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民间百工遗存丰富。其技艺和成就,为河南乃至全国甚至世界增辉和瞩目。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民间的有些技艺已经失传,有些则后继乏人。因此,抢救性地用影像去记录我省民间手艺人和他们的技艺尤为紧迫。</div><div>我拍摄《河南省民间手艺人记事》的目的,是通过纪实摄影和田野调查,记录遍布我省民间的近百名手艺人生存、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掌握的各种技艺,传承和弘扬民间的工匠精神。</div><div><br></div><div>图文系原创,原创不易,请勿转载!喜欢就关注评论转发。</div><div><br></div><div><br></div><div>图一:2015年4月,罗山县。周党镇龙镇村罗洼组的皮影艺人在表演皮影戏。罗山皮影始于明代,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div><div><br></div> <h3>图二:2015年3月,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村的艺人在制作杖头木偶。木偶源于汉,兴于唐。杖头木偶盛于清。古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活动,颈下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h3> <h3>图三:2015年2月,开封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艺人张廷旭在展示他印的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图四:2015年4月,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的民间艺人在制作唐三彩。唐三彩兴盛于唐代。其复制和仿制工艺在南石山己有上百年历史。</h3> <h3>图五:2015年4月,伊川县。葛寨乡烟涧村的村民在铸造仿古青铜器。中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有三千年历史,洛阳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最早的地区,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处大面积铸铜遗址。</h3> <h3>图六:2013年12月,淮阳县。白楼乡许楼村的艺人许述章在捏泥泥狗。泥泥狗作为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2014年11月,淮阳泥泥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h3> <h3>图七:2015年3月,汝州市。烧制汝瓷的艺人在开窑。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瓷也随之消亡。如今,汝瓷烧制技艺得到恢复和发展。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图八:2015年4月,孟津县。平乐镇太仓村的艺人潘占堆在制作毛笔。太仓毛笔制作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曾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太仓毛笔制作技艺后继乏人。</h3> <h3>图九:2013年1月,陕县。张村镇南沟村的艺人在剪纸。剪纸在河南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兴于唐,盛于宋。南沟村的剪纸有上百年历史,男人剪纸、崇尚黑色、边剪边唱是其特色。</h3> <h3>图十:2015年4月,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的村民在编竹编。竹编历史源于殷商时代,兴于秦,盛于明清。洛宁县盛产竹子,民间利用竹子制作工具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记载。2008年,竹编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