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27集团军在全军中声名赫赫,其前身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胶东军区几支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在解放战争中歼敌26万,抗美援朝战争中歼敌21029人,多年东征西战摔打成了一支革命铁军。从朝鲜回国后,第27军归隶南京军区,驻防鱼米之乡的苏南无锡。1969年9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第27军北上调归北京军区建制,移防张家口,成为拱卫京畿防范苏军入侵的预备队。1985年9月,第27军整编为陆军第27集团军,军部驻石家庄。</h3><h3>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越边境两山轮战中,解放军一个陆军集团军因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实现了军政双胜,战后获得了“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称号,并受到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通令嘉奖。这就是北京军区所属的陆军第27集团军,其时的军长是被称为儒将的钱国梁。<br></h3> <h3> 1986年9月1日,中央军委命令北京军区陆军第27集团军准备接替兰州军区陆军第47集团军在老山战区的防务。军长钱国梁和政委徐永清立即召集副军长黄信生、政治部主任朱增泉等军领导开会研究,开始着手实施各种组织,指导司令部制订机动方案,并有条不紊地展开收拢部队、完善组织、调整兵员、补充装备、储备物资等各项临战准备工作。在率军开赴南疆前,钱国梁军长挥毫一首,一展心怀:“齐装满员,装备一新;士气高昂,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军容严整;安全准时,挥师南疆;枕戈待旦,痛击豺狼。”</h3> <h3> 1986年12月,钱国梁、徐永清率第27集团军开赴云南战地,各部相继进入文山、砚山两县集结驻训。全军参战序列包括步兵79师(步兵235、236、237团、炮兵团、高炮团)、80师(步兵238、239、240团、炮兵团、高炮团)、81师241团,集团军炮兵旅、高炮旅、工兵团、通信团等;配属部队有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炮兵第10团、第37团)、1个反坦克导弹连、2个侦察大队,以及汽车团、工兵团、野战医疗所、野战防疫大队、军械修理所、汽车修理所等单位。参战部队总数为33700人。 </h3><h3> 参战部队告别父老乡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滇参战列车,经过日夜兼程从驻地河北省出发,跨越了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到达了七彩云南美丽的春城昆明。</h3><h3>参战部队铁路输送总行程2700多公里。</h3> <h3> 进入边境地区驻训后,根据先前轮战部队驻训时的经验教训,钱国梁、徐永清、朱增泉等人狠抓了部队纪律,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加强了各级监督和督察。在历史上,第27军部队就是以军风军纪好而著称的。当年曾有一个段子,说是第27军在文革时期北调移防后,周总理在张家口接见了第27军、第65军的干部战士。当时总理走上主席台,俯视广场就讲:东边是27军,西边是65军,东边坐得整整齐齐,无人走动,西边人走动,纸屑乱飞……这个段子的真假不得而知,但也由此可见第27军的口碑之一斑。在上级的严格要求和督察下,第27集团军部队在驻训期间纪律严明,军地关系良好,因此还被当地居民戏称为“东北虎,西北狼,北京来的小绵羊。”</h3> <h3>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麻栗坡县船头以西,中越边境口岸船头镇西南五公里处的中越边界骑线点上,横亘于中越边境12号至13号界柱桩之间最高点上。主峰海拔1422.2米,占据老山,向北可通视我国境内纵深25公里的广大地区;向南可俯瞰越南老安寨、向东可封锁我国麻栗坡县至越南河江省的主要通道、口岸;向西可监视12号界桩以西至扣林山边境诸多要点,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国云省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h3><div>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军人用血与肉筑成了一座屹立在亿万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老山精神”</div> <h3> 1987年4月20日,第27集团军所属部队奉命进入阵地接替了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在老山战区的防务。钱国梁、徐永清等人精心部署,以79师和81师241团防守老山、662.6高地、那拉地区,80师防守八里河东山诸阵地,炮兵和配属的坦克预备队沿便于机动的路线附近配置,军前指在落水洞开设。在作战思想上,钱国梁等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立足于积极防御,稳扎稳打,寸土不丢,并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配合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斗争。</h3> <h3>作战部队出征前誓师大会</h3> <h3>作战拔点前的出征誓师大会</h3> <h3>235团济南英雄连誓师大会</h3> <h3>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军人的本色”</h3> <h3> 尽管越军的攻势已大大不如14军、第1军、67军轮战时期,然而第27集团军部队一进入阵地,仍然感受到了老山战场的严酷性。80师接防八里河东山阵地仅5天,就遭到了越军连、排规模的偷袭41次,平均每天超过8次。而整个集团军在一年轮战期间,共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平均一天1.7次,可见战事之频繁紧张。为了应对越军层出不穷的偷袭和袭扰,第27集团军官兵针锋相对,使出了浑身解数,与敌斗智斗勇。如在阵地上使用深埋于地下的水管吹气传声来发送敌情,避免了夜间暴露目标和电话线被炸断的风险;在树枝上挂上加重手榴弹,防敌夜间偷袭,战士们称之为“铁树开花”;把钢盔放在堑壕内的石头或木头上,晚上看上去像是有人蹲守在那里,诱使敌人扑上来,然后用一排手榴弹将其解决,战士们称之为“张冠李戴”;鉴于越军的夜视器材对金属敏感,将铝锅、罐头盒放在工事上诱敌,等越军围上来就一顿痛打,战士们称之为“诱敌上钩”等等。第27集团军轮战期间,进行反偷袭战斗之多在参加两山轮战各军中都是比较突出的,很是显示了这支部队在新时期的勇谋兼备的战斗风格。</h3><h3><br></h3> <h3>“老山铁骆驼”――无名英雄可爱的军工</h3> <h3>战争之神的钢铁躯干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长城――为凯旋轰鸣、为正义延伸!</h3> <h3> 越军在老山战场上非常善于用炮,特别是以迫击炮游动作战,打得很准,神出鬼没,使阵地上的中国士兵承受了很大压力。与之针对,为了打击越军的嚣张气焰,吸引敌暴露目标,扩大战果,以及雨季和旱季作战的需要,钱国梁等人又先后集中组织了8次炮击作战,共发射各种炮弹41343发,歼敌1050人,摧毁敌火炮70余门、军车11辆、屯兵洞22个、指挥(观察)所36个、各种工事447个,引爆弹药库(所)45个,沉重打击了当面越军。</h3> <h3>中国没有多余的一寸土地,南疆卫士日夜坚守着这片热土――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h3> <h3><font color="#010101">第27集团军部队在轮战期间,打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值得后来人永远铭记。</font></h3> <h3>碧血洒疆场,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身居“猫耳洞”,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h3> <h3> 张茂忠,80师240团8连班长,因其胡须较浓密,又多日未刮,因而人称“大胡子班长”。1987年4月26日晚到5月1日凌晨的5个夜晚战斗中,他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八里河东山18号阵地,先后打退了越军的41次偷袭和进攻,毙伤越军50余名,毁敌高射机枪1挺。战斗中,张茂忠全身负伤27处,肠子流了出来,仍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操冲锋枪向越军猛扫。重伤的他坚毅地表示:“有我大胡子在,阵地丢不了!”因此,他和战友们上级誉为“钢铁的战士,钢铁的阵地”。战后,张茂忠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当时砚山县“三八女子火线服务队”的队员们听了张茂忠的英雄事绩后非常感动,特地赶制了一面锦旗,在祖国的版图中央用28枚团徽缀成了一颗红心,献给了坚守18号阵地的勇士们。</h3><div> </div> <h3> 尤建华,79师237团工兵连排长。上阵地218天,单独执行任务198次,排雷1101枚,创造了老山前线个人排雷的最高纪录。同时协助战友排除了越军设置的84单火箭爆破器10具、爆破筒302节、炸药400余公斤、各种手榴弹246枚,并破障开路524条,总长2800米。在执行敌火力控制下的设障任务时,埋雷1250余枚,自制自设土地雷420余枚、爆破筒250多节。战后,尤建华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h3><h3>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和尤建华合影</h3> <h3>胆大心细、精准操作</h3> <h3> 向小平,79师236团8连战士。曾担负冷枪射击任务,用79式狙击步枪先后发射31发子弹,击毙越军30名,击伤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是“老山第一杀手”</h3> <h3> 孔德年,79师235团4连班长。他先后带领战斗小组执行侦察任务27次,搜剿打洞9次,参加设伏2次,用冷枪毙敌8名,缴获冲锋枪4支,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h3> <h3> 朱厚良,81师241团8连指导员。在坚守松毛岭前沿阵地时,他接连三个晚上蹲在哨位上,和战士们一起战斗,打退了越军的5次偷袭。1987年5月31日中午,越军突然向8连阵地实施炮击。朱厚良迅速将战友们都推入了猫耳洞中隐蔽,而自己却被敌炮击中壮烈牺牲,遗体上遍布了200多块弹片。战后,朱厚良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政治指导员”荣誉称号。他也是第27集团军在老山战场上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干部。</h3> <h3> 武凤保,79师235团1营机枪连班长。1987年6月26日,他和战友在修筑工事时不慎被地雷炸伤,导致左小臂截肢。住院养伤期间,他多次被评为“模范伤员”。伤口还未愈合,武凤保就坚决要求重返前线,同医生、护士和营长、连长软磨硬缠,最后感动团首长,请求获得批准。武凤保重返前沿阵地坚持战斗86天,其间执行冷枪狙击任务,独臂操枪毙敌3人,伤敌1人,战后被成都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h3> <h3> 李少云,80师238团1机连战士。他坚守八里河东山前沿阵地9号哨位7个月,与战友一起打退了越军的偷袭、袭扰112次,一人歼敌26名。1987年11月24日凌晨,他所在的哨位遭到越军1个加强班围攻。激战中李少云全身负伤34处,血流如注,仍坚持战斗,直到壮烈牺牲。战后,成都军区授予李少云烈士“钢铁战士”荣誉称号。因为李少云生前没有一张自己的单人照片,他的遗像还是从与战友的合影中抠出来的。</h3><div> </div> <h3>姬仁明,81师241团特务连侦察排班长。在作战中,他坚守松毛岭c33号阵地观察所176天,观察敌情450次,新发现目标53个,指挥炮兵摧毁越军工事多个,并抵近毙敌9名,伤敌2名。1987年11月14日,他在一次侦察敌火力点时与越军遭遇,英勇牺牲。战后,成都军区授予姬仁明烈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h3><div>……</div> <h3>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h3> <h3>战场绝不是交易所,共和国军人的价值岂能金钱来衡量?</h3> <h3>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称号,英雄的第27集团军当之无愧。</h3> <h3> 1988年4月30日,第27集团军将老山战区的防务全部交给了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部队,然后撤下了阵地。5月中旬,钱国梁、徐永清率第27集团军所属部队撤离老山战区,凯旋归建。</h3><div> 在一年的轮战期间,第27集团军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抗击了6万多发炮弹轰击,组织了8次炮击作战和34次侦察作战,共毙敌1580人,伤敌1800人,俘敌1人,击毁敌车35台、火炮103门、工事808个。同时第27集团军所属部队共减员300余人(含非战斗减员)。</div><div> 第27集团军战后简短总结:麻雀战高手,善打反偷袭、反炮击,阵地建设好,奉献精神强,军政双胜。广大官兵用他们的浴血奋战表明:“北京来的小绵羊”,是对自己人。对敌人,他们是猛虎,是钢刀!</div> <h3> 战时千疮百孔的老山全貌: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东南约四十公里,与越南河宣省接壤,这个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地势险要,地形复杂,为山岳丛林地,山高坡陡,沟深林密,雾大雨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谁占领它谁就可以控制对方三十多公里的纵深地带。 </h3> <h3> 老山战区,那里我和我的战友们在孤山野凹里一呆就是一年,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无光可见,进出形似狗一样倦屈着身子爬进爬出,在如同狗窝似的藏身洞里与蛇虫老鼠为伴过着非人的生活,吃的没保障,喝的是树林里巴蕉叶上抖落的露水,身上粘糊糊也无水可洗,周身溃烂奇痒难耐,那里健康透支落下一身顽疾,那里还侵受着明枪暗炮的袭扰,频繁的战斗面对着伤死的威胁,那里有我同去没能同归永远长眠在了那片红土地上的战友们。</h3> <h3>“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h3> <h3>以苦为乐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猫耳洞人</h3> <h3> 这就是老山战场一线猫耳洞的真实写照,战区潮湿的环境让烂裆和猫耳洞生活结了不解之缘,在洞内一切都是潮湿的,都要发霉。衣服发了霉长绿毛,人在洞里也发霉,人发霉就要烂裆。<br></h3><div> 发病时,先是裆部奇痒难耐,继而由于不由自主的抓挠,接着就是溃烂,再后来裆部皮肤好象已不存在,透明的水,黄的、红的水便渗出来,人坐在那儿不动,不一会儿便把裆部和裤衩就象胶布似的贴在上面,稍一动,就象粘下层皮来,到这时再脱裤衩就象是剥皮了。</div><div>老山战区猫耳洞人设计独特的“老山裙”</div> <h3>感谢总后勤部为我们特别配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独有的“裙子”,猫耳洞的战士叫它“老山裙”,我们和女兵们“平等”了。</h3><div>老山,让我们有了如此体会:</div><div>不去老山,不知人间的艰苦!</div><div>不去老山,不知军人的伟大!</div><div>不去老山,不知幸福的滋味!</div><div>不去老山,不知和平的珍贵!</div> <h3>当代军人的美是在无私的奉献中深化与升腾!――“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h3> <h3>老山精神万岁――张爱萍</h3> <h3>老山主峰第254号界碑</h3> <h3>麻栗坡落水洞(前沿指挥所)</h3> <h3>曼棍洞俗称将军洞(师指挥所)</h3> <h3>我们的“芳华”</h3> <h3> 老山战场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官兵们除了要日夜防备越军的偷袭和炮击外,还遭受了吃饭难、吃水难、睡觉难、精神紧张、皮肤病等多重困扰。据当时调查,在一线阵地坚守的部队,有50%以上的人员患有精神衰弱和烂裆、皮肤溃烂等疾病。因为生活太单调,在紧张的战斗间歇,阵地上的官兵们只能自娱自乐,吹牛、打牌、涂鸦、</h3> <h3>参战时间:1986.12 凯旋时间:1988.6</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山作战优秀战士(35126部队)</h3> <h3>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纪念(成都军区)</h3> <h3>北京市各届人民赴云南前线慰问团 ――献给八十年最可爱的人(1987)</h3> <h3>正定籍赴滇参战合影留念――卧牛城(1986.11)</h3> <h3>美篇作者:</h3><div> 范金铎,河北省正定县人,1968年7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军入伍,部队所属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79师237团,部队代号:51003部队炮营榴炮三连。</div><div> 1986年12月至1988年6月荣幸参加了对越防御作战(轮战)1988年12月光荣退伍回到家乡正定县,1989年3月安置到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div><div>因美篇水平及参战资料局限不妥之处请老山战友们给予指正。QQ1124464969(战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