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的悲催之处

费老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刘峰的悲催之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杰</h3><h3> 电影《芳华》中,男主角刘峰的人生转折点,是从他抱了一下独唱演员林丁丁开始的。本来,不缺少浪漫故事的林丁丁只是感到惊愕而己,可偏偏这一幕被两个不省油的男同事撞见。因为刘峰“活雷锋”的形象太深入人心,男同事本能地认为,是林丁丁在拉刘峰下水。林丁丁奋力地要洗涮自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一把濞涕一把泪的林丁丁发力过猛,让机器一样冰冷的保卫干部找到了整治刘峰的充分理由,刘峰的命运由此急转而下。先下被下放到偏远的伐木连,后来又上战场,成了残废。到了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之下,他成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打工者,连老婆都跟一个开大货车的跑了。</h3><h3> 刘峰是个好人,但是好人却没有好报。命运对他如此不公,这应该怪谁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刘峰的个人悲剧,主要还是要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h3><h3><br></h3></h3> <h3> 首先,在文工团期间,刘峰作为主流价值观推崇的对象,是受到充分善待了的。电影里虽然没有他作为部队学雷锋的先进代表,披红戴花受表彰的镜头,但七十年代,这样的先进人物所能够享受到精神待遇,绝不会比现在的劳模少。而且,普通人对他们的尊崇,更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良性刺激,刘峰还会那样继续热心地为同事们做好事吗?刘峰这样的人到肯定,才会有更多的人抢着去打扫猪圈;刘峰得到组织上的充分信任,才会被派出去招兵,带回了何小萍。在这个团队里,如果说平民出身的何小萍一开始就因为生活习惯受到别人的排斥、歧视,刘峰却不是这样的。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刘峰是自信满满的。所以,在别人嫌弃、鄙视何小萍的时候,刘峰才敢于站出来,充当何小萍的舞伴。这既基于刘峰的善良,也是基于他在这个团队里的实力。<h3> 在何小萍的眼里,文工团是个冷漠甚至残酷的地方;但对于刘峰来说,却显然不是这样的。给战友捎东西、吃破了皮的饺子、上街去赶猪,包括业余时间给要结婚的战友打沙发,这都是刘峰自觉、自愿去做的,并非受到了歧视。而这些,同事、领导也是看在眼里的。从电影里,我们清楚地知道,刘峰并不是靠溜须拍马红起来的。但是,政委却要把唯一的推荐上大学的指标给他。这说明什么呢?显然,刘峰所在的部队文工团应该和观众们所在的群体一样,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有温度的人间。</h3><h3><br></h3></h3> <h3>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社会阶层固化还不像如今这样问题突出。刘峰的人生一步步走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首先,他不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说起来,他人生的真正转折点,不是抱了林丁丁,而是放弃那个难得的上大学指标。社会已经在发生变化,而他却仍在他的惯性思维里活着。他压根没有意识到,上大学、受高等教育,会给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怎样的机遇。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这几步,有时候四平八稳地走都不行,得跑。可刘峰呢?因为抗洪救险,他的腰受了伤,已经不能再当舞蹈演员。也就是说,在文工团,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可是,为了一个暗恋的女人,就这样轻易地把一个普通人失去就不会再有的机会拱手让人。不客气地说,这和他“学雷锋”已经没关系,完全是他的眼界问题。</h3> <h3> 下放、参战、负伤,成为残废军人,这当然为他后来生活的艰难埋下了伏笔。可是,刘峰的境遇也和他不知道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有莫大关系。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峰对文工团是深有感情的。这从文工团解散后,他专程回那儿怀旧就可以看出。可是,之后的岁月里,没见他主动和战友们进行过任何联系。人是社会动物,谁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就连刘峰在海口那个让联防队员欺负的工作,不也是老乡给介绍的吗?可是,刘峰却放弃了对他可能最有价值的战友关系。能说他是个明智的人吗?<h3> 影片最后,刘峰和何小萍走到了一起。对于何小萍来说,从刘峰被下放时起,她就很明白,自己爱的人是刘峰。能得到刘峰的感情,不管什么时候,对于她来说,都是完美的。可是,对于刘峰呢?在文工团,他爱的人是林丁丁,并非何小萍。当然,他不会蠢到看不出何小萍对他的这份不一般的感情。对于刘峰来说,他和何小萍的结合,更像是两个天涯沦落人的抱团取暖。是不是爱情,真不好说。您说呢?</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