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传情、魅力金嶝,行摄英雄三岛。

学无止境

12月17日参加影像厦门组织的"古厝传情,魅力金嶝"大嶝、小嶝红砖古厝摄影赛,本次活动由台贸小镇(象屿集团旗下)主办,旨在通过镜头,发现、定格大嶝、小嶝红砖古厝群落的建筑美、建筑细节,古厝群落全景等,让更多人了解大嶝、小嶝闽南建筑的风采及文化底蕴。图为小嶝<span style="font-size: 16px;">邱氏宗祠,祖宗来自中原,居民大多姓邱。</span> <h1><br /></h1><h1>大嶝位于闽南沿海东南部,她由三个岛屿组成,分别是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她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远在唐、宋、元、明朝时期她与金门隶属于同安县管辖,历史悠远绵长,</h1><h1>  小嶝岛面积仅为0.88平方公里,地处翔安、南安、晋江、金门交界处,扼浯海之咽喉。</h1><h1> 东与晋江市围头隔海相望,西与大嶝岛比邻,南照金门岛北太武,北倚南安市鸿渐山,自古以来,这里水路畅通,是北上泉州,南下厦门的船舶必由水道,"引漳泉而控浯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h1> <h1>  小嶝岛古同安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理学名贤邱葵长期隐居小嶝,岛上留下了许多和他有关的文物和古迹:棋局石、钓矶石、乐丘石等处都留下了他题刻的对联。</h1><h1> 小嶝岛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地方。</h1> <h3>全世界闽南人有5000多万人,红砖厝是闽南人挚爱的家乡的代表。历久以来,闽南建筑主以红砖古厝为居,红砖红瓦寓意"家宅平安,吉祥圆满"。大嶝红砖古厝的特点:红瓦顶、红砖墙、红地板,屋顶呈双燕尾式、马鞍式,还有角脚楼。系中国福建四大民居(土楼、土堡、红砖、灰砖)之一。其建筑材料:红砖、白石、杉木。由于就地取材,墙外红砖,内填自印土块,墙厚50-60公分,屋顶红瓦铺设3层,能够有效敞日、遮风、挡雨,且又高又宽。因此,经济大方、冬暖夏凉,居住舒适,很受人们欢迎。"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闽南话把房子叫厝。闽南红砖古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而内在则质朴端庄。</h3> <h1>红色的建材是专用于皇家宫殿、庙宇及帝王宗祠,被称为宫廷色,本为"庶民不许",却在闽南民间大量使用。这一方面与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在民间积累了巨大财富以及讲求排场的乡风有关系,另一方面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丽堂皇,被称为"皇宫起"的违禁红色建筑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成为如今闽南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h1> <h1>现在从大嶝到小嶝,不再象以前坐小船过渡,而是坐电瓶车到小嶝岛。</h1> <h1>九架厝战地民俗园位于英雄三岛之一的大嶝岛的中部,已修建的园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园内拥有&quot;红砖古厝九架厝&quot;、&quot;三岛民居战地陈列厅&quot;&quot;八二三防炮洞遗址展厅&quot;&quot;战地坑道厅&quot;&quot;坑道探秘之旅&quot;&quot;红色记忆电影室&quot;&quot;前线广播站&quot;&quot;战地大喇叭&quot;&quot;八二三炮台&quot;&quot;古厝民俗风情馆&quot;等项目一一还原了历史的真实。</h1> <h1>由于历史原因岛上红厝有些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成为废墟;有些生存于高楼别墅的夹缝中;有些成为堆放杂物的仓库。</h1> <h1>这是大嶝山头村传统民居现今以涂鸦的形式展现新颜,堪称厦门版的彩虹眷村。</h1> <h1>闽南红厝通常以顶落屋架数作为住宅的通称,顶落一般九架,小的也有七架,大型的可达十五架、十七架,故俗称"九架厝"。</h1> <span style="font-size: 16px;">大嶝郑氏是从河南省开封荥阳衍派出来的。</span> <h1>厦门市大嶝街道田墘社区。社区居民三千多人,全部姓郑,是自宋朝从河南省开封荥阳衍派来的。老村庄的红砖古厝148间:大多明朝(1560年)、清朝时代的建筑,也有民国初期(1900-33年),解放初期的建筑(1954年)。有二落四合院,三落四合院(林希元故居),还有一落四房、二房。后来郑氏族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居住,又把红砖厝盖在台湾。社区中有12间金门县政府旧址,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是1937年10月26日金门沦陷,金门县政府退到大嶝岛继续组织抗日。八年抗战,换了九位县长,留下两岸共同抗日的历史。</h1> <h3>有趣的对联</h3> <h1>龙吻"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吉祥物,传说它的眼睛敏锐。把它塑在高高的屋脊之上,寓明察天雨阴晴、风雹霜雪之意,以保屋宇永固。</h1> <h1>登高望远、俯瞰大嶝闽南古宅红砖聚落!</h1> <h1>夕阳西照天色已晚,再见大嶝小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