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是一年冬至节。</h3><h3><br /></h3><h3>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h3><h3><br /></h3><h3>那一年冬至是在山西过的。</h3><h3><br /></h3><h3>有一句俗话: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记得刚到太原公司那阵儿,火车坐了一宿,到达太原已是清晨七点多,肚子早唱起了空城计,食堂的厨师们弄了几碟小菜,端上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焖面,一碗西红柿卤,一碗小炒肉卤,对于这种吃法,还真不太习惯,老家湖北小镇早点也以面食居多,只不过面条是老汤面,和着麻辣酱香的汤,不干不燥,吃得人大汗淋漓,那是透心窝的满足!饿肠之下,什么都是好的,面条很筋道,只是两卤味道有微偏咸,少了鲜香之味。</h3><h3><br /></h3> <h3>在太原逗留日久,闲暇时穿城越巷,渐渐对山西的面文化生出些好奇来,街头面点,食府名面,品种繁多,花样无穷,不一而足。山西山多水少,南北温差大,所以也就形成了杂粮多的种植习惯,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这些能做出几十种面,象刀削面、拉面、揪疙瘩、推窝窝、灌肠等等。</h3><h3><br /></h3><h3>有一次我和老公约几个朋友去附近飞机场的一家餐馆用餐,朋友点罢主菜,挠挠头皮,上一个什么特色面点呢?他指着菜谱上一栏:"就这个,莜面栲栳栳",乍一听,莜面烤姥姥?我大惊,怎会有这种惊世骇俗的菜名呢?扯过菜谱定睛一看,原来是此"栲"不是彼"烤",此"栳"也不是彼"姥"!酒过三巡,这道菜终于上来了,一屉竹蒸笼上齐整整地码放着一筒筒褐色的莜面卷成的筋薄透亮的面片儿。这栲栳原来是指一种用竹子柳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浇上羊肉蘑菇臊子举箸尝了尝,软筋适口、浓香不绝。</h3><h3><br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尝遍了诸如蒸、煮、煎、烤、炸、焖各种制法做出来的风格迥异,各式各味的面,我对于山西面食的喜爱之情与日俱增,而乍到时对山西面食的第一印象,西红柿卤和小炒肉卤这两种传统浇头口感不佳所生出的芥蒂之心也渐渐消除了。直到有一天,从府西街一个僻静的小胡同里的一家面馆看到一幅对联,引起了我对山西面文化底蕴的深思。上联:结一面之缘,下联:识诸路英豪。横批:见面来一碗。</span><br /></h3><h3><br /></h3><h3>这幅对联巧取豪夺,将"面"字的文字释意与吃面这个活动结合起来,读起来侠义豪迈。山西人的机巧圆熟由此可见一斑。</h3><h3><br /></h3><h3>细细想来,这"面"还有"聚"与"和"之意,湖北老家大年三十除夕,每家每户围坐着火炭盘,必得吃上一碗面,老家说的这面就是北方人说的饺子,一年到头,除夕那晚吃上一碗面也就象征着团聚!</h3><h3><br /></h3><h3>关于"面"字的词语:面面俱到,四面八方,不都蕴藏有"聚"的意思吗?两国首脑相见,"面晤"二字也常见诸报端。</h3><h3><br /></h3><h3>"和"?是不是颇费思量呢?做面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和面,虽然这个"和"也不是和平和谐之意,让我们利用有趣的中国文字暂时赋于面团结谐作的寓意。和面怎么和呢?面和水的比例要适量,把水加进去以后,先打穗子,都打均匀,打成雪花片以后,再揉在一起,揉好以后,用湿布盖上,饧20分钟再揉,而且揉要顺着面纹揉,这样和出来的面才筋道爽滑。和好的面,可塑性强。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面塑。松散的面粉经过千锤百炼成为光滑坚韧的面团。如果赋于它人的精神,不团结协作是不可能成功的。东北区的各种会议颇多,从大区会议到公司会议,召集者正是以和面的精神,总结成功,剔除糟粕,一遍遍地将会议精神深入人心,提高团队凝聚力。</h3><h3><br /></h3><h3>再次坐到食堂的餐桌上,端上那碗热腾腾的山西焖面,浇上西红柿卤和小炒肉卤,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不亦快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