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洋节,从圣诞开始

小牛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圣诞节,一个西方人很重视的节日,24、25、26日白天和晚上分别是圣诞节的什么日和什么夜,我老是搞不清楚,身边的人,尤其是80后和90后在为这个节日尽情的狂欢,见面的问候语不知不觉变成“今天,吃苹果了没”。而我,对这个节日却无动于衷,某些人带着满脸疑惑的表情斥责我“无情调”,一个“无情调”使我无意识的将“圣诞节”和“情人节”、“苹果”和“玫瑰”联系起来,然后有所行动,而且是速速的行动。<br> 大家可能有同样的感觉和经历。每逢圣诞节,无论老少,情侣们抓住这个机会互献殷勤、商家们抓住这个机会让利促销、娱乐场所在这个时候座无空席、淘宝网拍货数量急剧增长、物流公司员工快马加鞭…哇,全国人民都在行动,都在为这个节日做准备,都在这天共同欢腾,为了高兴而欢腾,为了时髦而欢腾,为了不被斥责而欢腾,如果是为了这些而欢腾,我们天天都希望高兴、时髦、不被斥责,所以,这么激情澎湃的时刻可以天天都有,而为什么非要选择每年的12月25日呢?可能是“众人皆欢我便欢,众人不欢我不欢”的结果。<br> 其实,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和民族色彩,大多数节日都是为了纪念某件事或某个人,那么,令无数人期盼的圣诞节背后有哪些历史因素和文化内涵,让我们请教一下无所不知的老师—百度。<br> 圣诞节(Christmas),是“基督弥撒”的缩写。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基于此原因,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圣诞节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出现了圣诞卡、圣诞树、圣诞袜、圣诞老人、圣诞服装、圣诞苹果等物品,开始快速流行,并于21世纪成功“侵袭”中国。<br>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学习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风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o26’,昼长夜短;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o26’,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开始逐渐变长,夜晚开始逐渐变短。作为每年度的一个节气,中华前圣对冬至节十分重视,认为冬至时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福气。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我们在冬至节吃的馄饨和饺子也有文化历史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见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治好了乡亲们的耳朵。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br>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中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中国将这一天命名为“冬至节”,并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在冬至节吃馄饨、饺子等;西方国家将自然节气与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经过几千年演变逐渐形成现在的“圣诞节”。<br> 在中国,圣诞节没有任何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中国人民在不了解其意义、内涵的情况下,以极高的热情接受了圣诞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氛围,同时不知不觉的开发了市场、促进了消费,尤其是浙江义乌,号称世界圣诞饰品之都,全球70%的圣诞饰品都来自这里。这算是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也算是中国人盲目跟风后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吧。<br>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发出了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号召,令人振奋。我们不是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而是要足够了解这些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来完善和发扬中华文化,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br> 最后,留下一个梦想,希望早日实现:今日圣诞垂名世界,他日冬至冠晓全球!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