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所记忆——美好家园

阳光雨露

<h3>新华书店重庆发行所始建于1954年,该所曾是我国新华书店总店,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等地设立的几家发行所之一,也是中央1985年批准建立的全国四大印刷发行基地之一。1997年在册职工267人,上交利税全市商贸企业排序第5名,被重庆市国家税务局,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列入重庆市1997年度纳税大户100名排行榜。图书仓储面积1.66万平方米,其发运能力每年可达6亿元左右。</h3><h3><br></h3><h3>1960年,我们全家随父母工作调动,从成都四川省新华书店来到重庆新华书店发行所,当时的发行所三面被农村包围,大门外便是几块沿着山沟而上的层层水田,麻雀在身边追逐嬉戏,发行所的围墙是竹竿编扎而成,除了进大门1-5号库房那一溜平地外,所内几乎都是窄窄的坡坡坎坎,高大挺立的桉树,四季长绿的万年青灌木丛,紫金花,夹竹桃,桃树,崖边黄桷树,发行所内绿荫成林,层次分明,不失小巧精致的山野风光,淳朴清新,原汁原味,自然而然,一切都那么美好,空气,水,食物,民风……</h3><h3><br></h3><h3>发行所,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各种情感因素:儿时的快乐,父辈的艰难,饥饿的滋味,清贫的简单,物质的匮乏,文化的渴求,所内的变化……当年,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小孩也参与了发行所修围墙的工作,家家户户从饭堂运砖头到家属楼周围,这也是为自家挣点分分钱。那时稍大的娃儿都参与了割猪草,打牛草,捡炭渣,拾玻璃,寻废铜烂铁,搜牙膏皮,桔子皮,叉树叶,拆干枝等等,一切都为了家庭生活。当然,在辛勤劳动同时,也不失儿童玩耍的天性:滚铁环,溜滑板,藏猫猫,弹珠子,拍烟盒,修房,跳绳,做泥巴手枪,翻铝勺,斗鸡,跳拱,堰塘游泳,池子戏水,长江放滩,耍事层出不穷,久经不衰,可以玩得天昏地暗,被大人把屁股打烂。</h3><h3><br></h3><h3>发行所食堂有一石磨,灾荒年时,家家都将米磨成粉,揉合着清明菜(野菜)搅羹羹吃,大家依次排队磨粉,每年快到年三十时,将糯米早早泡起,推糯米浆做汤圆,用致密的米口袋盛糯米浆,系紧口袋吊在桌子的横杠上,第二天一早就能包汤圆了,在汤圆里放上一分硬币,谓之幸福汤圆,看谁运气好,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那时,发行所家属楼只有三栋,红砖,红瓦,红木地板,都是三层楼的房子,只是托儿所那栋一个单元,算半栋,上面两栋都是一栋两个单元。一个单元,一层楼大约居住五,六户,共用一个厨房,谁家吃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那时,经常停水,每家都备有大锅,二锅,小锅盛水,接水的任务一般都是娃儿的事,每家都是多子女,一到接水,可好玩了,来来往往,有接力的,有一鼓作气一锅端的,一路上滴汤洒水,既热闹又有趣。那时这样的穷作乐还很多。虽然那时没有游乐园,农家乐,自驾游等等,但那时孩儿们的成长不是圈养,是天然野趣,没有压力,完全的放松。现在你钱再多也买不来,那群体的快乐,那时的环境氛围,那时的心境。</h3><h3><br></h3><h3>一眨眼,一转身,五十几个春秋已过,那里有太多的故事,无论快乐,甜蜜,还是悲伤,痛苦,随着城市建设,那里将抹去现在,不复存在,但那里已深深烙印在身。父辈们在那里一个个悄然离去,孩子们在那里一群群快乐成长,不情愿,不心甘,不希望——滩子口发行所只存在人们心里或口口相传。</h3><h3><br></h3><h3>城市建设发行所被规划拆除,心里五味杂陈,所里到处挂着横幅拆迁标语,图书大楼漂亮,坚固,还用一百年没问题,真是穷折腾,欧洲上百年街道,楼房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h3> <h3>漂亮的图书发行大楼</h3> <h3>部分科室办公楼</h3> <h3>接送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车,很气派。</h3> <h3>文教公司办公楼</h3> <h3>办公楼下的墙壁上一片生机盎然的爬壁藤</h3> <h3>图书发行库房区</h3> <h3>图书发行大楼靠食堂那面</h3> <h3>绿荫环抱中的图书发行大楼</h3>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爬壁藤,你还未爬上顶,你所依附的楼便将不存在,你怎么办呢?</p> <p class="ql-block">茂密的叶榕树,将图书发行大楼和相邻小区隔开。怀念儿时的成长:无论干傻事、恶作剧、还是学习进步、挑起部分家庭生活担子的艰辛,儿时的乐趣,成长中放飞的快乐是那么纯朴。</p> <h3>困难时期修建的蓄水池</h3> <h3>图书发行大楼外一角</h3> <h3>在原办公大楼观图书发行大楼</h3> <h3><font color="#010101">食堂球场上蓄水池的路</font></h3> <h3>食堂外一角</h3> <h3>走2幢3幢之上坡公路</h3> <h3>文教公司大楼</h3> <h3>图书发行大楼装车处</h3> <h3>发行所交通车</h3> <h3>看见爬壁藤总有一种亲近的感觉</h3> <h3>从家属楼到食堂的路上</h3> <h3>蓄水池边的鹅卵石砌的墙</h3> <h3>蓄水池顶,也曾是小观景台</h3> <h3>往办公大楼走的梯坎路,左边是滩子口小学</h3> <h3>食堂前花园</h3> <h3>进发行所大门左手边小路</h3> <h3>多次往返的小路,将不再走了,再见,只能在记忆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