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12月26日,是我已故父亲95周年诞辰。时光如梭,飞奔而逝,一眨眼之间,父亲离世已经将近17个年头了,然而,对父亲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时间能冲淡许多,却冲不淡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总觉得父亲没有走远,总觉得他就在我的身边,离我依然那么近。时至今日,每当想起他,泪水依然夺眶而出。</h3><h3> 在我记忆深处,定格着父亲普通而平凡的身影。父亲性格耿直,做事踏实认真,为国家利益着想,不为名不为利。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特别爱看外文书籍,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他为我国的铁路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3><h3>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左右了我的人生轨迹,父亲的品德成为我永恒的精神财富。</h3><h3> 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h3><h3> 怀着深深的思念,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谨以此文缅怀我敬爱的父亲。</h3><h3> </h3> <h3> 父亲 李克维。生于1922年12月26日,四川省成都人,1948年毕业于原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现北方交大)。 <br /></h3><h3> 大学毕业后,1948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追捕进步大学生 )经唐山地下党的移送,越过敌人封锁线,抵达河北省开平县冀东军区,随第四野战军进驻唐山市。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冀东军区唐山市管制委员会,工矿委员会铁路接收组副组长。参加接收唐山地区各铁路单位的文件、设备、材料、安置留用人员的工作。参加组织抢修湾河大桥、线路、通信设备等任务,参加研究恢复通车等重大问题,从而使人民解放军顺利入关。</h3><h3> 1949年1月被调往哈尔滨工作。在哈尔滨东北铁路总局车务部,先后任部长室秘书,运行工程师,曾任李立行秘书。在此期间组织编制全东北铁路列车运行图,使东北铁路第一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运行图。另外,还参加东北铁路工会组织的调度班经济核算(以货币值考核班的成果)试点工作。</h3><h3> 1950年10月任铁道部驻东北(沈阳)特派员办事处运输部特派员办公室秘书,曾任杨国辉秘书。在此期间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协助部长指挥运输工作,顺利完成了军事运输任务。</h3><h3> 1953年在锦州铁路局车务处调度科、技术科工作,任货运调度员,技术员。在此期间,参加组织先进经验的推广,召开现场会议,经常协助主管运输工作的副局长杨国辉工作,审改重要文件,写总结报告。</h3><h3> 1958年7月在阜新车站技术室任技术员、工程师。在此期间,积极参加建章建制工作,尤其在路矿协作方面,参加技术组织工作,制定出路矿协作"十二统一的制度。通过调查访问、实测等方法,总结出一套路矿协作经验,推广到全国,使阜新路矿成为全国第一面路矿协作红旗,深受上级领导的好评。</h3><h3> 1978年5月调铁道部中国铁道出版社住勤,进行《德汉铁路词典》的编写、补充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表现出色,1982年被评为人民铁道出版社先进工作者。</h3><h3> 1983年回到阜新铁路分局总工程师办公室,61岁的他还继续工作。直到1987年阜新铁路分局撤销,才退休回家(65岁)。 </h3><h3> 1987年末被阜新市财政局会计培训中心聘用,担任"财会之友"刊物的责任编辑,经常参加俄语培训班的试卷的评阅,受到财政局领导的好评。1994年因大动脉炎,行动不方便,因此离开了工作岗位(72岁)。</h3> <h3>业余翻译工作</h3><h3> 父亲精通五国语言(俄、英、德、法、日),父亲本着洋为中用的教导,将所学的外语,全部用在为铁路服务的领域里。</h3><h3> 1、为政治服务。他第一篇译文是英文版的《英镑贬值的透视》一书,送交东北日报编辑部,深受编辑部的好评,回信说:"忠实原文,译笔流畅——"。</h3><h3> 2、为人民铁道投稿。从1954年开始,便给铁道报提供译稿,介绍世界各国的铁路情况,先后发表10多篇文章(如匈牙利、保加利亚、蒙古、巴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印度等铁路介绍),苏联大使馆经常提供俄文稿件,让我父亲译文。</h3><h3> 3、为铁道部译文。如"运输工作日常调整问题"一书译文后,曾被铁道部列入1957年高级干部技术业务必读之书。</h3><h3> 1957年父亲被铁道部研究院聘为译文通讯员(英、俄、德文),为铁道部研究院主办的"科技通讯"和"铁路文摘"稿件译文。</h3><h3> 4、为铁路生产单位译文。1974年期间阜新机务段、车辆段、电水段从国外引进大量机器、机床等,说明书重达10多斤,急待翻译说明书,车站领导决定派我父亲帮助翻译,经过四个月的时间,将说明书全部译完。</h3><h3> 5、为地区广大群众教外语。在阜新地区教育办公室的领导下,先后举办过俄语和英语学习班。在北京工作期间,帮助日语、俄语翻译人员学习英语。</h3><h3> 6、为其他单位翻译文稿。在工作之余,经常帮助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翻译,如1981年从西德带回一书《西德交通部长关于十年规划的报告》、《西德工业交通方面研究成果的报告》。王维恭局长找到父亲请他帮忙,父亲义不容辞的接受了任务,利用业余时间,经半个月时间的翻译,顺利完成了任务。</h3> <h3>编写《德汉铁路词典》的经历</h3><h3> 在六十年代初,为了填补我国铁路德文出版物这一空白,在工作之余,帮助铁道科学院翻译资料,在翻译德文资料的过程中,他深感我国尚无一本铁路专用德汉词典,给广大翻译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便酝酿编写一本《德汉铁路词典》,他在1964年就开始收集资料,动手编写。</h3><h3> 1968年突然被"群众专政"关押达160天,失去了自由,停止了编写。尽管如此在人看管之下,还偷偷的学习德文,一次被看管人员发现,被打得鼻青脸肿。1969年释放后,他还继续编写,终于编完初稿,送交铁道部出版社。他声明不要报酬,愿意为国家做贡献。出版社立即决定成立专门小组20人,以他初稿为基础加以补充。1978年他被铁道部调到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工作,他不辞辛苦,查阅了大量(俄、德、英)资料。经常从国际铁路联盟"铁路词汇"(八种文字本)和1977年苏联出版的《德俄铁路词典》中翻译出大量的词条,大大的提高了词典的质量。历经四年多的努力,1982年编辑工作基本完成,排版、校对及《德汉铁路词典》出版前的尾声工作由他来完成。</h3><h3> 经过20年的努力,1984年《德汉铁路词典》与读者见面了。填补了我国铁路德文出版物的空白,为我国铁路第一部《德汉铁路词典》的出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h3><h3> </h3> <h3>父亲的三大经历</h3><h3>1、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交通大学由重庆迁移北平(现北京),到了北平之后,父亲亲身认识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先后参加了"新声学会""读书会"青年进步组织。并参加了以反美反蒋为目标的聚会和游行示威等活动。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北平大中学校的进步师生实行大逮捕,企图把爱国学生运动镇压下去。这就是著名的北平"8.19"事件,我父亲被列入要逮捕的黑名单。由于他足智多谋,并以我大伯父当时的职位(少将参谋主任)做为掩护,瞒过了反动派的耳目,险遭逮捕。不久父亲就和几名进步同学到了冀东解放区,受到了解放区的欢迎。之后随大军到唐山,12月底送文件到哈尔滨后被留在哈尔滨东北铁路总局运输部,抗美援朝随机关到沈阳,调到铁道部东北特派员办公室工作。</h3><h3>2、肃反运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1955年有人举报说父亲有政治问题,经过反复的批斗,写检查。之后经调查后予以平反。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1958年便是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父亲被下放到客运、行李房、装卸等地下放劳动。父亲体弱,干不了体力活,经上级领导协调后,把我父亲调出装卸。不久就提升为工程师。</h3><h3>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有人诬陷我父亲是暗藏的特务,还是走资派李立行推行"黑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功)的黑干将,对我父亲实行了所谓的"群众专政",足足关押了160天。在关押期间父亲遭受了很大委屈和伤害,受到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他总是正确对待,说是群众运动,问题会搞清楚的。母亲因此而进了学习班(不让回家)反省,和父亲划清界限。姥姥因此而病倒,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我们姐仨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让参加任何活动,还讽刺打击我们,说我们是"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h3><h3>3、进京风波。1978年6月15日对父亲和全家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父亲接到铁道部的通知,调父亲去北京工作。原来父亲多年来,一直默默为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编写《德汉铁路词典》初稿,送往铁道部。这次调父亲去北京,就是去负责这项工作。其实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铁道部就多次调父亲去北京,由于当时说我父亲在"政治上有问题","不宜去党中央所在地工作",始终不让父亲去北京。这次铁道部特向锦州铁路局政治部下发电报,强行调父亲去北京,至于"政治问题",可将材料送铁道部调查处理。就这样调到了北京,开始了编写《德汉铁路词典》工作。</h3><h3> 到北京的第二年,阜新分局政治部对父亲的问题,予以平反,从而使父亲深受多年的心酸史告已结束。</h3><h3> 父亲在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住勤多年,《德汉铁路词典》发行之后,父亲就要求回阜新(家)工作,上级领导原铁道部部长李森茂找到父亲谈话,让父亲留在北京,北京需要你。由于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便放弃了这次机会。1983年回到了阜新铁路分局总工程师室工作。1987年阜新分局撤销,不久父亲退休(当年65岁)。</h3> <h3> </h3><h3> 1984年出版的《德汉铁路词典》是我国铁路(包括旧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德文词典,1985年参加西德书展《德汉铁路词典》被国家列为优秀图书。</h3> <h3> 1957年父亲为俄文版《驼峯调车场工作人员指南》一书翻译于北京。<br></h3><h3>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 1955年为俄文版《列车工作综合日常计划与调整》翻译于北京。<br /></h3><h3>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 1958年为俄文版《加速车辆周转的方法》翻译于北京。<br /></h3><h3>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 1958年为俄文版《公路养护经济活动分析》一书翻译于北京。</h3><h3>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 1959年为俄文版的《铁路货物运输计划工作》一书翻译于北京。</h3><h3>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 1955年为俄文版《运输工作日常调整问题》一书翻译于北京。<br /></h3><h3>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 1957年为俄文版《铁鞋制动员高技术》一书翻译于北京。</h3><h3>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h3><h3> 新华书店发行</h3> <h3><br /></h3><h3> 父亲的著作及成果</h3> <h3><br /></h3><h3> 父亲的著作及成果</h3> <h3><br /></h3><h3> 父亲的著作及成果</h3> <h3><br /></h3><h3> 父亲的著作及成果</h3> <h3><br /></h3><h3> 父亲的著作及成果</h3> <h3> 点点滴滴的回忆,凝聚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字字句句的倾述,寄托着我无尽的哀思。</h3><h3> 如今,做为您的子女我们早已退休,但您的孙辈们已溶入祖国建设和发展的大熔炉中,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您为榜样,将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用优异的成绩告慰您的在天之灵。</h3><h3> 爸:我们想您,您安息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