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芳华》,讲的是八十年代西南某省军区的文工团,一群芳华军人的故事,很感人。同代同龄人,同步联想,同期怀念。这,不由让我想起我的老部队——安徽省军区。</p> <p> 我是省军区警卫连纠察队的兵,连队住在省军区大院里。在大院里住着的除了警卫连、通信连,还有一个文艺队(也就是省军区文工团)。文艺队里的女兵都很漂亮、温婉,是我们男兵的目光聚焦点,倍受青睐和尊敬。虽然我无法知道,她们是否有电影《芳华》女兵们的那种复杂关系和经历,但我却知晓她们是省军区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男兵的宠儿。她们的青春年华,奉献在军营,也奉献在舞台。</p> <p> 那些年,军营的业余活动很无趣,除了私下拉呱就是看看报纸,生活单调枯燥,最大盼望和乐趣就是看一场电影或文艺队的演出,享受演出前部队的“拉歌”场面和演出带来的愉悦。文艺队的演出以军事体裁为主,也参杂时尚的歌舞和传统的地方戏。那时候的歌舞以太空舞、机器舞为时尚,飘飘然或硬梆梆的动作,让人禁不住有模仿的冲动。地方戏就是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表现力丰富,让人感觉真实活泼。我爱看黄梅戏的花旦和小丑。女兵多以花旦身份上台,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唱做并重,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男兵多演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他们的每次演出都能获得雷鸣般的掌声。多年来,《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等等,都是我一直爱看剧目和爱听的旋律。</p> <p> 我上军校离开省军区后,再也没有见过文艺队的女兵,也得不到她们的任何信息。30年了,至今让我拂不去记忆的,是一个叫汪奇志和“小不点”的文艺兵,当时她们也正是青春芳华。汪奇志,美丽端庄,大辫子,大眼睛,每次见面,她总是带着微笑,偶尔打声招呼,感觉是那样的好。那时候我也正年轻,总觉得她很漂亮,很喜欢见她,但从不敢仔细端详她。每次见她后,心情很愉快,站岗执勤特带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给力。不知这位战友,现在过得如何?也许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吧。“小不点”,只记得她似乎是13岁参军,作为文艺兵特选的。我们当时只把她当小女孩看待,因个头小,军帽经常戴歪。我作为纠察队员,只是带玩笑地给她纠正,顺便逗逗她,博小女兵莞尔一笑;有时她的军帽并没戴歪,我们也会故意找她碴,假装"批评",寻她开心,简直是小儿科行为。现在想来,当年的行为实在可笑。</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我的芳华记忆里,省军区文工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这些印象是美好的,也是清淅的,已深深地嵌入到我的脑海中,以致几十年过去了,从来都不用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