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75年的5、6月份吧,爸爸所在部队(原一军三师)与浙江的驻军换防,于是部队的家属、娃娃们也都分批乘坐火车专列,走走停停,历经3天3夜从河南明港一路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哭声、喊叫声,热热闹闹到了浙江金华。</p><p> 从金华火车站怎么到的住处已经不记得了,但在金华住的大院我却记得非常清楚。金华我们住的大院四周用围墙围着,共有6栋2层筒子楼,每栋楼的后面都有一排伙房,伙房前有一个公用水管,供大家淘米洗菜。记得我家住的那栋房子在最前排,有左、中、右三个门,房头右端出门直对过是一栋楼房;中间楼梯口出门过一段长廊就到后面的伙房啦;左房头出门有两颗夹竹桃,我们到金华时水红色的花开得正欢,很漂亮,在河南是没有见过的;再往前就是围墙的一个小门,出去过马路不远就是一个大大的水库,有时我们会到那洗衣刷鞋。我们这栋楼里住的有海民家、会英家、东方家、国英家、雅玲家还有李军港家,那时候我们也就10岁左右,虽然在金华生活了不到一年,但金华的许多经历至今都难以忘怀。</p> <p>拾柴.小野蒜</p><p> 到了金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河南明港,我们做饭取暖烧的都是蜂窝煤,而到了金华,不知是因为煤炭少还是树木多的原因,我们做饭烧的都是柴火。柴火除了买的以外,我们平常放学后还要到外面的树林或山上捡一些干树枝、松塔和松针什么的补贴家用。记得一天晚上刮台风,早上起来一看房前屋后的好多树木都刮倒了,在倒塌的大桉树周围,大人孩子齐上阵,用尽各种方式,使出浑身力气,争先恐后“抢夺”树枝,在这次“战役”中由于人多混乱,我右胳膊也不知被谁砍了一下,至今还留一个小伤疤呢!</p><p><br></p><p> 在河南我们家家都有菜地,日常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自给自足,且品种繁多。金华,由于新来乍到,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都在适应中,种菜也要慢慢实验摸索。这样我们日常吃的蔬菜都要到集市上去买。有时妈妈与邻居阿姨们相约早上4、5点就到罗店(离家多远我也说不上)去赶集,每次菜也不能买得太多,一是拿不动,二是放不住(那时家里都没有冰箱)。偶尔也有当地农民挑着蔬菜偷偷摸摸地到大院来卖,但这种情况也不多。这样在金华,吃菜就没有明港那么随意了。偶然,我们在树林和山上捡柴时,发现了一种长的一撮一撮的“小野蒜”,样子似葱又像蒜,但根部又结一个小蒜头,所以我们就起名叫“小野蒜”。“小野蒜”可以包饺子,也可以用开水烫烫凉拌吃,现在想想那时它不仅是味道鲜美小菜,更是地地道道无污染的纯天然食品。</p> <p>枇杷树上的快乐</p><p><br></p><p> 到了金华我们似乎一下长大了,原来在河南明港常玩的跳皮筋、跳房子、打沙包、跳绳、抓石子等都不玩了,那我们玩什么呢?嘿嘿,告诉你们吧,我们的阵地从地面转移到树上了!我们家伙房前的右边有几棵枇杷树,高2-3米,树杈多,呈伞状,树枝柔韧,因为树不高,在1米多的地方就分叉了,所以我们就上到树上玩啦!岁数小胆子就是大,我们爬到树上,从这个树枝跳到那个树枝,后来就蒙着眼睛在树上玩捉人,有时候中午不休息,几个小丫头就坐到树上嬉笑聊天,时间长了我们对这几棵树就像我们的家、我们常走的路一样,熟悉、亲切....</p> <p>倪西店小学</p><p><br></p><p> 在河南明港我们都在部队的学校—明港三小读书,但到了金华后可能是因为师部及各团的家属院分散且距离较远的原因吧,部队没有一个集中的小学,这样我们团(83024部队)三、四年级的孩子只好分散安排到当地农村去读书。我和南群、贾丽、李霞、淑琴、陈莲、秀丽等7个女孩还有李军港、张朝晖(别的两个名字记不得了)等四个男孩被安排到一个叫倪西店的小学读书,国英、赵萍及国秀等多数孩子被安排到五联小学读书。</p><p> 从家属院到倪西店小学首先要穿过一片高大的松树林,再经过几片水稻田埂,然后跨过一条小河沟,再翻过一座小山坡(长得有橘树)后,就可以看到学校的房子了。初到学校,我们确实被学校的各种震惊了——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两个年级,每天老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自习或写作业。也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农村学校是不是这样的!教室里还有一个套间,那就是老师的宿舍啦!</p><p> 教室门前是一个小晒场,晒场上摆放着几十盆茉莉花,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茉莉花,白白的花开,香气怡人,乃至现在我都非常喜欢茉莉花的清香。</p><p> 刚上学的几天,每天回来腿痛的都抬不起来了,我们几个小丫头就到部队卫生所(就在我家住的房头第一间)闹着让小卫生员给我们治疗,卫生员再三给我们说这不是病,是因为你们平时没有走过太多的山路,现在刚开始走腿痛是正常的,过几天就好了,可我们就是不信,仍然吵着闹着让他治疗,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那时的我们真是既天真幼稚又顽皮难缠啊!</p><p> 我们11人就是一个小集体,每天吃过早饭我们就一块去上学,下午又一块放学回家。因为学校离家较远,中午我们部队的孩子就不回家了,早上上学时用饭盒带生米到学校,然后大队派人来统一拿到大队去蒸,中午放学我们就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顺着村里拐拐弯弯的小路,喊着当时的宣传口号到大队去取饭,然后到教室吃饭,接机也可以尝尝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熟菜。</p><p> 中午饭后,我们还可以看看学校的“藏书”。那时我们学校虽小,但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管”,图书就放在老师的宿舍。虽然学生不多,但部队的孩子在班里都是有各种头衔的“小官”,记得我的官职就是“图书管理员”,哈哈,好超前啊!但有些什么书,现在真的不记得了,毕竟我们那时还小,毕竟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p><p> 金华的冬天虽说没有西北冷,但冬天没有取暖设施,也是很难过的。当地学生就在类似现在的小陶瓷花盆里装上烧过的木炭灰,再用铁丝做个提手,这样上学路上可以提着暖手,上课就放到脚下暖脚,非常方便,真可谓是移动火炉了,我们也时常向他们借来取暖呢!</p><p> 一开始从家到学校也没有成型的路,后来经过我们每天两趟的行走,终于踏出了一条宽宽窄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小路。</p><p>上学时要赶时间走得急,放学就相对松散一些,路上可以摘摘油菜花,挖挖小野蒜,捡捡柴火……就这样我们每天放学都带着童年的无忧无虑,一路走走停停、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地回到了大院,回到了自己的家。</p><p> 虽说在金华生活了不到一年,但倪西店小学暂短的读书经历却让我常常想念、回忆、难忘......而我们七个女孩的深厚友谊更是天长地久、地久天长......但愿有一天我们七个老“女孩”可以相约金华,沿着40年前上学之路,去寻找我们的纯真、我们的欢乐和我们美好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