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吹鼓手,简称吹手,梁平乡下也叫“撒啦子”。梁平吹鼓手”是一种“非遗”技艺,但至今未将“梁平吹鼓手”纳入“非遗”名录。<br></h3><div>“梁平吹鼓手”和北方的唢呐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是和毗邻区市县的吹手也相去甚远。</div><div>“吹鼓手”,从字面上看是“吹手”和“鼓手”两个行当,实际上仅指吹手,就像挖土机专指挖机,不是土机一样;梁平的鼓手不叫“吹鼓手”,叫锣鼓,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叫“癞子锣鼓”。吹鼓手和癞子锣鼓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习惯上叫作“吹吹打打”。俗话说“半夜吹撒啦子还早得很”,因为梁平的葬俗是临晨出殡,半夜三更正是“撒啦子”们歇气儿的时候。</div><div><br></div> <h3>实际生活中,吹鼓手和吹手略有区别,有时候,吹鼓手是一种职业,吹手则多指乐器;有时候,吹鼓手和吹手都指吹吹手的人,书名叫乐师,吹吹手就是演奏吹手。吹手作为乐器名,状如北方的唢呐,但貌同实异,唢呐8个眼,梁平吹手7个眼,多一个眼少一个眼,意义却不同凡响,长征火箭比外国火箭多一个燃料开关,保险系数陡增。关键是演奏方法和技巧也很有不同。就是在重庆市范围内,梁平的吹鼓手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底蕴,特别是演奏的曲子,完全可以说是自成体系,与人们习惯见到的唢呐绝不可同日而语,可惜人们大多不懂。</h3> <h3>一拨吹手或叫一个班子,由四个人组成:两个人各吹一杆吹手,两杆吹手的音调和音质都经过调校,外行听不出差异;两个人打响器,响器包括马锣、镲子等,既是伴奏,也是指挥,可以左右吹手的节奏和旋律。不论四个人还是三个人,大家都对曲子烂熟于心,演奏起来得心应手,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因而,吹和奏的分工并不固定,角色可以互相对换。</h3><div><br></div> <h3>吹鼓手的生意大多在晚上,下午去,次晨回。演奏场合是红白喜事,红喜事包括嫁娶、生长满日及其他吉祥庆典;白喜事主要是丧事。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不会亲自去请吹鼓手,大多由亲友掏钱雇请,报酬随行就市。而今,洋鼓洋号充斥城乡,无论婚丧嫁娶一提起哀乐,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殡仪馆播放的哀乐,如泣如诉,凄婉回环,让人柔肠寸断。音乐界的行家都知道,哀乐曲子至今仍屈指可数。殡仪馆等丧葬仪式上普遍使用的《哀乐》,是刘炽等人改编自陕北民乐唢呐曲《风风岭》,1949年9月,乐曲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阅,被正式批准为丧葬典礼专用乐曲。“阳扮装”,属于原生态的梁平特色哀乐,与当今我国普遍使用的“哀乐”差别较大,风格、旋律、节奏都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阳扮装”惟妙惟肖的反映了梁平人民的悲伤形式,其曲调高亢、刺痛、悲怆,再现失去亲人的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等壮烈场景,给你身临其境的震撼,如果配上梁平人特有的哭丧词,想必别有一番滋味。</h3><h3><br></h3><h3><br></h3> <h3>不能不说明的是,梁平吹鼓手在处理曲调的技法上出神入化,对每个大类的调子处理手法不尽同,突出表现在赶板和问句。赶板是在引子里面增加快板,让引子声情并茂,更传神,更有韵味;问句是在引子中通过一问一答,使引子更生动活泼,更俏皮,更有人情味。四大正牌调、起吹牌子有赶板,有问句;散打调子和打钉有问句,没有赶板。垫江和四川大竹等邻县的吹手引子没有梁平引子这么丰富多彩,一是数量不多,总共也就10多个引子,二是不讲究问句和赶板,一个引子哩哩啦啦一口气吹完,让人听不出个起承转合,凄清无聊和单调乏味在所难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