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衙》 晓虹

绿色当当

<h1> 内乡县,古称菊潭,位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宁(南京)西(西安)铁路及高速公路从东至西从境内穿过,从南阳市区到内乡县约70公里。<br>2000年南阳搞玉雕节活动。我因为去镇平县卫生学校讲过课,被作为嘉宾请去参加了活动。(南阳人热情好客,讲实干,重情意。对支持过南阳工作的人都念念不忘。如此博大胸怀,也是南阳历史文化辉煌的形成因素。)在南阳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参观、演出、招商引资、报告、讲座。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参观内乡县衙。同行来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各部委的代表,参观后都感慨不已。<br>说到内乡县,最著名的就是内乡县衙了,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人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1984年被辟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历经元、明、清三代。民国时亦为县政府所在。其间任县官230人。(一般县官为7品官,而内乡县官官品高为“五品”)。1984年成为国内唯一县衙博物馆以来,游客纷至踏来,并有了“北京游故宫,内乡游县衙”之说,还有了专题旅游项目“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成为精品旅游中国四大古代官衙旅游的一个热点。<br>内乡县衙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0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有房屋250间,均为单檐硬山建筑,仰瓦盖瓦顶,屋脊饰以吻、兽等陶构件,建筑群严格按照清代地方衙署建筑规制进行布局设计。<br>照璧,县衙厦门前的屏蔽物,西北绘一状如麒麟的怪兽——獪,这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能天下金银财宝,尽管它的脚下和四周都是宝物(八宝:磬、金锭、书画、号角、如意、宝瓶、元宝、铜钱),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旧时官府大门前均以此画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br>宣化坊,县衙大门外的一个大牌坊南额头书写“菊潭古治”四个楷书大字。北额头书“宣化”二字。故名。<br>县衙大门(三间)两边有八字形影壁,正中额枋上置大匾书“内乡县署”。东梢间前置“鸣冤鼓”西梢间置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答五十”石碑两块。明间楹柱有对联:<br>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br>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br>菊潭、郦,古指内乡;天、地、柱是指天子、百姓、地方官。<br>上联是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下系百姓的安乐,要做到既不负天子之恩,又不能失百姓之望。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顶天一样。<br> 下联是说,尽管困难很大,但自己决心不谋求官职的升迁,而要从爱护黎民百姓入手,脚踏实地勤政为民,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在本职位上干上十年八年,清除各种社会积弊,为内乡人民的安居乐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一番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政坛上站稳脚跟。宣化坊,县衙大门外的一个大牌坊南额头书写“菊潭古治”四个楷书大字。北额头书“宣化”二字。故名。<br> 县衙大门(三间)两边有八字形影壁,正中额枋上置大匾书“内乡县署”。东梢间前置“鸣冤鼓”西梢间置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答五十”石碑两块。明间楹柱有对联:<br>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br>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br>菊潭、郦,古指内乡;天、地、柱是指天子、百姓、地方官。<br> 上联是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下系百姓的安乐,要做到既不负天子之恩,又不能失百姓之望。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顶天一样。<br>下联是说,尽管困难很大,但自己决心不谋求官职的升迁,而要从爱护黎民百姓入手,脚踏实地勤政为民,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在本职位上干上十年八年,清除各种社会积弊,为内乡人民的安居乐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一番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政坛上站稳脚跟。宣化坊,县衙大门外的一个大牌坊南额头书写“菊潭古治”四个楷书大字。北额头书“宣化”二字。故名。<br> 县衙大门(三间)两边有八字形影壁,正中额枋上置大匾书“内乡县署”。东梢间前置“鸣冤鼓”西梢间置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答五十”石碑两块。明间楹柱有对联:<br>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br>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br> 菊潭、郦,古指内乡;天、地、柱是指天子、百姓、地方官。<br> 上联是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下系百姓的安乐,要做到既不负天子之恩,又不能失百姓之望。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顶天一样。<br> 下联是说,尽管困难很大,但自己决心不谋求官职的升迁,而要从爱护黎民百姓入手,脚踏实地勤政为民,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在本职位上干上十年八年,清除各种社会积弊,为内乡人民的安居乐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一番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政坛上站稳脚跟。<br> 仪门,进入县衙大门百米甬道中段为仪门。两侧设便门,东侧为“生门”,西侧为“死门”。<br> 仪门楹柱有对联: 依宛镇连丹郧商圣故里接秦晋瞩荆襄郦邑菊源<br> 此联说的是内乡在大方位上的地理位置。东依镇平和历史名城南阳,西连丹江及湖北郧水,这里是商圣范蠡的故乡。北接陕、山二省,站在北部高山上可遥望荆州襄阳,此地是郦县的故址、菊花的发源地。<br> 大堂、二堂、三堂是中轴线上体量不同的三大主体建筑。<br> 大堂,是知县分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br>大堂置匾书“内乡县正堂” 大堂有对联:<br>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br>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br> 上联是说,百姓为天,欺压百姓就如同欺负上苍,千万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自欺欺人、败坏声名的蠢事。<br> 下联是说,辜负了老百姓就是遗恨于民,也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这样作呢?<br> 大堂前跨甬道原来有戒石坊,南面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以进出熟规,表示不忘。知县坐堂理事举目可见,以警戒其秉公办事。徇私枉法,天理不容。<br> 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位于戒石坊和甬道两侧。右侧兵、刑、工。左侧吏、户、礼。是县衙职能办事机构,每房2-3人,并不多。哪里像现在一个县局几十个人。<br>吏房有联: 选官擢吏贤而举<br>考政核绩廉以衡<br> 这副对联是说,选拔官吏,提升官职要重在以德才;考核政绩要以是否廉洁为衡量标准。<br> 户房有联: 编户方田勤并慎<br> 征赋敛财公亦平<br>  意思是:编造户口,丈量田亩,要勤恳谨慎,一丝不苟;征收赋税,收敛财物,要公平合理<br> 礼房有联: 倡礼兴学崇孔孟<br>   制章定典尚萧曹<br>  意思是: 提倡礼仪,兴学育才,要以孔子、孟子先师为榜样;制定典章制度,要象汉代名相萧何、曹参那样,严谨、周详。<br>  兵房有联:   厉兵秣马备不懈<br>   枕戈待旦防未然<br>意思是: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做到常备不懈;头枕武器,等待天明,是为了防患于未然。<br>刑房有联:   按律量刑昭天理<br>   依法治罪摒私情<br>意思是:按照律条定罪量刑就能使人明白天理所在;依据法律惩治犯罪只有抛弃私情,才能公正办案。<br>工房有联:  鸠工庀材精营造<br>   通路开渠细耕耘<br>意思是: 召集工匠,选集材料,精心施工营造工程。通路、开渠,要象耕耘土地那样精耕细作。<br>宅门,是大堂与二堂之间的屏障,所以也叫“屏门”。屏门平时不开,只有新官上任或迎接同级、上级官员时才打开,从中间通过。<br>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也是知县行使权力的地方。<br>二堂有联: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br>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br>意思是:上联是说,为官者在执法中,要不分亲疏远近,不徇私情,做到公正执法。<br>下联是说,在办理重大或疑难案件时,有人举报、出证,从而使案情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就应对举报者、出证者进行重奖;因证据不足,对于一时还不能查明真相的疑难案件,处理时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好人,从而做到爱护百姓。<br>总之,上联告诉我们要秉公执法;下联告诉我们要爱护百姓。<br>横匾:  “琴治堂”。<br>  这是引用《吕氏春秋•察贤》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孔子的一个叫宓(fu)子贱的弟子,为单父(在今山东)县令时,身不下堂,弹呜琴,而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后任县令巫马期勤于政务,“以星出,以星入”,整日奔波于民间,凡事都率先垂范亲自去做,同样也治理好了单父,但显得很劳累。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贱,宓子贱回答说,我主要是用人,你主要是出力。出力者劳累,用人者当然安逸。后人遂用“呜琴而治”称颂县官知人善任,政简刑轻。县衙二堂本来就是预审案件和协调办案的地方,统治阶级施用恩威并重的办法,努力取得“省刑爱民”、政通人和的效果,诉讼的双方,在这里得到了调解,也就达到了当时封建教化的目的。<br>与二堂相对的屏门上方有一横匾书:“天理•国法•人情”<br>这是章炳焘(绍兴人)知任内乡时题写的匾额内容。<br>二堂两侧有跨院,右侧主簿衙,左侧县丞衙。<br>主簿衙大门: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br>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br>  此联为余小霞任三防县主簿时自撰的对联。语言朴实真诚,作者把来这里做官,与百姓完全是一种缘份,一定要尽心尽力做事,做到心中无愧,不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br>县丞衙大门: 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br>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br>此联联语简明扼要、,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百姓负担,使黎民得到恩泽的爱民思想,并把向百姓索取,看得一文不值.<br>刑、钱夫子院,是二堂到三堂之间的一个天井院,是知县的幕友,钱谷、刑名二位师爷办公的地方。楹柱上有对联:<br>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br>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br>  上联是说,为官从政,不要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身自省,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br>  下联是说,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每做一件事,都要从整体出发,以大局为重,考虑每一个问题,都要想到民众的需要,国家的利益。<br>三堂,是知县的内邸,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之所。有些机密案件,在三堂审理。<br>三堂有长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br>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br>  这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在内乡任职九年间所撰写的对联。此联一反平仄常规,以官立意,由官及民。<br>上联是说,得到一任的官职,并不能欣喜若狂,自视高贵,引以为荣耀。为了给百姓作主,即是得罪了上司,丢掉了乌纱帽,也算不得是什么耻辱事。不要说当个地方官左右不了大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br>下联是说,为官者吃的、穿的、用的全是老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当官的千万不能倚仗权势而欺压百姓,重要的倒是要牢牢记住,自己也是百姓的一员啊。<br>联语朴实无华,感人肺腑,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已任,造福一方;下联的核心是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这种自觉与百姓一等,时时想到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在旧时亦是难能可贵的。<br>  横匾上公正地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br>县衙大院,层层叠叠,各有各的功能。自然少不了监狱,有死牢,还有女牢。更有古代刑具,触目惊心,令人寒蝉。<br>如此保护完整的县衙,让人参观后总会想很多很多事。郡县制从秦始皇始,县,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没有发生过变化。历代王朝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概念。对衙门尤为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为因素。封建社会数以千计的地方衙门已基本上荡然无存。内乡县县衙得以奇迹般保存下来,其历史价值非常大。有四方面:<br>1,封建社会县衙的历史标本。<br>2,县衙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层层、一院院,深邃而森严,令人望而生畏。“天下衙门深似海,有理无钱莫进来。”<br>3,南北交融的建筑特点。内乡位于秦岭以南,长江以北。主持营造的知县章炳焘又是浙江人。受其影响,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br>4,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职官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衙门文化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h1><h1><br></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