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12月20日,重庆市小语会理事长、小语教研员</b><b>张咏梅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虽然自己已经进行了一年的部编教材教学,但是对于部编教材的整体编排仍然存在诸多的疑惑,当然,对于部编教材的教材解读就更是个学无止境的过程。带着向往与憧憬来到永川,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对于部编拼音教材编排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比以往的教材,这次的部编教材带给我们明显的感受就是,拼音和识字这两个版块的编排顺序发生了变化――先识字后拼音,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改变呢?这样的改变到底有何好处呢?</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 咏梅老师就通过对“拼音编写结构体系”的解读,对“拼音教学的难点”的介绍,以及针对“拼音教学策略”,为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整个过程以理论和实践事例紧密结合。</b></h3><h3><b> 我们知道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强调综合性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的生字来学习拼音,又能以拼音的学习来进行识字,两者相辅相成。部编教材以“先识字后拼音”的形式呈现,这样改变的方式是为了体现幼小衔接,也更加体现出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较好的识字环境,加之现在的家长又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孩子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就已经认识很多生字,有些生字是他们通过阅读书籍认识,有些生字是在与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当然还有很多孩子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高频字、较难字都已经掌握,孩子已经具有了识字的兴趣,也具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如果在孩子已经具有识字兴趣的同时还要去重新认识枯燥的拼音,我想这会大大的影响孩子识字的兴趣,就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带给孩子的影响就有可能是会认字,但是不会拼音,也就无法在识字和拼音之间进行正确转换。</b></h3><h3><b> 从部编教材在拼音版块的教学安排上,相对于之前教材有了明显不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教材在音节出示版块,部编教材在学习声母时,为了实现学生对这类声母的音节进行拼读的效果,教材精心选编一些学生生活交际中会使用到的高频字音节,更是强调了每个音节的带调拼读,让每个音节都具有了实际的意义,而当每个音节都具有了实际意义的同时,这个音节就不仅仅只是单独的音节,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降低学生拼读难度,增加拼读兴趣,培养拼读能力。这些变化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也更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b></h3><h3><b> 其次,部编教材在三拼音节教学处理上将音节的拼读过程进行了灰度处理,以颜色的渐变让学生初步感知三拼音节拼读的技巧,这样的处理也更加侧重于学生对音节整体的拼读,将学生的视觉记忆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识别音节的熟练程度。</b></h3><h3><b> 也就是说,部编教材这次“先识字后拼音”的改变是更加体现幼小衔接,更加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b></h3><h3><b> </b></h3> <h3><b> 用张咏梅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我们教师不能把这工具当作是目的,更应该是让学生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激发对于母语的热爱,最终来体现拼音实用的价值。</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