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脉,巍峨耸立于藏北羌塘高原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是中国的龙脊。 <br></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喀喇昆仑山空明线线路上迎来了一群天山脚下――阿克苏的新兵。 <br> <br></h3> <h3> 当时我被分配到了麻扎机务站(麻扎:维语,意为“墓地”) 四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然而那儿却留下了我太多的刻骨铭心的记忆。<br></h3> <h3> 那里有来自河北、四川、新疆、河南、湖南、陕西、山东、甘肃等山南海北、五湖四海来的战友。</h3> <h3>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一入伍就搞营建,三年的复役期满了,还住在民宅的老兵就要离开部队了。老兵舍不得离开营房,新兵舍不得离开老兵。恋恋不舍……</h3> <h3> 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战友和兄弟,那里曾洒下我的汗水和青春。<br></h3> <h3> 麻扎是雪域昆仑上的第二个服务区,这里是新藏公路与进乔戈里峰的边防公路的分叉口;是通往乔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8611m、叶城县境内)又称K2的必经之路。</h3> <h3> 乔戈里峰,在塔吉克语中意为“高大雄伟的山峰”,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是地球上海拔仅次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喀拉昆仑山脉的主峰。 <br> 山脚下的麻扎也正是远眺世界第二高峰的最佳位置。</h3> <h3> 在我们东则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就是康西瓦烈士陵园。那里海拨4280m,是距天堂最近的灵堂。那里安葬着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83名烈士,其中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9名,三等功臣12名。</h3> <h3> 山坡上是烈士陵园,山坡下是中印反击战前沿指挥部和野战医院。 <br> 因为那里的线路属于我们维护,所以每隔段时间都要去一次。</h3> <h3> 为了祭扫方便,也希望让烈士们享受到更好的待遇,新疆军区决定将烈士陵园迁移山下。 <br> 执行任务的车队刚到陵园路口便接连三次爆胎。打开一个烈士墓后,官兵们震惊地发现,经过茫茫昆仑近40年的风雪洗礼,烈士们的遗体依然栩栩如生,面容依旧鲜活亮丽! 这不是故事,是真实的事件。 <br> 烈士们这是不愿意离开曾经浴血奋战的康西瓦啊,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保卫这片热土,保卫当地军民,保卫祖国的西大门!</h3> <h3> 麻扎达坂过后,距麻扎沟还有十余公里的地方有段人称“十三道弯”的山路。驾驶员和乘客每过这段路时都有点发怵,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累得驾驶员手忙脚乱;如果说乘客在达坂顶上压住了呕吐,那在这左摇右晃二、三十次的剧烈活动中就再也压不住了。</h3> <h3> 那里海拔5000来米,那里自然天气特别极端。“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一天过四季,天天穿皮祆。没有高压锅,饭菜熟不了。开春一场风,刮到来年春。高原雪山白,不见仙女来。”这是对麻扎山沟环境的真实描写。 </h3> <h3> 在雪域运输线上,一个个机务站(兵站)就是过往车辆的家。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机务站上不再有人来往。一百多公里的军用线路,只有几个官兵相依坚守,每周一次的线路巡查和随时准备抢修线路故障是我们通信兵的神圣职责。 <br> 在这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人烟的雪域高原,战士们一直守候到来年。<br></h3> <h3> 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 <br> 山的存在,让人们永葆着谦逊和恭敬的姿态。<br></h3> <h3> 风雪高原,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守卫祖国的边陲,昆仑山上的麻扎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高度,更是生命与灵魂的高度。<br></h3> <h3> 麻扎机务站旁的猛进桥碑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在这块永远的丰碑面前,那四年显得是那么渺小和短暂。<br></h3> <h3> “界山达坂撒过尿,班公湖里洗过澡,死人沟里睡过觉,神仙湾卡站过哨。”他们的通讯都是我们保障的。军旅生涯是无悔的!在麻扎机务站的四年是自豪的!<br></h3> <h3> 青年戍边,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虽然比他人少了许多,但却长高了许多。<br></h3> <h3> “头顶蓝天脚踏昆仑背倚乔戈里峰;血沃中华魂系祖国笑迎珠穆朗玛。”时光的流逝带不走岁月的痕迹,四年守护,四十多年的离别只换回了一句话:青春无怨, 军旅无悔 !<br></h3> <h3> 仅以此美篇献给为麻扎机务站建设流过血、流过汗、流过泪的人们! <br> 献给四十多年来曾在麻扎机务站工作过的全部战友! <br> 战友们,辛苦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