻试验田的东边往北走,是丰产方的菜地,种有冬瓜、豆角等。毛主席望見一个个大冬瓜象石碾子似地蹲在那里。毛主席问:“这是什么?”庞均说:“冬瓜。”旁边有人告诉毛主席:“道东堡的冬瓜很有名。”毛主席跨进冬瓜地,高兴地弯下腰抱了抱那大个冬瓜。紧挨着冬瓜地是一片豆角架,架上垂着的一根根大豆角长达五、六尺至七、八尺,粗约四至六公分,宛如一条条蟒蛇。毛主席问:“这是哪里来的种子?”郭云藻说:“是许昌大豆角,产量高,不好吃。”毛主席说:“可以腌菜,这么多豆角是个不小的收入。”又向北,来到了棉花品种对比田,听了这些品种及对比情况介绍,毛主席对他们的做法非常满意,并殷切地嘱咐:“希望你们大搞科学试验,种出更多的好棉花。”这时,庞均向北指了指,对毛主席说:“北边有8棵棉花王,看看去吧?”那个地方叫“大王殿”,原来培育有9棵高大的“棉花王”,1959年夏天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1棵,现在还剩8棵。毛主席绕着8棵棉花王仔细观瞧,赞叹说:“嚄!这几棵棉花这么大!”可不是吗,它们已经长成了树!大的足有5米多高,5一6公分粗,已吐絮200多朵,还有棉桃100多个;小的也有4米高,3一4公分粗。当听说它们已经经过了两个冬天的考验,每年入冬前要给它加盖保温设备。毛主席说:“叫它多生长几年。”</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让劳动模范坐第一把交椅!</span></p><p> 毛主席走进丰产方管理区东屋,要与地方的同志座谈一下,王素梅和其他三名棉花姑娘也参加了。会议室里有一把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带扶手和座垫的椅子,但毛主席没有坐,直接坐在旁边一把普通的椅子上,而是坚持要让王素梅来坐那把专供的椅子,并说:“让劳动模范坐第一把交椅”。但是,谁也没有去坐。于是,王素梅就坐到了毛主席右边的椅子上。省、地、县和公社的負责同志分座在周围。桌案上摆放着刚煮熟的鲜红薯、花生和新摘的苹果等土特产品,王素梅请毛主席吃红薯、花生。毛主席却拿起桌上的红薯,反客为主,递给坐在身边的王素梅、李瑞芳吃。姑娘们说:“我们经常吃,你老人家吃吧。”毛主席说:“吃吧,一块吃。”毛主席又拿起红薯分递给王秀梅、高瑞芹,并招呼大家:“来,都吃红薯。”毛主席问姑娘们:“好吃吗?”王素梅回答:“好吃。”毛主席说:“对,红薯好吃,我很爱吃。红薯是高产作物,你们要多种。”</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邯郸是要复兴的。</span></p><p> 毛主席询问了当时的棉粮生产和群众生活后,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时有邯郸、洛阳、淄博……那时候没有上海、天津大城市。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邯郸有五万万吨铁的蕴藏,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也上了棉花山了!你们都上了吗?</span></p><p> 离开棉花丰产方,没多大会儿,毛主席的车队来到了位于道东堡棉花丰产方以南、城关北侧的成安良棉厂。一进大门,毛主席就被迎面一座雪山似的棉花大垛和正在热火朝天干活的工人们吸引住了。毛主席问:“这是干什么?”良棉厂党支部书记袁泽民汇报说:“这是棉花正在上垛。”毛主席昂首望着那高大的棉花垛,赞叹说:“这是棉花山啊!”棉花垛壁斜靠着长长的、供人上下的木板,毛主席踏上木板,要上棉花山!木板梯为30度斜坡,悠悠发颤。袁泽民急忙去扶毛主席,毛主席连连说:“不用,不用。”毛主席稳稳地走上垛顶,转身向省委书记林铁等人喊道:“上来呀,快上来呀。”毛主席站在棉花垛上,整个良棉厂尽在眼底,他見附近有好多个用苇席盖着的大垛,就问身旁的袁泽民:“这些是什么?”袁泽民说:“这都是棉花垛。”毛主席高兴地极目远眺,辽阔的棉海绿白相间,绿树掩映的村庄象大海里的座座小島,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好一派田园风光。毛主席沿着南边的木板,一步一颤地走了下来,見了大家,他高兴得哈哈大笑,说:“我也上了棉花山了,你们都上了吗?”新华社女摄影记者侯波笑着说:“我陷到棉花里了,是他们把我拽出来的。”毛主席听了又是一阵开心大笑。</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包有多少斤?</span></p><p> 接着,毛主席又连续視察了清花、轧花、打包三个车间。在打包车间,毛主席指着打好的棉包问:“这个包有多少斤?”袁泽民说:“120多斤。”在轧花车间,毛主席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向轧花机里续籽棉,他走到女工张秀芹的轧花机旁,学着工人的样子,从筐子里抓起籽棉,往机器里续。看着轧花机很快将棉籽除掉,吐出洁净雪白的棉絮,毛主席舒心地笑了。</p><p> 毛主席视察结束了。临离开前,毛主席和工人干部一一握手,连连道别,在一片欢呼声中离开良棉厂,离开了成安。</p><p> 毛主席驱车赶回邯郸,没有停顿,又乘专列前往保定视察。</p> <p>(本文素材、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