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在,芳华已逝,唯有记忆不老。

海清律师

<h3>童年已逝,芳华不在</h3><div>------看电影《芳华》想起的童年片段 李海清</div><div> 冯小刚的电影终于一波三折的上映了,片首镜头晃过阴冷的南方细雨,然后推向红红的旗帜,优雅的芭蕾舞,英姿飒爽的女兵,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强烈的对比与刺激让人炫目,也敲碎了包裹青春记忆的膜障。(电影旁白)“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朱总司令、周总理、毛主席先后逝世,唐山也发生了大地震”,那一年,我只有三岁,能想起的只有一个个不连贯的片段了。</div><div> 我家后面的小山包上,驻扎着解放军的一个导弹旅,那一年的某天晚上,人们挤在部队的大礼堂里观看毛主席逝世情况的电视转播,礼堂的中央密密麻麻的坐满了军人,过道上,角落里、走廊上挤满了老百姓,父亲把我抗在肩上,那个神奇的匣子里,毛主席静静地躺在水晶棺材里,身上覆盖着国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电视。</div><div> 村里家家户户搭起了地震棚,条件好一点的用木桩搭起A型的架子,四周围上防水的毡子,再覆以席子,条件差的就在柴火垛里掏一个洞,上面盖上茅草。童年的我们不知地震为何物,各家的地震棚成了我们的游乐场,小伙伴们从这家的棚里爬出来,又钻进另一家的茅草垛里,在秋后收割完毕的田野里,用一捆捆的玉米杆搭着堡垒和迷宫,乐此不疲。</div><div> 那个年代,军人是让人仰慕的,一身草绿色的军装是最流行的服饰。没有军装,戴一顶高高的军帽也是很牛气的----在帽子里面垫上纱巾,把帽子支起来,然后戴在头上,据说这样显得神气。我没这样戴过,太小还没有资格。村里的“小混混”们经常为一顶军帽打架,甚至几个人趁着单个军人外出时不注意,抢了军帽就跑,继而在人前炫耀,影片中的何小萍对军装的喜爱是偏执的,她急于让爸爸看见一身戎装的自己,分别的太久太久了,她担心爸爸随时会离开他,两周的时间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的,穿上军装是一种仪式,可以彻底地和被人欺负、侮辱的过去告别,可又有谁知道,军装事件不过是成为别人眼中“一个笑话”的开始。</div><div> 有网友说,萧穗子吃西红柿的画面是最唯美的,红红的西红柿,修长的葱指捏着,翘着兰花指,一小口一小口优雅的啄着,脸上是满满的幸福。萧穗子的扮演者钟楚曦在票房过亿元时特意去市场买了西红柿,洗净了放在搪瓷缸里和影迷们一起分享。记得经常和小伙伴们溜进部队大院,猫腰摸进菜园里,放过绿黄瓜和紫茄子,直奔稀罕物西红柿而去,扯下绿绿的西红柿,用手蹭一蹭就吃,有苦又涩,真心难吃,一边吃一边想,这东西这么难吃,解放军叔叔为何还种啊?在菜园里,根本就没发现红的西红柿,估计人家为防备我们这些小馋猫,第一时间都把红的摘走了。这个疑问困惑了我很久,在童年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甚至都不知道西红柿熟的时候是红的,以为和黄瓜一样是绿色的。以致于长大之后,都不大喜欢吃西红柿。</div><div> 影片中刘峰和何小萍给战友扫墓后,坐在小站的长凳上,何小萍说出了含在嘴里近十年的话,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我起初认为会说“我喜欢你”,“爱你”之类的话,“能抱抱我吗”,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琢磨,不得不佩服严歌苓或者冯小刚的高明之处,当年抱林丁丁是“耍流氓”,而这一抱是百感交集的一抱,是两个善良的人抱团取暖,互相安慰,更是两个人精神层面的契合。 </div><div> 何小萍的独舞,以大地为舞台,天空为穹,既是文工团的谢幕,也是一代人芳华的谢幕。童年不在,芳华已逝,唯有记忆不老。</div><div><br></div><div>2017年12月18日</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