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为我军工程兵,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时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设障排障,攻坚爆破,为保障部队机动和战斗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平时工程兵为支援国家建设事业,参加抢险救灾,国际维和,国家重点秘密工程建设等任务中,都留下了我们工程兵的光辉足迹和伟大身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12月组建军委工兵领导机关,1951年3月改为工兵司令部,1955年8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1982年9月整编为总参工程兵部,1992年9月并入总参兵种部。首任司令员陈士榘上将,(1951年――1975年8:)继任司令员谭善和。政委:黄志勇,谭甫仁,王六生等曾担任此职。副司令员王耀南,人称“工兵王”,他成为解放军唯一获得终身免除死刑的将军。北京海淀区太平路46号大院,是工程兵司令部大院。司令部办公楼前中心广场矗立的毛主席塑像,于1967年10月1日落成,毛主席亲自为工程兵题写刊名和报头,这在全军是少见的。1961年初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和1个技术总队,到1965年工程兵共有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共49万余人。1961年6月20日总参授予工程兵番号,共4个师(51.52.53.54师)和1个维护总队。其中51师115团番号为8325部队。1980年初,撤销军委工程兵,组建总参工程兵部,辖51.52师和1个维护总队,1983年春撤销51师,104团,115团归建52师,1985年底撤销52师,以52师为班底组建工兵41旅,辖4个建筑营,2个工兵营,104团整编为建筑1营,驻南口,115团整编为工兵1营,驻西峰山。导演刘毅然,湖南笑星奇志出自工程兵。其中54师曾担负东风导弹基地建设和新疆马兰基地施工(核试验)。60年代至70年代工程兵在援老抗美战争中是主体,他们在十余年中,构筑了820公里的老挝北部公路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4年7月――1985年7月期间,115团(88709部队)奉命参加了老山、者阴山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归属昆明军区前指,其中有这样一支优秀连队,就是88709部队2营4连。该连队前身是8325部队(115团)1营1连,73年改番号为88709部队(115团)1营1连,1982年初精简整编后改为88709部队(115团)2营4连,在李春桃,李文喜,付仁生,张湘民,景良玉等历届连首长的带领下,很好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改称为昆明军区35906部队2营4连,(35906部队归属前指)在作战期间,4连是全团第一个进入战场的先锋连,主要负责曼棒电站至河对岸的钢桥架设,筒易公路建设,前线构筑坑道等战场保障任务。4连涌现出了很多先进模范,许多战友负伤致残,同时也有很多战友营立二等功、三等功,连队营立集体三等功。在李春桃,李文喜,傅仁生,陈兆卫,等连首长的带领下,发扬不怕苦,不怕流血牺牲的两不怕精神,很好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场保障任务。谨向4连全体战友们致敬!向全体参战战友们致敬!向全体新老工程兵战友们致敬!</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收集整理不全,加之本人制作技术不好,期盼各位老首长和战友们指教。</h1> <p class="ql-block">军委四大工兵师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工程兵和工兵本质上是一样的。翻翻历史,前身指挥机关叫工兵司令部,因为现代战争工兵涉及战场保障专业广泛技术性强,所以后改称工程兵司令部。</p><p class="ql-block">工程兵包括:军事建筑、伪装、舟桥、给水、道桥、地爆等专业。这些专业部队,团是最大编制,一般随行野战军或战区执行战斗、战役保障任务。最强盛时工程兵有近50多万,应该是指陆军吧。算上空军、海军、二炮的工程兵和独立兵种的铁道兵,全军应该有100多万工程部队。(这个数字不含1966年工改兵的基建工程兵,因为基建工程兵不在军队战斗序列里(代号是三位数字,而正规部队当时是四位数字)不是国防开支,属各部委管理的事业单位性质,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工程兵,在这里不细说。)中国陆军的师老底子三个团,以后有四个团,也有五个团的,但平时兵力不过万人左右。军委工程兵师没有固定编制完全根据任务而定。把工兵编成师的建制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军委四个工程兵师可不是一般的师,他是执行特殊国防工程任务的部队,任务很神秘,密级程度高,当年政审非常严 格,所以,四大工兵师又叫特种工程兵。这四大工程兵师的番号都是5开头。</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51师是1955年由工兵第20团和公安军内卫第3团合编组建的,是工程兵的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此工程又称“一号”工程,绝对的重要!)1961授予工程兵51师番号。1983年,百万大裁军的前夕,51师由工程建设改为工程维护,所谓维护总队。工程兵建筑51师完成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51师是各部合编后组建的,俗话说是凑起来的。那么,工程兵四大师,最完整,最有历史,甚至说真正在战火中成长的当属52师。</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52师的前身是陆军65军195师。1958年接命令调入大西北参加原子导弹工程,1961年授予工程兵52师番号。除炮兵团,其余3个团依次为工程兵建筑第108团,110团,118团。</p><p class="ql-block">65军就少了一个师。如果和平时期倒也不觉什么,但到了非常时期,一个军少了三分之一兵力,就是个问题了。所以,195师又重建了。</p><p class="ql-block">只是一旦要裁军,新建部队肯定是首当其冲。但”195“是65军的老番号,对这个番号很有感情“,以后装甲1师一分为二,又编了一个195合成旅。这个旅可了不得,就是朱日和大名鼎鼎的蓝军旅,旅长满广志也是军迷心目中的”网红“。</p><p class="ql-block">可是,有几人知道,说来195师的”祖宗“,还是工程兵第52师呢。</p><p class="ql-block">大裁军,工程兵机关并入总参,带来的部队只有52师,改番号工程兵工兵第41旅。虽然番号“建筑”改为工兵,但编制内还是以建筑分队为主,多了两个工兵营。可见二者实质并没有多大变化。</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支维和部队就是工兵41旅派出去的。</p><p class="ql-block">一支军队的演进也是没有止境,41旅又调入二炮,也就是今天的火箭军,继续大显身手。</p><p class="ql-block">虽然是从总参”下来“的,但要想想有这么许许多多的百战之师都退出了军阵,能保留部队还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何况是在万人嘱目的火箭军。但你有所不知,其实早”有人“跑在了前面——工程兵第53师。</p><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53师成军要比52师晚,说来也是差不离。</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53师原是沈阳军区的一个守备师,1959年调往西北参加原子导弹工程,1961年授予工程兵53师的番号。</p><p class="ql-block">工程兵属于技术兵种,有50多万人马,114个团,在我想来绝大多数团队都是建国后组建的,像52师那样朝鲜战场都上过的肯定不多。但人家没有抗美援朝,却有援越抗美的光荣历史。</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53师组建援越抗美后勤部队第二支队,秘密进入越南。因为要掩护施工,组建许多防空部队,击落美机不是什么新闻,具体不详叙了,总之也是经历过战场的工程兵部队。在这里需要多说几句,援越抗美的53师已经不是原所属团队,原所属120团、121团、122团、126团留在通化基地改为二炮部队,据说其中120团后来整编为火箭军某导弹旅。参加援越抗美的53师(二支队)师机关是以原53师师部为基础,所属团队是由北京军区的106工兵团、济南的111工兵团、沈阳军区的128工兵团和高炮、地炮,海军登陆艇海运部队、海线工程部队,广州军区等部队组成,是一个二万多少人的混成加强师。(这三个军区的工兵部队可都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是第二次出国作战的部队)1966年援越抗美回国在湖南整编后辖所属106、111、128团调入河南担负警备任务,1968年又调入内蒙朱日和前线设防守备。1969年11月调往汉中813核工程基地。</p><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从重庆再移防汉中的53师师部和111团部分”捷足先登“,改编为二炮(现火箭军)工程部队,师部改称308工程指挥部。1979年53师106团再次开往越南战场,不过这次可不是援助,而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后106团改编为14集团军工兵团,128团调回沈阳军区改编为赤峰守备12师34团。53师与其他三个工兵师不同,除了有特种的性质,还有双胞胎的影子,更有党史记载援越抗美第一军的称号,还是中苏交恶战争一触即发时,守备防御在朱日和最前线的战斗部队。(当时若干野战军才是守在二线的部队)还真是光荣英雄呀!</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54师是最后一个师。前面三个师虽然番号都有调整,但其实”主业“还是差不多的。说是转行了,那只有这个师——工程兵第54师。</p><p class="ql-block">54师组建于1961年,是为核试验组建的特种工程部队。完成核试验后1966年调往重庆涪陵816核基地,六万大军突然消失在大山深处。198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工程兵54师师部连同营房一并移交公安部作为建立武警部队技术学院办校校址。学校几经更名,今为武警工程大学。</p><p class="ql-block">在大裁军的洪流中,54师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转战,只是是彻底改变了面目。</p><p class="ql-block">说来54师非常神秘,比如54师曾有个代号(部队代号是经常更换的)和中央警卫团紧挨,人家是8341,他是8342,想叫人家不产生联想都难。</p><p class="ql-block">54师名声很大,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场工程,最让人”惊世骇俗“的肯定还是那个”半拉子“工程。工程的浩大和诡秘都令人叹为观止,位于重庆涪陵的816地下核工程不是新闻了。巨大的洞穴,今天成了四A级景区,游客的观赏之地,也留给了人们深深得思索。</p><p class="ql-block">当然,像“816”大白于天下的工程也只是个例。</p><p class="ql-block">四大工程兵师十万将士的故事被历史深深隐藏,他们是时代的无名英雄!在他们经过的地方,常常会留下许多年轻的墓碑,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在共和国长城中永筑。</p><p class="ql-block">历史不会忘记英雄的工程兵!</p> <h3>工程兵大院矗立的毛主席塑像</h3> <h3>1964年6月伟大领袖毛主席亲切接见工程兵英雄模范人物</h3> <h3>毛主席亲自为工程兵题词</h3> <h3>首任司令员陈士榘上将</h3> <h3>副司令员王耀南</h3> <h3>60年代工程兵标志</h3> <h3>工程兵之歌</h3> <h3>60年代工程兵五好战士奖章</h3> <h3>工程兵首长与荣立一等功英雄合影</h3> <h3>工程兵战友正在施工,建筑房子。</h3> <h3>工程兵战友正在列队军训</h3> <h3>老连长(副营长)李春桃先生在我连架设的铁桥上留影</h3> <h3>工程兵战友正在进行拉炼</h3> <h3>工程兵战友正在向施工场地行进</h3> <h3>工程兵建筑的未成型坑道</h3> <h3>坑道外部图</h3> <h3>工程兵战士爱护施工工具,正在清除铁锹泥土</h3> <h3>已建成的国防工程外部图</h3> <h3>工程兵战友正在施工现场整队集合</h3> <h3>工程兵战友施工期间在野外:吃中午饭</h3> <h3>工程兵战友施工中的照片</h3> <h3>工程兵战友住的野外帐蓬</h3> <h3>老连长李春桃在部队年轻时照片</h3> <h3>老连长(副营长)李春桃先生在老山前线留影</h3> <h3>老连长李春桃先生夫妇近照</h3> <h3>老连长李春桃先生与老排长陈建兴先生合影近照</h3> <h3>2017年7月28月湖南战友在湘潭相聚,纪念参战33周年。</h3> <h3>老连长李春桃先生在聚会上发言(2017年7月28日)。</h3> <h3>湘潭参战战友合影(2017年7月28日)。</h3> <h3>部份湖南参战战友夫人合影(2017年7月28日)。</h3> <h3>2017年7月29曰湘潭参战战友在韶山毛主席铜像前合影</h3> <h3>2017年7月28日老连长与通信员冯稳(右)卫生员赵承伟(左)于湘潭合影</h3> <h3>2017年7月29日湖南参战战友与部份战友夫人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前合影</h3> <h3>现在的云南麻粟坡曼棍电厂近景图</h3> <h3>我连在麻粟坡曼棍电站架设钢桥(载重60吨)能通行大中型车辆和坦克等</h3> <h3>我连在老山前线南郎构筑的坑道外部图</h3> <h3>战友们在老山前线打坑道</h3> <h3>战友们在老山前线坑道内作业</h3> <h3>战友们在老山前线施工现场吃午饭</h3> <h3>战友们正在向老山前线抬送器材</h3> <h3>战友身穿八五式军服在老山前线猫耳洞留影</h3> <h3>4连7班全班战友在云南麻粟坡曼棒电站我连新架铁桥上合影(1984年8月)。</h3> <h3>战友在老山前线运送物资的汽车旁留影</h3> <h3>王茂才烈士</h3> <h3>战友在凯旋门留影</h3> <h3>战时供给证及身穿八五式夏常服的战友参加誓师大会时留影</h3> <h3>老连长工作证封面</h3> <h3>老山前线磨山机场直升机转运伤员</h3> <h3>四连七班全班战友于北京参战前合影(1984年7月25日)。</h3> <h3>老连长李春桃当年在部队时的工作证。</h3> <h3>当年团政治处办的《战地》报,对王茂才同志的牺牲和追悼会进行了登载。(王茂才同志于1984年12月21曰,在运送器材到我连阵地的途中遭敌炮击而牺牲)。</h3> <h3>战区部队临时外出通行证。</h3> <h3>四连整编前(老一连)七十年代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时的纪念章</h3> <h3>二营部技术员张建社夫妇近照</h3> <h3>副指导员陈飞虎、老排长陈建兴、马汉林,老战友龙桂强合影(从左至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关山月 <br></font><font color="#ff8a00">为前线战友而歌<br></font><font color="#ff8a00">陈飞虎<br></font><font color="#ff8a00">一九八五年七一<br></font><font color="#ff8a00">小霸发难势猖撅,<br></font><font color="#ff8a00">干戈义举我大捷。<br></font><font color="#ff8a00">自称第三不知耻,<br></font><font color="#ff8a00">钢铁长城怎撼得,<br></font><font color="#ff8a00">鸿雁频传战士心,<br></font><font color="#ff8a00">乐于戍楼迎明月,<br></font><font color="#ff8a00">纵览时世谁当歌?<br></font><font color="#ff8a00">老者岭上唱豪杰。</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陈飞虎老战友当时在曼棍电站架桥时为四连副指导员)</font></h1> <h3>湖北战友原团部作训股干部冯继军与团机关战友在前线司令部合影。</h3> <h3>三排副李永闯老战友,(河南78年入伍)现在方城县二郎庙乡政府工作</h3> <h3>四班长詹兆平战友近照</h3> <h3>六班长河南战友范玉林近照</h3> <h3>老连长与陈春德战友在毛主席纪念堂合影(1979年6月)</h3> <h3>八班付陈洪来</h3> <h3>七班长湖北战友王焱春近照</h3> <h3>七班长与湖北战友连部文书姜元署(左)在云南前线合影</h3> <h3>七班北京战友闫晓华近照</h3> <h3>十二班长湖南战友胡建华(右二)与战友在云南前线合影</h3> <h3>七班河南战友谢会臣(中)与战友在云南麻粟坡前线合影</h3> <h3>湖南战友邓泽民在前线留影</h3> <h3>河北战友韩立臣2017年7月来湖南湘潭参加湖南战友聚会时留影(韶山毛主席故居前)</h3> <h3>湖南战友彭怀芝、冯稳、河北战友韩立臣、湖南战友二营部小车司机郭月明合影(从左至右)。</h3> <h3>老连长李春桃与湖南老战友三排八班志愿兵夏长庚于2017年7月29日在韶山毛主席铜像前合影</h3> <h3>老连长与二排湖南战友吴申华(后考上军校深造)在韶山毛主席铜像前合影。</h3> <h3>老连长付仁生与湖南战友彭怀芝于2017年7月28日在湘潭聚会时合影</h3> <h3>老连长李春桃与营部小车司机湖南战友郭月明(左)湖南战友谢锡光(右)于韶山合影</h3> <h3>1985年7月88709(35906)部队从老山前线撒回途中</h3> <h3>老山战场遗址</h3> <h3>二营部小车司机湖南战友郭月明在昆明火车站留影</h3> <h3>88709部队参战战友参战证明书</h3> <h3>老连长李春桃与司机郭月明(湖南战友)在某炮兵阵地合影</h3> <h3>战友们正在老山前线施工</h3> <h3>二营部技术员张建社(右二)与小车司机郭月明(右一)等战友在老山前线合影</h3> <h3>二营全体营连干部在老山前线合影。(前排右1为副营长李春桃、后排右2为四连指导员陈兆卫后排左3为四连长李文喜)</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回归人民,回报人民,虽然脱下军装,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永远是我们可敬的战友。</font></h1> <h3>湖南参战战友于2017年7月28日在湘潭纪念参战三十三周年战友联谊会现场情景</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让军人成为社会最尊崇的职业”。</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戎装虽舍心难舍,梦回几度军营转。濒近相聚常思念,永生不忘战友情。</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时战友,一世兄弟!</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