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主要景区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上有雄伟的佛香阁。</h3> <h3>铜牛遥望佛香阁。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h3> <h3>秋天的颐和园景色宜人</h3> <h3>颐和园里有昆明湖。湖上还有一座十七孔桥,因为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因此得名十七孔桥。站在石桥上,可以看到远处的万寿山。远远望去,真是太美了!</h3> <h3>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距今已有266年。</h3><h3>十七孔桥长达150米,有8米宽,造型美观、气势恢宏,昆明湖宽广的水面碧波荡漾,若没有了十七孔桥的装点,倒显得太单调乏味了。</h3> <h3>此景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时落凡间。 (这一张图片太壮美了!来源于网络。特此说明)</h3> <h3>每年冬至,是日照时间最短的时节。西斜的太阳不肯轻易离去,顽强地把灿烂洒向地球,洒向人间。当阳光洒在昆明湖的十七孔桥上时,奇迹出现了:金色的阳光均匀地穿过十七孔桥的每一个桥洞,把桥洞的内壁抹上一层金黄。当大气透明度等外界因素配合合适的时候,桥洞的颜色会转为金红色。远远望去,就像十七轮红日依次排列在昆明湖上。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 颐和园"金光穿洞"景象令摄影人蜂拥而至</h3> <h3>冬至是一个"活节",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一般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通常而言,这个时间的前后,都是拍摄"金光穿洞"的"好日子"。除了冬至前后,平常时间也可以看到桥洞中的"金光",不过,是不可能看到17个桥洞都充盈的。</h3> <h3>图中的十七孔桥,每个桥洞都充满了金色的、灿烂的、迷人的冬日阳光,与往日相比显得尤为壮美,也有人将"金光穿洞"称为"金光穿孔"、"红光穿洞"、"红光满洞"及"红桥洞"等。</h3> <h3>倒影迷离</h3> <h3>冰湖孔桥</h3> <h3>多彩金桥</h3> <h3>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h3> <h3>舞动的石狮</h3> <h3>狮守佛香阁</h3> <h3>桥头和桥栏望柱上雕有大小5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两端各有两只石雕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精品。</h3> <h3>冰湖孔桥</h3> <h3>廓如亭</h3> <h3> 颐和园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桥的东侧的东堤之上,始建于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十七孔桥和望蟾阁(现在叫涵虚堂)点景而建。民间又俗称八方亭。</h3><h3>廓如亭体量巨大,占地一百三十余平方米,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里外三层由四十根立柱支撑,亭子外柱间有倒挂楣子、坐凳楣子,外有矮墙围绕,东南西北各有一出口。</h3> <h3>半壁桥洞</h3> <h3>玉带环绕。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 东岸 连接起来。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h3> <h3>昆明湖冰</h3> <h3>沐浴夕阳</h3> <h3>夕照古桥</h3> <h3>暮色降临</h3> <h3>妙高满月</h3> <h3>秋色颐和园</h3> <h3>沐浴晚霞</h3> <h3>寒风凛冽依然挡不住祖国各地的游人涌入古都的颐和园,就为了观赏到20分钟的金光穿洞。</h3> <h3>在万寿山后边,还有一组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h3> <h3>四大部洲</h3> <h3>红墙翠滴</h3> <h3>苍劲挺拔</h3> <h3>护湖纪实</h3> <h3>柳桥的夜晚静悄悄</h3> <h3>水漫虚影</h3> <h3>夕阳红透颐和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