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曼殊沙华,凋萎的《芳华》"--谁的青春不是一株彼岸花

拾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 | 拾贝</h3><h3> <br /></h3><h3>曼殊沙华是一种天界之花,在佛祖讲经完毕之时飘落,降为花雨......</h3><h3> <br /></h3><h3>曼殊沙华还有一个名字叫彼岸花,盛开时鲜红艳丽,像殷红的血,像炙热的火焰.虔诚绝望幸福哀伤.</h3><h3> <br /></h3><h3>传说中,它是情花,能唤起人们对前世的回忆;现实中,它叶落花开,花谢叶生,"花叶永不相见",又怎般个无情.这样一株"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彼岸花,不择地而生,不惧旱涝,顽强盛开在这千折百转的尘世轮回中.</h3> <h3>去看电影《芳华》,正片结束,观众久久不去,伴随着《绒花》婉转悲凉的旋律,人们依然沉浸其间无法自拔,影院里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唏嘘感慨,为剧中人,也为自己那已逝将逝的青春.</h3><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盛开的曼殊沙华,凋萎的芳华</b></h1><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b>无论是严歌苓还是冯小刚,刘峰或何小萍,《芳华》展现的都是他们各自生命的一段绽放,盛开的曼殊沙华,热烈而又残酷的青春.</b></span></h3><h3><br /></h3><h3> 严歌苓有着女性作家少有的客观与冷峻,在不失细腻婉转的笔锋下,她的深刻不装,不矫情.从文风,立意到落笔角度她都与众不同,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书写的人物往往逃不过与现实斗争无果或无奈和解的命运.</h3> <h3>  文工团舞蹈演员出身的严歌苓,《芳华》这类题材对她而言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书中她所展现的那个荒唐的年代,那场莫名的战争,在带给人物多舛命运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她内心的独白与反省.她曾经在那样的时代里被裹挟着走完了混沌而无法自持的青春,曾经麻木的参与或旁观了太多无知残酷的事,伤害了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尽管那原本不是她本意.<br /></h3><h3> 后来的严歌苓无疑是幸运的,她的才情,她的执着,她的选择促成了今日的功成名就,也给了她回顾,反思的能力与空间.而更多同时期的其他人呢?当年绽放的曼殊沙华,仅仅证明他们的青春曾经来过......此刻,作家也是无能为力的,时代洪流下的个人命运不由自己.</h3><h3> <br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冯小刚拍《芳华》,一定是咬着后槽牙的,虽然这样会让他的门牙看去更加参差不齐.他的文工团情节,大概也始于他那株曼殊沙华盛开的时期,尽管,那并不是冯导真正的花季.</b></span></h3> <h3>  影片开场排练大厅里的那场集体舞,应该是冯导为过往青春献上的最美花束,女兵们挺拔秀美的身姿,昂扬向上的精神,坚定无邪的眼神,配上越来越急促雄浑的乐曲, 显得那么庄严,神圣;而短小紧凑的练功服,笔直雪白的大腿,涔涔晶莹的汗珠,又溢满了浓郁的荷尔蒙气息.冯导当年在文工团与这样的姑娘擦身而过,一定会假装若无其事地深吸口气,心跳不已吧!美好而未得的事物是会在以后日子里逐渐升华成信仰的,冯导对青春几近白描的展现,顺理成章地祭奠了自己的那株曼殊沙华.</h3> <h3>  电影与原著在情节,立意,思想深度上有不少的区别和差距,这大概受时长,审查等客观因素所限,但不得不说,冯导想要的还是太多了.不要说一部电影,就算一个时代也无法负荷其沉重.那毕竟是一代人的命运啊!不过这并不影响冯导把《芳华》拍的很好看,从商业片的角度上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但成为刻录时代的经典,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力道.毕竟,这是小刚导演的青春视角,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如今跻身顶尖精英阶层的成功者,他的真性情与悲悯心已经足够多了.</h3><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彼岸花</b></h1><h3> <br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刘峰与何小萍,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悲剧人物,他们的青春也曾那样错位的璀璨绽放过.但时代和命运对他们依然冷酷无情.他们的拥抱,是全片唯一真实的暖.</b></span></h3> <h3>  影片中七八十年代的街景,男兵女兵俊朗健美的身姿,怎不攸然勾起人们对已逝将逝青春的感怀. 小萍初到部队写给劳改父亲的信,让多少人想起初次离家时的场景.而未待平反便辞世父亲的回信,一句"找个人替爸爸来爱你"又戳中了多少人的亲情泪点.</h3><h3> 小萍被孤立时的无助,刘峰接受审查时的声嘶力竭,勾起多少人曾努力融入集体,却为集体所伤的过往.小萍独自送别刘峰,刘峰探望失常小萍,没有语言,只是一道温暖的目光,就让人不禁泪眼婆娑,"从未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h3><h3> 甚至文工团散伙饭上的战友惜别,差点让人忘记这个集体是怎样的残酷冷漠.但我相信,那一刻,情是真的,从此各自天涯,彼岸为家,这一幕,会勾起多少人心中别离的伤感,谁没说过再见却再也不见.</h3><h3> 小萍精神失常后的月下独舞,是全片最打动人心的片段,无人欣赏的表演却是她发自内心,最认真、最光彩夺目的一次绽放。我想每个有经历的人都曾月下独舞过吧!</h3> <h3>  刘峰最后的遭遇,最是让人唏嘘,那么好的人,那么落魄的人生.我们究竟要不要继续善良,做个好人?刹那间的困惑后无奈发现:我们原本就这样一直善良着,人生虽不璀璨,也不至落魄,但却早已支离破碎,不复当初模样。真正的隐忧,不是回忆,而是来自于这个飞快变化时代下不确定的未来。影片中刘峰和小萍,无论最后是否心有不甘,但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到了安全感与归宿,而我们的呢?</h3><h3> <br /></h3><h3> <b>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芳华》一生只拥有一次。青春这朵彼岸花,绽放时无论怎样都美丽,凋谢后又能时时唤醒回忆......毕竟,比起无法掌控的未来,回忆总会美好些。</span></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