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曲《驼铃》散尽芳华,一群男女的青春从此成为故事。不得不说严歌苓和冯小刚确实很擅长讲故事。《芳华》所讲的故事并非特别新颖,在别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中也有见过类似的,但在微信朋友圈被各种芳华刷屏后带儿子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后虽说不上惊艳,但还是佩服编剧和导演讲故事的本事。</h3> <h3>电影看的是晚上6:25的场次,晚饭后赶到电影院时离开始仅剩5分钟,大多数观众已经就座。而等散场时才发现,观众大多数是长我一辈或至少是长我十岁的。看到我和儿子也都惊讶:“呀!还有年轻人也来看的啊!”于是,理解了冯导那句:“这是拍给我们的父辈看的电影。”的含义。</h3> <h3>而来观看别人的《芳华》原因只是朋友圈的刷屏,讲了冯导的芳华描述了各种人性、层次,本想从冯导的《芳华》中窥探些做人的道理,但看完了却感觉一切的存在皆是合理的,刘峰的善良、林丁丁的自私、或是何小萍的委屈,其实都不能武断地给结论。而不管是严歌苓编剧还是冯小刚也都没有直接给出对错的判定,有的只是各人不同的解读。就像张磊在中国好声音中唱红了《南山南》后,有人问他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他告诉大家:歌唱完了,各种体会和解释是别人的了。</h3> <h3>刘峰,无疑是电影里笔墨最重的一个角色了,电影开场是以他的跑腿顺道接何小萍到部队开始。为战友带东西,战友有需要也是有求必应,为林丁丁修表、主动吃破皮水饺、主动为战友手工打造沙发、不顾腰伤为何小萍伴舞等等,种种被大家理解为善良。</h3> <h3>可这种让人心疼的善良注定不会是所有人的必然选择。而冯小刚在电影里其实也有注解。当刘峰喊出:“我才不无私呢!”,虽然大多数人忽视了他的这句话,但还是会有人读懂刘峰的内心。一个木匠的儿子,如何才能在奋斗了十八年后和你们、他们、她们坐在一起喝咖啡?当然,我相信刘峰能许多年善良,他的本性肯定是善良的,但他的善良发挥到了极致,反而让大家轻视了他的善良,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也给他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林丁丁的哭喊:“别人都可以追求我、抱我,可就是刘峰不行!”这或许是刘峰所没能料到的。</h3> <h3>刘峰因为自己的“善良”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活雷峰”,从而在普通人那很正常的举动,在刘峰这儿可能就是堕落了。在这儿给善良打了引号,不是想否定刘峰的善良,而是怜惜他过于努力的善良。虽然刚看完电影时想,假如他跟林丁丁间的误会他能主动处理好了(在后面讲林丁丁时再分析),那么林丁丁是不是就不会告他,而他也就不会被派到前线?但虽然这是剧情需要,实际上刘峰的位置注定不在文工团。</h3> <h3>郝淑雯的一句:“江山还是我父亲他们打下来的。”也是各种解读。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确实不得不承认她说的是一个事实,刘峰的木匠父亲并没有去打江山,刘峰没有这个资本,那么你想要这个层次,还是得从打江山开始。所以刘峰的被发配,看起来偶然,实际上是必然,也是一种合理的安排。<br></h3> <h3>从文工团的活雷锋,到伐木连战士,到战斗前线连长,到海口打工仔,到烈士陵园墓地到影片结尾萧穗子话外音中老去,刘峰一直善良、真实地活着,尝试过想和林丁丁喝咖啡、适应社会打工、给联防队长送烟、最后还是和何小萍相依为命。实际上假如是我,或者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不会希望他在这种状态下活着。或许一开始就选择喝一杯豆浆更好,但确实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刘峰,也有他存在的合理性。</h3> <h3>与刘峰一样被发配的还有何小萍,或许是因为文工团同样不是她应有的归宿。虽然看起来,她的发配同样是因为偶然,因为是自己的一个错误。</h3> <h3>正如电影中萧穗子的话外音:“何小萍本来以为从视她为包袱的家来到部队文工团就再也不会有人欺侮她了,但她从第一天的到来就注定是文工团的一个笑话。”</h3> <h3>不管她付出多少努力,不管她多么想融入,那种不针对特定人,只针对一定层次的无形的壁垒永远把她和文工团的主流隔离开来,无法突破。</h3> <h3>但实际上就跟刘峰的遭遇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一样,何小萍的遭遇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何小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文工团成为主流。</h3> <h3>而是在各种矛盾中成为替罪羊和受欺侮者。最多学习小芭雷成为郝淑雯、林丁丁她们的附庸以获得存在的允许。</h3> <h3>但显然她的“善良”不可能会允许她那样做,所以当刘峰被诬陷,她选择了独自挺身而出,站在刘峰一边,甚至因此撒谎被政委发配到医疗队。因为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h3> <h3>故事的安排考虑了剧情的需要,也考虑了故事的合理性。刘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一个断了那条“罪恶”的手成了英雄,一个没了想“混”进高尚队伍的念头后成了英雄。都付出了代价。</h3> <h3>所以,当何小萍在《沂蒙颂》的音乐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精彩。与其努力苦求,不如另寻精彩。<br></h3> <h3>在这一点上,或许何小萍因为一直不被善待,一旦醒悟,比刘锋理解得更深刻。电影看完了,儿子说:"这部电影没有像其它国产电影一样俗套,给主角一个辉煌的结局……"实际上,这样的结局才是合理的,而且又何尝不已经是最好的了呢?</h3> <h3>其实不管是林丁丁的自私还是郝淑雯的势利,都是有她们存在的合理性,甚至任何人都没资格去指责。</h3> <h3>每个人都有理由为自己考虑,林丁丁的美丽引来的众人对她的仰慕和众星捧月让她自我膨胀,她很享受这种感觉。刘锋对她的好,她也觉得很正常,刘锋对她的表白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当刘锋抱她,被人撞见,说她是腐蚀活雷锋,她的应急反应肯定是撇清自己的关系。这换了别人也都有可能作出这样的反应。或许刘锋当场解释一下,他们是正常恋爱,消除林丁丁腐蚀活雷锋的罪名可能后,她也不致于要向政委诬告刘锋了。这个推断并不牵强,在查清何小萍偷林丁丁军装拍照后,林丁丁放弃向政委告发何小萍这个实例上说明林丁丁还是有她的“善良”的。可惜刘锋没有这样做。</h3> <h3>所以,林丁丁的存在和故事的发展也是非常合理的。包括文工团解散了马上嫁了一个华侨也都是她合理的选择,我们不用也没有资格去指责她。要说一定有什么不对,最多只能说她和刘锋注定不是一路人,而这不能称为错,即使错也在于她。</h3> <h3>前面说郝淑雯势利实际上也是牵强的,严歌苓和冯小刚的这部《芳华》故事并不新颖,但却讲得不错,而最让人欣赏的是对各人的表现没有主观地定性,而是让人各自解读。在女兵发现假胸内衣,心直口快的郝淑雯只是觉得这件事在男兵面前丢了女兵的脸,觉得不能容忍,所以要查清楚。</h3> <h3>她身上确实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优越感,但是,她也只是在她的价值观里作出的正常反应。或许严歌苓和冯小刚对她是有所嘲弄的,比如在她炫耀自己的凹凸有致后,其她女兵说那是她的护士长妈妈给她的营养足够好。但无疑郝淑雯身上同样也有她的“善良”:在海口看到被欺侮的刘锋,她挺身而出,撕毁了刘锋硬要写的欠条。</h3> <h3>而当她得知陈灿是空军副司令员的儿子后改变讨厌他的态度,觉得门当户对就和陈灿确定了恋爱关系,最后在海口向萧穗子倾诉生活不如意也提示了她的悲哀。郝淑雯的存在也是真实而合理的。</h3> <h3>萧穗子的存在符合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一贯结局,也给了观众希望。甚至有人说,看过《芳华》后更重视教育了。因为她成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了与郝淑雯、陈灿他们类似的层次和待遇。作为一种发展规律的代表,也有她存在的合理性。</h3> <h3>而陈灿出身豪门,一直低调隐瞒,直到文工团快解散才为大家所知,明知不可能和萧穗子有结果,但还是假意推辞后接受萧穗子的好意,安装金牙座以保住吹小号的能力,却在后来再也不吹小号了;明知萧穗子的心意却和郝淑雯确定了门当户对的关系;文工团解散后还是靠家族的影响变成钱串子也真实地刻画出了豪门子弟“理性”、“积极上进“的生活状态。他的存在是真实和合理的。</h3> <h3>电影里还出现的政委、小芭雷、哪怕是审刘锋的军官、越战战场上的士兵,都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萧穗子最后说:“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但其实她对他们老去的模样也还是有所交待的:“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据说电影《芳华》里的结局比小说里好。但不管是看电影还是看小说,看别人的芳华,多少能有点启示就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