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说起好朋友,自参加工作起,很少再谈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单位里谈得来的同事不算,自己的姐妹不算,我竟然找不到一个好朋友。<br> 过年同学聚会的时候,倒是和几个儿时玩的很好的朋友相聚在一起。不过也是有趣,上学时候玩的好的现在还是玩的好,以前生疏的现在依然热情不起来。这之后,即使玩的好的,也基本销声匿迹于琐碎生活中。<br>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毕业20年了,成员有60多个,但成天说话的就那么几个人,90%的都处于沉默状态,慢慢的有些人都默默退群了。也是,说什么呢,毕业20年的变化有多少,共同语言又有多少呢,所以都是沉默沉默。<br>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里面有一段话: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那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两个好友难得见面,却搞得这么伤感。等长大了才渐渐明白,想要一生的友谊太难,不仅需要彼此始终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还需要彼此的三观和眼界保持一致。<br> 小时候,和一个人交朋友太简单,互相抄作业的是朋友,下课一起上厕所的是朋友,喜欢同一个明星的也是朋友。<br> 可是,当我们长大了,社会角色不断变化,这些朋友都莫名地散了。<br> 第一波散在初中那关。我是1998年毕业的,作为农村孩子,我们那一届全村只有6个人上高中,后来上高中的渐渐多了。那时候初中毕业后,不上高中的同学,大部分都出外到打工了,一小部分上了技校或是中师。彼此去了不同的城市,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平台,每个人都了新朋友,新生活。那些一起度过的青春回忆,已经永远捡不回来了。<br> 第二波散在工作那关。工作后,能聊的话题真的太少了。上学的时候,毕竟可以吐槽一下舍友和老师,现在能聊什么呢?我们工作的内容完全不一样,职业规划也南辕北辙,你现在喜欢和讨厌的人我都不知道。除了将过去反复咀嚼,勉强维持着点赞的情分,似乎也无话可说。<br> 第三波散在婚姻那关。成家立业后,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了。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这些琐碎占据了全部的闲暇时间。你的一切我都是从朋友圈知道的,甚至无暇去问问老友,最近过得好吗?<br> 很多人都疑惑:好朋友到底是怎么逐渐疏远的呢?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到底是你变了或者我变了吗?都不是。<br></h1><h1><br></h1> <h1>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龙应台对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br>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友情走到终点并非要有什么过错,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而彼此在成长。<br>这是成长之殇,不必过意纠结。而真正的朋友,无论相识的时间长短,无论见面的次数多少,只要以诚像待的,便是朋友。有的人,用的着朋友的时候是尽量恭维,等达到目的,就嗤之以鼻,甚至在别的朋友面前嘲笑讽刺你,在别人面前贬低你,其实,这不是朋友,这只是在他有困难时想利用的工具。<br> 真正的朋友,并不是每天都要联系,虽然天南海北,但是到什么时候对方也不会和你失去联系也不会忘记你的手机号码问你是谁,也许因为彼此的工作忙碌疏远了关系,但是节日的短信也是温暖的思念,朋友,也不是有什么事都要向你报告,朋友,越久越真,越平淡越纯,越真诚越久。</h1><h1> 向岁月致敬,为朋友举杯!</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