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是“魂”,扎实是“根”──记大公路第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之“森”态课堂研讨课

未央

<h3>  暖冬,有人说是一种懒洋洋的享受,有人说是一种暖洋洋的幸福,在这样那样的洋洋满溢中,我们迎来了学校的数学常规教研活动───“森”态课堂研讨课《认识梯形》。“生本、对话、求真、累加”是“森”态课堂的理念,对于本次教研,老师们心中更加期盼。让我们打开思维,在这温暖的阳光里,独自享受教研给予的冲击。</h3><h3> </h3> <h3>  为我们执教的是幽默、帅气、爱钻研、有思想……(此处省略一万字)的易通老师,易老师出场的情境相信在场的听课老师印象都非常深刻。他从黑板后一出来,班上的孩子都忍不住称赞道:“易老师好帅!”。我想,易老师“赢得”孩子的,肯定不只是他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功底,更来源于他的个人魅力。而这些,在课堂上,他都一一呈现了给大家学习。</h3><h3> </h3> <h3>  一、易老师勇敢地“退”下去,让学生“智慧地走进来”</h3><div> 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在授课前,易老师就先布置了《认识梯形》的预习作业,充分的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课始时,易老师把孩子们的预习作业进行展示、点评。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易老师正是这样,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div><div>习积极性。</div> <h3>  二、易老师适时地“走”进来,引领学生明辨是非 。</h3><h3>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h3><h3> 亮点①:在研究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时,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叫做梯形),整个环节犹如层层剥笋,真正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h3> <h3>  亮点②:在学习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研究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指哪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孩子拿出自己剪的梯形,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此时教师的“退”(教师的站位发生了变化,站在在教室的一侧,把讲台让给了学生),给了学生研讨的空间,生生互动,充分体现“生本”。当学生对梯形的上下底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学生对梯形位置的改变导致梯形的上下底要重新判定这种情况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进”了,易老师肯定了孩子抓住了本质(在一组平行的对边找),接着对梯形的位置不同梯形的上下底是否改变进行了阐述。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讲的少而精,让孩子至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h3><h3> 叶老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教学观念上,可以看出,易老师相信他的学生,他常说:学生有一些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即使解决不了或者出现错误,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也能获得一种经验。</h3> <h3>  三、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创造性的设计。</h3><div> 易老师的课堂不存在学生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的情况。“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总是能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课堂教学中,判断画的梯形对边是否平行?孩子们都在发散性提问: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小小的一个知识点孩子们碰撞出了三种方法。而易老师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串讲了整节课的知识点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div> <h3>  四、 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h3><div> 对梯形的课后延伸研究,易老师设计了一个“长作业”:堤坝为什么设计成梯形?易老师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想一想,课后探究。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易老师👍</div> <h3>  纵观整节课,易老师做到了在课前做“穿针引线者”,提高学生前参的质量;在课上做“点石成金者”,提升学生认识的高度;在课后做“鼓劲加油者”,促进学生发展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森”态课堂内涵。</h3> <h3>课后老师们积极研讨,摘录主要如下:</h3><div>陈多莉校长谈体会:</div><div>第一点,有爱的课堂,有欣赏的眼光,让整个课堂是活泼的,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轻松的。</div><div>第二点,这是一节真正学生的课堂,老师的“进”“退”把握的度较好。</div><div>第三点,有数学味的课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知识系统化。</div><div>希望“森”态课堂能在我校大面积展开。</div><div>刘福龙主任:</div><div>课前参与阶段,课前呈现学生的“找”、“拼”、“画”梯形三个层次,指出学生课前的积极参与,为学习铺垫好了学习基础。</div><div>课中研讨阶段,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知识,对梯形的意义学生掌握比较清楚。</div><div>课后延伸阶段,对直角梯形的“腰”和“高”还需要学习。</div><div>最后提出非常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课前参与程度如何把握?课中教学任务应该如何完成?值得我们深思。</div><div>郭灵生组长:</div><div>从两个层面评析:</div><div>第一层面,生本,生生,师生。学生利用课本等积极做好了前参;学生之前的讨论、争辩,突出数学真正内涵,只有争辩才有真正的理解;师生之间充分体现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div><div>第二层面:激情,本质,激励。课堂上老师以积极向上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整节课激励的语言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是快乐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div><div>郭圣华老师:</div><div>在“森”态课堂上不断前进。本节课,抓住梯形的本质,先从表面上认识,接着对比“只有”,“有”,让梯形的意义深入学生的心。在处理梯形只有一组平行线时,用科学的手段来判定是否平行。另外,课堂具有人文化,关注学生,激励学生质疑,使得课堂积极向上。最后分享了宝贵的想法,课始可以从平行四边形转化过渡到梯形,让知识在悄然间开始生长;另外,对学生拼的梯形可以放在后面,不用去分完满足梯形的两个条件的先后。</div><div>钟玉玲老师:</div><div>有爱心的课堂,同学生在同一个频道,整节课师生有一个愉悦的心情。</div><div>何群组长:</div><div>课堂上满足了学习表达的欲望,发展学生发散的思维,学生享受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的更美好。</div><div>张九红主任:</div><div>课堂富有生命力,心里有爱,有学生,思维有生发。指出“退”很难,什么时候退,怎么退,促动咱们思考。最后给予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老师少点口语,说话慢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听得更清楚,学生不急躁。</div><div>钟蕾老师:</div><div>平面图形教学,层层铺垫,学生自然的找关键词,给学习很融洽的氛围。整节课充满数学味,有“传销”味,带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div><div>王定娟老师:</div><div>和谐的课程,对学习的评价到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正是教数学的思想,深入的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同时给予了两点想法,认识梯形时,能不能多一些图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丰富梯形表象,让学生辨析梯形。呈现学生作品,刚开始学习,这个四边形是不是梯形是否会太快。</div><div>接着老师们陆续提出想法,大家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明晰。</div><div><br></div> <h3>  最后,罗校长做引领性讲话,感谢老师们参与研讨,勉励我们在“森”态课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探索,本着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让我们的“森”态课堂越发有生命。</h3> <h3>  我的感悟:</h3><div>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我相信卢梭说的这句话。 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div><div>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让学生充分“自由、探究、合作”,就更需要教师具有苏格拉底式的反问功夫,来催生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教师当“勇敢地退,适时地进”。让学生在“磨洋工”之后,更需要彰显教师提炼、概括的功夫,促进更多学生更好地发展。 </div><div>  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div><div>  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石成金,让时间不再浪费。 </div><div> 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我想这是听课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我佩服易老师如此自如地把握课堂,更佩服他这种敢于放手的勇气,勇于实践的胆色。在优秀的课堂中,我需要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了解到自身现有教学经验的匮乏,学海无涯,所以我们一定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div><h3> “生本”是魂,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扎实”是根,扎扎实实是学校教学的基础和命脉;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动”的学习状态,以生动的学习成就育人的精彩。大一,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