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芳华<div> 一群老兵的集体记忆</div><div> 汇编</div><div><br></div><div> 按:《芳华》电影演出后,一些当年的老兵发出评论和回忆,指出《芳华》电影存在的问题。不要抹黑我们的芳华,不要亵渎那些美好的心灵……这些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芳华》电影的要求。</div><div> 由于电影引起了原创之外社会上更大的回忆与创作,并涉及到了对越反击战,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历史,从这一点上说,冯小刚们也是功不可没。在一个满是纸醉金迷的今天,能拍那个时候的历史已经不容易了。</div><div><br></div><div> 达仁:我没看全部电影,只看了被刪掉的一个高原舞蹈场面,很俊美,很阳刚,很雄壮。</div><div> 这是文艺宣传队去高原部队慰问演出,表演《草原女民兵》的场面。冯小刚导演介绍说,3500米的海拔,大声说话都会感到身体不适,但这些姑娘们要在高原上跳舞、助跑、空翻、高速旋转,而且每一个镜头都是长镜头,不能出一点差错,真是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然而让冯导没想到的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演员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段舞蹈被剪掉了。</div><div> 通过短短的这几分钟的镜头,我还是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和历史风貌,那勇于战斗、敢于献身、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精神状态振奋人心,历历在目。这么好的画面为什么要剪裁掉而保留一些让人诟病的情节呢?</div><div> 《芳华》电影一出世,便卷入社会舆论的旋涡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的或批评的不绝于耳。</div><div> 肯定者大多是因为此片涉及了对越战争,触及了军人们已被遗忘和冷落的壮烈历史,唤醒了社会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关注。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此片展现了过去的时光,再现了熟悉的情景和音乐。</div><div> 批评者多是因为看不惯此片中低俗的故事,畸形的人物,扭曲的心理,不健康的小资情调。这些都与他们当兵时的精神面貌相去太远。</div><div> 其实,对那些耿直善良的人们来说,娱乐圈的事不必过于计较。军队这座圣殿里也仍然会有污泥浊水,小鸡肚肠,甚至卑鄙龌龊。就在那学毛著最认真、改造世界观最积极的时候,我们连队仍然出小偷,有对农村妇女耍流氓的事情发生。</div><div> 但一些丑陋的东西是否需要写,需要成为文艺题材被搬上舞台?这是文学影视艺术家要考虑的问题。是热哀于描述生活中的扭曲琐细,还是赞扬人性的美好?这是作者和编导们的趣味和审美境界问题。</div><div> 那是个持殊年代,追求道德高尚的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年代,也是个道德绑架的年代。高尚与自私、高傲与卑微混杂在一起。有满腔热血、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有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革命老黄牛,也有畏首畏脚、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瞻前顾后的落后者。不管怎样,他们都卷裹在一条革命洪流中奋力前进。</div><div> 要描写这样一群人,文艺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视野。如果你仅仅看到了灰暗和庸俗,火红的年代和青春便会被歪曲。</div><div> 最好的艺术是抓住时代特征的那些作品,失真的作品技巧再好,编导名气再大,也不会赢得人心。</div><div> 在《芳华》成就之外谈点不足。</div> <h3> 王X:谁的青春不芳华</h3><div> 《芳华》是今年最期待的影片,看过一星期了,思绪渐渐平复,那些沉睡了四十年的记忆渐渐复苏清晰,每天在眼前晃悠,趁着还没痴呆的时候记录一点点,也不枉费自己曾经的芳华。</div><div> 和影片中描述的一样,1977年1月,16岁的自己以文艺兵(也是跳舞的)的身份进入部队。影片中小萍去司务长那里领军装的一幕让我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情景,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是,因为错过了新兵领军须品的时间,被直接带到军需库领东西。因为长得又瘦又小,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双8号的鞋子,这双鞋好像穿了三年,没敢换。军装也是又肥又大,回到队里,看到宿舍战友们的军装都好漂亮合身,和她们比起来,自己就是丑小鸭一枚。</div><div> 尽管是文艺兵,部队生活的紧张和纪律都是第一位的,影片里突出的那些唯美和战友间过分亲昵的部分,真实的生活中其实是很少见。尽管战友们大多处于青春豆蔻年华,他们中间也会有爱情的懵懂,可是,在部队的严格纪律下,仿佛依稀的那些记忆和后来的真相大白,都是那么的含蓄和美好。我也祝福他们永远的美好下去。</div><div> 下部队演出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每次下部队我们都要自己在院子里搭台,装灯光布景,几乎所有人都要帮忙装车卸车。春节期间的演出格外辛苦,舞台要迎着风,好让观众能好好看演出,我们可是要迎着风演出的,跳舞还好,唱歌的演员要冻死了。小丽姐报幕,演出服是夏装,从头穿到尾,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不生病的。有时候演出一场接着一场,好多人都不卸妆,接着第二天的演出。</div><div> 77年7月,我们随部队去内蒙拉练(就是现在的朱日和),路上走了两三天吧,女兵的优待是坐在客车厢里,有椅子坐,男兵坐在闷罐车里,应该是没有窗子的。可是,大家不知道苦,一路上欢歌笑语的,那是我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坐那么长时间的火车。下了火车,大解放车拉到营地,除了漫天的黄沙和草原,什么都没有。追着班长问,马儿呢?唱了一路,怎么没有羊也没有马呀。放下背包赶紧扎帐篷,印象中自己就是打酱油的,根本记不得具体做了什么。</div><div>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天狂风骤起,飞沙走石,眼瞅着帐篷要刮跑了,班长大喊着让大家抓住,那一瞬间,感觉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真的担心帐篷刮跑了可怎么办呢?在草原上,每餐饭都是就着沙子一起吃,吃的越慢,沙子越多,急的没办法,可也没得结石什么的毛病。</div><div> 在草原的一个月,把这辈子的大解放都坐够了,不仅暴晒,还非常颠簸,到了部队驻地,还没搭台就饿了,可是灯光一打,人一上场,什么饿呀,累的都忘了。哪一个月,真真正正体会到了部队的艰苦,脸上也真真正正的暴了一层皮,回来一层层的撕皮还觉得特别好玩儿,哪里懂得什么美容呀。</div><div> 记忆中第一次出公差是到火车站卸煤,那会儿大家都是抢着出公差。到了车站,忘了怎么爬上的火车,拿着铁锹,不知道该怎么干,有人说还没有铁锹重呢,靠边吧,木纳着吃了一通煤灰,高兴的是得到了干活的机会。</div><div> 至今还记得在遵化县的拉练,那是自己第一次到农村,住农户。房东大婶一家人的淳朴和热情至今难忘,那会村民的贫穷也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惊,三九天,孩子们是光着脚的,家里最好吃的是黄沾米,临走时,大婶都做给了我们三个人。感动的眼泪哗哗的。</div><div> 记忆中拆洗被子,又脏又累的公差,都是战友姐姐们帮忙做的,都忘记了自己有没有说谢谢。在此,向小丽(小莉)姐姐慧卿姐姐们道声谢谢!</div><div> 三年的部队生活留给自己太多的记忆,《芳华》让这些记忆重新回到前台。</div><div> 当兵的日子尽管很艰苦,但是对人生影响和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兵的人从不后悔的原因吧。我庆幸自己短暂的人生中有这样一个经历,在最需要学习的年纪遇到那么多优秀的战友,他(她)们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亲。</div><div> 我们队里干部子弟和艺术家子弟特别多(以后有机会单独记述),可是他(她)们都是非常低调,非常努力的,绝没有影片中的那种言行,很多战友的父辈身份都是很多年以后才知道的。我的战友们很多成为杰出的艺术家、歌唱家、企业家,他们成功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付出和努力,也有的战友在平凡的岗位努力奋争,我没有听到他们的抱怨。我们的青春因为有部队的经历,格外的芳华璀璨。</div><div>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在最好的芳华之年赶上了国家制度的大变迁,幸运的我像穗子一样参加了高考,离开部队,上了大学。记得当时和父亲说,如果不当兵上高中的话,可能考上北大呢。父亲却非常严肃的说,不当兵,你可能哪儿都考不上。这话太刺激了,当时不敢反驳。后来我慢慢明白了父亲此话的含义,他是告诉我,没有部队生活的磨练,自己只会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娇气鬼,可能压根儿不懂得读书的意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吃不了读书之苦。</div><div> 8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机会和流动性非常强的时代。高考面前人人平等,有带着孩子上学的哥哥姐姐,也有18岁的高中毕业生。市场的开放,让一些有胆识的人成为第一代万元户,那会儿好像到处都是机会,就看个人选择了。我的初中同学大多上了高中,可是上大学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人选择毕业上班赚钱。几十年后,有多少人会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呢?人生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当然,不乏客观的限制,但是主观上的原因是否也想要思考一下呢?因为缺乏选择风险与结果评估的教育,我们这代人又是失落的一代。</div><div> 艺术自然需要极端化,但不应脸谱化。看到一些影评把芳华中的人物做那么简单的阶层分析,不禁哑然失笑。(待续)</div><div> 附照片:作者在蒙古包前。</div><div><br></div> <h3> XXX:看完电影后心里很是纠结, 影片对文工团的描写不是当时部队的主旋律,连个正面形象都没有。咱们那时候哪敢看不起工农子弟,哪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呀?</h3><div> 文学要忠于历史和现实,不能以现在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来解构那个年代的青春情怀。影片中的芳华已不是那个年代的芳华!</div><div> </div><div> XXX:老李您的发言我拜读了,廖廖几语,深刻而尖锐。发言指出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即在《芳华》中,看不到那个时代广大军人的主体情感、情趣、情怀和精神世界。</div><div> 那是一个什么样时代呢?曾经军旅生涯的我认为,那是一个对军人而言极其独特的时代,空前绝后,弥足珍贵,军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生动活泼,意气风发,壮怀激烈,这是那个时代军人芳华的主体元素。</div><div> 这样的芳华容不得半点华众取宠的炒作。</div><div><br></div><div> XXX:感谢儿子们为我们买了《芳华》电影票,他们理解我们这代人的情节及对军旅生涯的珍视。二十人的电影场,第一次享受。</div><div> 看到久违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徽,听到那雄壮的进行曲,看到那些身穿六五式军装的年轻军人,非常激动,因为那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青春!</div><div> 真的好感谢有人演绎79自卫反击战,好感谢有人演绎我们的时代!但看完电影我和先生不约而视讲出了一个字:乱。整场电影逻辑不清楚,给人的感觉就是乱!</div><div> 首先是时代乱,七几年怎会有文革初期的场面?接着是女兵宿舍乱,满屋子都是自由化的物品,没有内务而言。三是部队混乱,没有合理的建制和正常管理。四是三观念混乱,老兵欺负新兵,合伙整人,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是非曲直,与我们所在的部队相差太大。</div><div> 五是靶场管理混乱,不知道打的是几练习,如果是一练习应该是卧姿装子弹,跪姿射击应该是二练习的一部分,不计环数。靶场是个严肃的地方,刘峰是个舞蹈演员,不应该进入靶场管理层面,手枪射击居然也出现在步枪射击靶场,简直是乱的离谱。</div><div> 六是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混乱,谨凭某丁丁一面之词就对刘峰进行人身侮辱甚至处罚,这不符合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条例。</div><div> 七是战场处置混乱,遇到敌情我军乱做一团,即不就地隐蔽,也不认真查看敌情方向,居然还有一辆坦克独自出现在画面里,而且还是沼泽地,很多战士因此而牺牲。</div><div> 八是野战医院居然安排在火车站,而且是豪华帐篷毫无隐蔽,进出伤员非常混乱,大呼小叫,牺牲的战士应该在一线都以白布包裹,如此赤裸裸的后送是对烈士的不敬!我们平时的演习真正的接诊伤员都有严格的规定,非常严谨,影片与我们的日常训练非常不同。</div><div> 九是部队整编处理非常严谨,所有人员都是做了仔细的思想工作,分期分批的到新的岗位,如此大呼隆的送别实在是不敢苟同。十是刘峰这么个好人显得太没有灵魂,没有支撑。</div><div> 当然影片也有令人振奋的东西,比如在海南刘峰遭城管侮辱的时候,小郝和小穗的一句“操你妈”非常解气,这才是我们时代的女兵风范。烈士墓前的一幕比较感人,刘峰和何晓平在车站相遇也比较感人。</div><div>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也许冯小刚他们写的是文工团的芳华,带有灰色的芳华,他们的芳华不等于我们的芳华,我们的芳华是红色的,直到现在还是红色的,不变,不怨,不矫情,直到永久!我不喜欢冯小刚的芳华,我喜欢我们自己经历的芳华!无意评论好坏,只是个人感受!</div> <h3> 老王:对《芳华》的一点评论。</h3><h3> 昨天去看了电影《芳华》。感到它的特点是,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都骂了,或者说,既黑了 文 革,又黑了改开。</h3><div> 严歌苓和冯小刚们能不黑WG吗?黑前三十年,是政治正确,是多年来的文学时髦。严-冯《芳华》在沿着这个老路子继续走。</div><div> 为此,电影里要继续抹黑学雷锋,抹黑那个时代的解放军,黑影响全社会的老三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黑毛泽东时代社会主流的革命同志、革命队伍的内部关系。</div><div> 严、冯其实是把改开后今天才已成市场社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贫媚富的人际关系,移花接木地栽到了毛时代的解放军内部关系中,由此引起众人愤怒,但它又“黑”了改开。</div><div> 《芳华》似乎为改开后解放军复退老兵的悲窘境遇流了几滴眼泪,愤怒骂了一句:“我操你妈!” 但这境遇怎么造成的?</div><div> 严冯的黑 文 革,黑前三十年,是张贤亮、张艺谋、莫言们轻车熟路的老路子,但数十年一以贯之的伤痕文学的格调可以永久延续下去吗?现在越来越多的过来人正在发出自已的声音:我有我的芳华,你有你的曲折,你纠结你的灰暗,我歌颂我的光明。</div><div> 今天,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诉说。这是民主的时代,自由的时代,一种话语掩盖另一种话语的时代过去了。我们没有伤痕,没有必要象怨妇一样整天牢骚,悲悲切切。社会和后代们也不接受灰暗。中国需要阳光,社会需要阳光。纠正历史的错误,留下历史的光明。</div><div><br></div> <h3> XXX:两个对部队即爱又恨的人一拍即合,创作出电影《芳华》,其经历鲜为人知,文艺作品反映人生经历。</h3><div> 小说《芳华》作者严歌苓,上海人,考入成都军区后勤部宣传队,15岁爱上一个军官,写了160封情书,受到上级批评,产生过自杀念头,后弃舞从文,离开部队,对部队充满怨恨,离婚后嫁给美国人,而且是美国外交官,移居美国。</div><div> 冯小刚,湖南湘潭人,在北京军区38军装甲6师当了一年假兵,办不了入伍手续,回到地方考上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当美工,因与歌舞团一名女舞蹈演员谈恋爱,被列为转业对象,后转业到北京西直门粮库,对转业一直耿耿于怀,后调到建工集团当文体干事,遇到北京台电视中心主任郑晓龙之后,转入影视界。</div><div> 二位扭曲变态的心灵,创作了这部阴暗的影片,这么龌龊的芳华,还有脸致敬越战的老兵?这么阴暗的芳华,竟敢亵渎军人血染的风采!</div><div> 写篇小说发泄不满,拍个电影发泄不满,把个人恩怨强加给社会,做人太心胸狭隘。</div> <h3> XX:芳华失落!作为一个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部队的人,左边是文工团,右边是医疗队,似乎自己就是她们,她们就是自己,很是期待冯小刚严歌苓能带我重回那逝去的军营岁月。几乎没有电影首映日就值得我急煎煎的去看,然而,看完,我只得说芳华让我失落了芳华!</h3><div> 我想找回的那个年代,那时军营里最值得怀念的那股劲儿,没有了,被导演和编剧弄丢了。我一直怀念那个特殊群体的清纯和正气,是那个时代最美好最主旋律的东西,也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东西,在影片中全部被人弄没了!失真,是我唯一给出的结论!</div><div> 部队文工团还是部队,不是艺校,不是地方剧团,芳华里的文工团,除了偶尔穿军装外,全无部队的影子!男女兵宿舍可以混进混出,女兵宿舍像女大学生宿舍,没有早操,没有思想学习,没有起床号熄灯号,女兵不演出时便装花枝招展,甚至还有时髦的泳池和泳衣,这在那个年代都是不可能的!那个年代文工团比部队是要宽松些,但军纪操练是一样不能少的,女兵唯一能花心思的就是偷偷去把宽大的军装上衣后腰改瘦,把肥大的军裤臀部改小,让自己更显腰身,晚上用发卡把刘海或者辫稍卷起来,早上带上军帽让留在帽沿外面的一点点发梢有一点弯曲。</div><div> 那个年代,芳华不是姑娘们裸露的长腿和柔嫩的腰肢,更不是是否丰满的胸脯和内衣,那个年代的芳华,是军绿色的清纯和正气!是女兵尽管柔弱,也要英姿飒爽,男兵尽管稚嫩,也要如松如钟!那个年代,矛盾冲突绝不会因为排练出汗多就受排挤歧视,军营里训练出汗大部分是没有条件天天洗澡的,文工团条件算是好的,没有人会因为这个挤兑人。</div><div> 那个年代,矛盾的焦点在业务的比拼,谁都想做领舞,谁都想当A角,憋着劲的比拼。那个年代,军令如山,分队长的命令就是天,不会连个排练都指挥不了。那个年代,文工团也有干部子弟,但没人炫耀,还唯恐别人知道了觉得自己走后门关系户,反而会更拼命练业务。</div><div> 我的父辈就是79年上了越战,之后被裁军一百万被迫转业的。片中那段血肉纷飞,战士被流弹和炮火打懵倒是极真实的!大部分是刚入伍的新兵蛋子就拉上了前线,枪都没打过,人就没了。大部分活着下来的兵,被裁军后都生活潦倒,那时复员转业没有现在这么多补偿,一个团级干部的转业安置费不过几千块钱,大部分战士没有工作可安置,胸前一朵大红花就打发了他们的芳华!那个年代,他们不怨不恨,因为他们觉得和留在老山留在麻栗坡留在蒙自的战友相比,他们还活着!</div><div> 芳华,是冯小刚视角下的芳华,不是那个年代军营的芳华。影片中的时髦、裸露的肢体、嘻哈的氛围都是冯导的期望和臆想,太有现代感了。那个年代,一个营长去部队文工团相亲,和女兵在值班室见面对坐了两个小时,眼睛只盯着对方的鞋尖,都不敢直视。</div><div> 那个年代,送老兵年年有,成建制被裁军也吃散伙饭,大杯喝酒,也会痛哭,也会唱歌,但不是卡拉ok式的大合唱,更不会男男女女勾肩搭背甚至醉卧一地。</div><div> 那个年代,军人哭也不能形态无状,我看到过太多复员老兵被摘掉帽徽领章后,就像被摘掉了魂,即便泪流满面即便抽搐发抖,也必须中指紧贴裤缝保持立正状态!</div><div> 我期待的芳华,是希望在今天纷杂泛滥的商业化和空虚无觉的无精气的时代,带我重温那军绿色的清纯和正气!让现代的年轻人知道,社会还曾有过那样的清纯和正气!</div><div> 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清和正,还有一股精气神!</div><div> 冯导的芳华想表现太多的大时代主题,文革,越战,改革开放,而我期待的芳华,太微观太具象,被冯导当零碎给扔了。</div><div> 还好,还有《绒花》,片终它让我留在了座位上,慰籍了我失落了芳华的心灵。唯有这旋律,带我重回了那个年代的芳华。</div> <h3> XXX:看了电影“芳华”后,对这部炒作红色主题的电影,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感是失望!作为一名曾经的那个年代的女兵,作为曾经在云南边疆军营里呆了八年的女兵,我实在不能苟同这部芳华电影对我们逝去的军营青春的描述!</h3><div> 这部电影虽然场面华丽,赞美青春,颂歌红色,令人怀念那年轻漂亮的面孔和美好的时光!但是故事内容却抹杀了当年部队中女兵青春年华的纯真和美好!青春靓丽的女兵们本是那个年代最纯洁无心计的群体,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女,但是电影中描写的女兵们,她们内心黑暗,不思进取,勾心斗角,竟然集体欺负一名农村女兵,这绝不是事实。</div><div> 要说一两个人之间因性格不同而不合,这是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的正常现象,但女兵群起而攻之一名弱者的行为,在当时的部队教育和生活中根本没有存在的土壤。当年的我们都天真纯洁,都将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烂记于心。大家心中的目标就是贡献青春,保卫祖国!我敢说这是当时大多数军人的真实想法,虽然有许多现代人不承认并质疑这一点儿。</div><div> 当时的男兵女兵都遵守纪律,争抢着重活儿累活儿干,鲜有影片中朱可嫌有体味儿不愿托举舞伴那样的男兵,既使是文工团,比正规军散漫些,也不可能敢违抗领导。军令如山倒,是当兵最基本的纪律!我们女兵之间更是团结互助多,小肚鸡肠少,绝不会为了辩认一个无聊的乳罩,就要当众去扒一名女兵的衣服!</div><div> 另外,当年部队里的女兵大部分确实是干部子弟,几乎人人都在注意克服娇骄二气,与农村兵拉进距离打成一片。我的战友中不乏军区司令副司令,军长副军长的女儿们,很少有人会炫耀自己,更没有人会像电影中干部子弟出身的女兵那样,竟然狂妄的喊出“是我们打下了天下”!我转业多年后,再次见到当年的来自农村的男战友们,他们都感叹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又是干部子弟的女兵当年是多么亲切友好,哥们义气呀!</div><div> 这些细枝却并不末节的电影情节,只能让观众们感受到当年军营中的压抑和痛苦,本是阳光灿烂的军营,在影片中却变成了灰暗的不可名状的集体,这就是现代某些知名作家只要一提笔描写国内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就会常用的伤痕套路,好像不写苦难不写悲剧,就不是那个年代了!他们不尊重历史,随意涂抹已往,也就是为了当今的票房为了博眼球罢了!</div><div> 我们战友多个群里的很多男兵女兵们,也都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看了此电影,离开影院后,在群里都纷纷发表评论,表示不理解当年曾经也当过兵的这两名作家和导演居然会杜撰出这样不靠谱的故事来!女作家声称非常感慨人心为何如此险恶,请不要用女兵纯真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当靶子!要想把七十年代对中国的描写写成伤痕文学,请不要染指当年的部队生活,写的如此灰暗不堪,真是令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不能接受!</div><div> 中国长城的坚固,是由一代又一代无数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贡献青春的年青士兵们筑造的,请不要无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抹黑他们的青春芳华!</div><div><br></div><div> XX:即便全世界都说《芳华》好,我也要说几句实话!</div><div> 本片讲述了一个堪比雷锋、积极善良的文艺兵好战士“刘峰”被人陷害发配战场并成为了战斗英雄,却最终战场上负伤落得残疾转业地方,政府无人问津,被联防队讹诈,打掉假肢,老婆跟人跑了的故事。</div><div> 本片讲述了善良的何小萍,被全体文工团战友欺负后,被领导有意识地用所谓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发配战场,成为战斗英雄并最终不堪欺辱,最终疯掉的故事。</div><div> 本片讲述了诬陷英雄的林丁丁最终嫁入豪门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div><div> 感谢严歌苓这个洋人的老婆成功地讲述了一个“组织、战友、社会”一起欺负英雄、欺负好人、好人没好报、坏人全幸福的故事。感谢你抹黑了政委,抹黑了战友,抹黑了中华民族对英雄的情感,抹黑了英雄们的芳华!</div><div> 感谢冯小刚,感谢你只拍假恶丑不拍真善美,把原本英雄的文艺兵团体成功的扣上了龌龊八卦的帽子,感谢你,把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战士的结局拍的如此不堪,而害人的人却生活幸福美满还换了新车。</div><div> 敢问冯导,如此之后,谁还愿做雷锋?谁还愿做英雄?这样的青春叫芳华吗?</div><div><br></div><div> @lc(廖): 我是一名多次去过云南边防前线的老兵,当时我们军区就是一线,无论是战前战中战后,我因工作关系,见过许多参战的部队,也见过许多参战战友。就当时情况看,部队或地对参战人员转退安置是尽责尽力的,个别安置不甚好或不尽意,但那仅是个别现象,绝不是主流。</div><div> 电影我未看,但当时的部队肯定电影中的描述那么阴暗。那时的部队,是充满正气和纯洁的熔炉,绝大部分人在部队都得到缎练。</div><div> 艺术作品不能以点概全,用极个别现象去反映一个阶段或一个社会面的全部。如此,简单地讲,是此作者心里阴暗面太重,或是作者对军人有一种不可用言语来讲的偏见,而用电影这种文化作品来倾泄吧了。</div><div> 我深信中国军队军人的形象,决不是一部电影或文学作品就可抹黑的。</div><div><br></div><div> XXX: 别人的连接毕竟是别人的。我今天只写自己的东西:</div><div> 1,在我们当兵的那个年代,部队始终是革命的大熔炉。这是我切身感受,更是事实!</div><div> 2,情窦初开,少男少女彼此有好感,这在那个年月也不少见。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可贵和难得的感情,我个人甚至觉得是圣洁的,但绝不是用大腿和胸罩来表达的!</div><div> 3,冯大导演在哪里并不重要。(因为我们也都是平民)</div><div> 关键是他要表达什么?表达对曾经逝去的一段青春的追忆?对高干子弟的谴责?对刘、何二个处在最低层人的救赎?对政权的控诉?</div><div> 可是,可是,刘峰抱了女兵后被调查,我怎么觉得那么假!哪个政工干部会这么龌龊的审问?</div><div> 女兵们对何小萍的围攻,怎么这么像如今校园里少女围攻同宿舍女孩的场面?请别精神分裂的张冠李戴,把眼下的一些东西移植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div><div><br></div><div> XXX:薇薇, 我与你同感,我不喜欢他们那个团队,我更偏爱我们军宣队。我边看电影边说,过了,部队不是这样子。</div><div> 我记得新兵来时,我们又打洗脸水又端开水的,哪里会笑话奚落他们。军宣队的人,人人親如兄妹,男女授受不亲也是自觉的行动,根本不像电影中所描述的。</div><div> 我感动,是感动那个熟悉的年代,那个熟悉的环境。 [流泪]</div> <h3> XXX: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h3><div> 这几天看了不少人的帖子,有捧的,有骂的,我站在一个曾经的女兵的角度上,谈点自己的看法,</div><div> 为了我的看法更有说服力,姐先介绍一下自己:姐1971年参军,1982年转业,在部队经历了“文革”、林彪事件、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等过程,应该就是《芳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年代。姐从一个战士,到通讯连的副连长,在女兵中浸泡了12年。1977年谢晋导演的《青春》,拍的就是我们连队,陈冲、张瑜等演员,也是到我们连队锻炼的。但同样的女兵题材,境界是完全不一样啊!</div><div> 《芳华》,虽然红帽徽绿军装,唤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但影片中的女兵们,除了脸蛋美、大腿美、没给我们一点点美感!这个剧情和内容,完全不是我们当年部队的真实写照!当年我们的连队,不管男兵女兵,正气是占绝对上风的。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哪有那样的嫉妒、尖刻和丑陋?对一个新兵何小萍,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她,猜疑她,欺负她。凭什么?且不说她隐瞒了父亲的身份,成分上填写的是“革干”,哪怕是成分不好,在部队,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新同志。更关键是,歧视她欺负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别现象。</div><div> 我经历的女兵连队,新兵尊重老兵,老兵爱护新兵。记得我当班长时带新兵去农场拉大粪,回来后累了的新兵倒头就睡,我悄悄地把她们的脏鞋都刷净了。从那以后,我自己再也没刷过鞋——全被战友抢刷了。当年我们连队一个女兵开刀大出血,深夜我们接到通知,全连战士紧急集合毫不犹豫奔向医院为她献血。我们连也有来自农村的兵,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家里遭灾,连队常有干部战士为他们捐款捐物。干部子弟,我们连队也有不少,绝大多数是自律自严要求进步的,干活泼辣做事认真,生怕被别人说有“骄娇二气”,哪有像电影里那个什么什么“舍长”把老爸挂在嘴上,盛气凌人飞扬跋扈。</div><div> 在那个年代,我们学雷锋真心诚意,争当好人,争做好事,哪怕真是为了争取入党打扫猪圈,也不会顾头不顾尾仅仅做个样子。就像电影里嘲笑的:谁呀,为了入党打扫猪圈连个门都不关!像刘峰这样一个学雷锋标兵,大家也一定会争相学习,而不是像电影中看他做好事就翘嘴揶揄、嘲笑他。</div><div> 刘峰犯了错误,大家突然一下都远他而去,甚至集体落井下石。这样的描写太奇怪了,太不符合实际情况。那时如果有人犯错误,大家会坐下来,开个班务会,真心诚意地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去帮助他,关心他,怎么会墙倒众人推呢?</div><div> 我认为,我们那个时代,有错误有缺点,但人心是向善的。尤其是部队,更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兵,善良、纯洁、真诚、上进是主旋律,人品比现在扶个老太都怕被讹好得不是一点点!</div><div> 我还是这句话,这部电影,除了几个脸蛋几个舞蹈动作外,他哪个地方赞扬女兵了?洗澡、游泳、跳舞就是美了?哪个地方写出女兵的心灵美了?见到的只有丑恶。欺负新兵、诬陷别人偷东西、抢别人对象,诬告好人,甚至还有一个集体去人撕衣服的情节!这还是女兵吗?简直就是一群市井泼妇!来了个分队长,也仅仅只是驱散大家,连批评都没有。</div><div> 我真是看不下去,我几个邻居一边看一边问我,你们部队那时是这样的吗?呸!别说部队了,文革后,就是知青点、工厂农村、大学宿舍,也没有这样的啊!人性之丑陋在这里被描绘到极致,这还是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吗?!</div><div>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教人们学雷锋,应该教人们做好人,应该告诉大家扶老人别害怕,应该担负起弘扬正气弘扬好传统的责任。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芳华,才是值得称颂的芳华!(转)</div><div><br></div><div> 唐:个人认为,</div><div> 1.故事框架基本上和小说一致;</div><div> 2.编剧和导演两个人的青春记忆都想诉说,有些不分轻重,很多场景与故事讲述脉络无关;</div><div> 3.战争肯定是会流血,军人生涯本身也意味着牺牲,电影是不是重在触摸敏感主题?</div><div> 4.对干部子女的形象概念化,那会儿的我们基本不懂门当户对,我的许多战友都嫁给农村兵啦!</div><div><br></div><div> @泽弘: 同意以上观点。严歌苓和冯小刚这些人拍不出什么好东西,拍的只能是些病态和阴暗。</div><div> 严歌苓们至死都不会脱离伤痕文学的。如果一个社会总让几块伤痕来代表肌体,这个社会健康的肌体就给掩没了。所以文学要给社会阳光,力量。</div><div><br></div><div> 晓光: 芳华虽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但并未让人感受到当年正义战争的神圣气氛,仅以对越作战题材打破时间的沉闷。与原著对比看更清楚。重点要表达什么不清楚,只感觉宣传演员已超过电影内容。偏了。</div><div> 同是对越自卫反击战,《高山下的花环》描述了当年战争状况,而《芳华》侧重有所不同。对照观看,可以看到《花环》三十年来经得起历史考验,更为真实经典。</div><div><br></div><div> 砚含(转发): 看了一堆她生产的扭曲变态的精神垃圾,什么《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等等都是这类。严歌苓,小女子也,利用大背景,把臆想的小概率事件放大推广,加以扭曲变态的情节,制造矛盾冲突,躲在暗处煽动人们去反思不具备深度的所谓人性,片面求解,归纳全局。她在肤浅的赞誉声中疯狂贪婪地消费暂时晕厥的人们的情感,从中获利,中饱私囊,恶心社会。</div> <h3> 达仁:此片让人们有对比地回忆和认识了过去的时代,怀念自已真纯的时光,精神崇高的年代,这是此片的贡献。</h3><div> 那个时代虽说有着残酷的阶级斗争,路线斗爭,有成分论,有歧视,有迫害,但在平民之间充满着无私、真诚与友爱。那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时代,爱恨交织和光与暗交杂的时代,不能因为有恶就把善全部抹杀。</div><div>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没有走出伤痕文学的阴影,总以那个时代的恶来掩盖那个时代的光与善,总以伤痕来代表健康的肌肤,这使中国始终处于一种畸形的困窘之中,既不能痛痛快快地批判恶,也不能畅畅快快地颂扬善。</div><div> 要么完全否定,要么完全肯定,没有中间地带,这是中了西方排中律的毒。非比即彼,这种思维模式肯定不能正确描述历史的。</div><div> 今天的中国要修复文革时期阶级斗争造成的创伤,这应是全体人民的主要任务和共同目标,不能再刻意扩大创伤,制造仇恨,制造内部撕裂。文学家和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历史的重任。</div><div> 病态艺术者的灰暗与龌龊,难以湮灭时代之光与明,少数人的历史不能替代多数人的历史。历史不是泼一盆污水就可以篡改的。</div><div> 我们说出自己的历史记忆,就是要矫正被篡改被扭曲被抹黑的历史。今天,精神的罪犯太多了!被歪曲的历史太多了!</div><div> 当然,历史的进步在于谁也不要将自己的历史强加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芳华》是一部分人的故事,我们要尊重。</div><div> 但目前中国最可怕的是失去了神圣。没有神圣的民族将是一个什么民族?我们一一应找回曾有过的神圣。</div><div> </div> <h3> 达仁:看了你们传的《军人的风采》,这才是我们当兵时真正的军人,这才是真实的历史。</h3><div> 军人的气魄和肝胆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的脊梁。要让这种宝贵世代传承,时刻传承,才不至于出徐才厚这种败类及娱乐圈的阉宦文学。</div> <h3> 达仁:中国一直纠结在认识 文_革 上。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打开这个结,中国将始终桎梏在枷锁中。</h3><h3> 但一个国家,如果丢失了英雄气概,陷入严歌苓式的阴绵之气,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危险了。特别是在今天国家崛起的时刻,人民更需要振作,斗志。</h3><h3> 只有汲取历史中宝贵的营养,我们的发展才会更加坚强。</h3><h3> 不管怎样,《芳华》引起社会这么大评议和回忆,在客观上冯小刚和这部电影也办了一件好事。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除了冯小刚,还真没人能拍这类题材的片子。</h3><h3> 无意中从战友们的发言中,发现人们对那时有这么执着的认识,不由得感叹历史真实的魅力,它藏在人们心中这么久,居然仍然熠熠发光。真实的记忆都被电影激发出来了,还要感谢这部电影。</h3> <h3> 老李:我基本同意上边的意见,这部片子我不看好,感到拍的很一般,主题不鲜明,有些不真实,写负面的东西多,没有把我们当兵那个年代军营的良好风气和军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反映出来,没有把我们当兵真正的芳华拍出来,不能把这部片子捧得太高。</h3><h3> 但也不能全否定,过于苛求,还有积极、可取的一面,那就是后面表现了一下多年不提的对越作战,引起了社会关注和反响,引发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思考、对参战老兵的尊重、对英雄的敬仰、对为国捐躯烈士的怀念,起到一定的效果,这是一个进步。</h3><div> 应该有个客观、正确、全面,开诚布公的评价,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正确轨道上来,有助于认识历史,总经历史经验教训,推动电影事业走向繁荣,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新贡献!谢谢!</div> <h3> XXX:谢谢大哥的鼓励,还是您提点精要,把问题的本质一语破穿。</h3><div> 冯小刚扔掉了一些内容,一语道破了这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他扔掉了这些内容,绝不单单是创作理念的偏移和疏漏,之所以扔掉这些内容,是他的品位所决定的。</div><div> 再好的现代题材,一但落入具此类品味之徒手中,也不外乎大腿乳罩、孟浪妖骚尔尔。</div><div><br></div> <h3> XXX:对电影芳华的评论很多,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评论时,大家要注意编剧严歌苓这个人。她当过兵,但她恨这个军队,她出生在中国,但她并不爱中国,戴上这个镜子再看芳剧会有不同的感觉。</h3><div> 这个美国女人真爱国吗?她十五岁找异性还理直气壮,十二岁当兵还说受迫害?你信吗?不当兵跑美国去嫁美国人,入美藉说是爱国,这就是她写芳华的历史背景。</div><div> 12岁时,她进入成都军区歌舞团,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那一年她才15岁,却爱上了一名30岁的军官,爱得死心塌地、义无反顾,为他写了数百封炙热的情书。 </div><div> 15岁少女主动去追求30岁的男人,违反军规,在军中谈恋爱,早熟的她这无疑是在玩火。组织上批评她,从此对军队不满。</div><div> 就是当代,15岁少女与老男人那个,也很丢人!家长也会反对,军队就更别说了。</div><div> 美国人严歌苓说,《芳华》电影拍得非常美,我觉得现在看青春爱情片的观众们看后会觉得满足。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div><div> 严歌苓15岁与30岁的人”恋爱”,就是现在开放社会也是被社会不接受的吧?15岁就与男人碰撞,主动摸男人,被叫停,这叫禁锢?<br></div><div> 严歌苓把反击战写成青春爱情片,欺骗越战老兵的感情,在马列毛像前,大量暴露白花花大腿在老兵眼前,并抖动胸肌!在引导什么?处处表现对社会的不满而让人流泪,是什么用心?她写的战争没有目标,不表现英雄气场,只有残酷。年青人会怎么想?</div><div> 她笔下的英雄都是为了一己私利才想当英雄,刘锋想死,是为了想当英雄,那个疯子成了英雄是因为她出人头地的梦想实现而神经错乱。</div><div> 她说这些老兵现在很穷,他们那一代人的芳华死的死,残的残,疯的疯,很惨!不如她们跑到美国去,跑到外国去的老兵富有!老兵被打,富姐用钱摆平,而不去求助法律,她这是啥意思,跑外国去的那些人或嫁给高干子女的人芳华就富丽?</div><div> 她讽刺雷锋,着重渲染部队的黑暗面,把文艺兵描写成勾心斗角,暗中整人的一群低素质人。她刻意否定那个时代,特意把毛主席去世作为分界,用黑布把毛主席像全遮挡,暗喻那是黑暗时代,排节目时借教练的嘴说,你们跳舞应寄托哀思,怎么越跳越高兴,很恶毒阴险巧妙地攻击毛主席。还竟然用一支猪跑进高举毛主席画像的队伍里,她在暗喻什么?</div><div>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平反故事,用这种方式否定那个时代。她用城管打残疾军人引起人民公愤的方式鞭挞现在这个时代,煽动老兵和人民大众对社会不满。组织老兵进影院看这个画面,想干什么,很多人看不出来吗?</div><div> 国人们,老兵们,别上当!她的芳华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芳华。一些人点赞是因为芳剧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事情,引起大家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大家的回忆是美好的,肯定不是悲惨的,与严描写的芳华完全不同。很多人吐槽是因为隐藏其中的政治目的。</div><div> 严歌苓的芳华绝对不是越战老兵要的精神食粮,更不是老兵们真正的芳华。冯导满脑子票房就不说他了。这片片能点赞吗?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