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俗话说"京都寻宋,奈良寻唐"。在京都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选择了四个景点来参观。即《金阁寺》,《二条城》,《京都御所》,和《伏见稻荷大社》。京都的古迹星罗棋布,这张图上也仅仅是标出一些重点。对于初次游览京都的人来说三天的时间实在太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看什么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参考网上的评分来自定。</h3> <h3>世界遗产金阁寺(Golden Pavilion)本名鹿苑寺,位于京都东北隅。因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部贴以金箔,故名。提示:可乘公交12, 59, 101, 102, 204, 或205到达。</h3> <h3>应永元年(1394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即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足利将军的原型)获得这个山庄,开始大兴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出家入道,应永四年(1397年)他将舍利殿作为自己修禅的场所。义满死后改为禅寺,并以其法号命名为鹿苑寺,山号则为"北山"。</h3> <h3>历史上,名僧一休曾在此修行。足利义满将军并非如《一休》片中只是个配角,而是室町幕府时代最牛的征夷大将军。他统一了日本,改善了和大明的关系,被朱元璋封为国王。在幕府时代(1185 - 1867),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武士阶层的代表"征夷大将军"。天皇成为傀儡(一休的父亲醍醐天皇投河自尽,实为义满所逼)。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七百年,直到明治天皇通过维新变法才被改变。</h3> <h3>说起京都最有名的寺院,当首推金阁寺。她是一座室町时代(1336 - 1573)最具代表性的名园。随四季变化展现她独特的婀娜风姿。寺院不很大,参观时为避免拥挤,游客宜赶早,或滞迟前往。但午前的采光效果更好。我们早9点到达时这里已是人头攒动。金阁在明媚的阳光中显得金碧辉煌。</h3> <h3>我们来到寺院时恰巧赶上金阁后面的天空中出现放射状云彩的奇异气象,显衬金阁光芒四射,霞光万道。这种难得的气象效果令各国游客激动不已,赞声不绝。倒映在镜湖池中的金碧辉煌的金阁和蔚蓝色的天空如同一张美术明信片。</h3> <h3>金阁鹿苑寺建于日本应永四年(明洪武三十年),在之后的应仁之乱中,鹿苑寺境内大部分的建筑物都遭到焚毁,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以幸免,成为北山文化仅存的建筑,因而在战前即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宝。1950年寺中的舍利殿被人纵火烧毁(即金阁寺放火事件),如今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重建的,1987年楼阁金箔装饰全面换新。1994年成为世遗。</h3> <h3>金阁舍利殿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阁楼,一楼属平安时代贵族寝殿建筑风格,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潮音洞"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禅宗佛殿式建筑。顶端站立一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三种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能在一栋建筑物上协调存在使得金阁寺倍受推崇。</h3> <h3>金阁寺舍利殿在住宅式的建筑之上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谐幽雅,表现了足利义满吸收各种文化的格调与品位。这栋"四周明柱、墙少的建筑物",使人联想起船的结构,而下面的一池碧波则给人以海的象征,金阁就像是一艘渡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船。</h3> <h3>金阁寺的门票设计颇为独特,被印成祝福的纸符,可留作纪念。另外,在院中的《不动堂》旁边有中文和韩文的神签,游客可以占卜。来京都,金阁寺是必看景点之一。</h3> <h3>《金阁寺放火事件》:1950年7月2日凌晨,京都消防队接报鹿苑寺起火。待赶到时,舍利殿已陷熊熊大火,无法靠近。舍利殿以及其内供奉的创建者足利义满将军的木像、观音菩萨像、如来佛像和众多经书等全部被焚毁。</h3> <h3>调查很快发现寺院内的21岁见习僧人林承贤在事件后失踪。警方随后在寺院后面的山上发现林承贤已经切腹,蹲坐地上。经抢救,林犯捡回一条命,其后交代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h3> <h3>有关金阁寺的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根据林承贤的真实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金阁寺》,并于1956年发表。后获得第八届《读卖文学奖》。</h3> <h3>《金阁寺》内容简介:生来为口吃而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当时正值战局恶化,沟口幻想着金阁遭空袭燃烧而自己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他的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h3> <h3>我是在偶然的机会注意到《金阁寺》这部小说的。当得知小说的作者是三岛由纪夫时,立刻勾起对那个上世纪70年代曾在我国被大加批判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名字的记忆。那么,《金阁寺》的这位作者到底是何许人呢?</h3> <h3>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 - 1970),原名平冈公威,是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三岛从小由出身贵族的祖母带大,受到日本传统的贵族教育,因学习优异,曾获天皇亲自授予的勋章和银表。所以他对天皇和天皇制度相当崇拜。 </h3> <h3>冈平公威16岁以三岛由纪夫的笔名发表中篇小说《花儿怒放的森林》。1944年10月进入东京帝大法学部,次年2月应征入伍,但因体检时患重感冒被误诊为肺病被遣送回乡。而和他一起入伍的同伴们则大部分死于太平洋战场。这对他以后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他认为他本该向一个武士一样为天皇而战死沙场。三岛后来成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阁寺》最为人所熟知。而他创作这部充满悲剧性幻灭美学的作品与他自身的性格和"圣战幻灭"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h3> <h3>三岛其它的代表作有小说《假面的告白》, 《潮骚》等。他一生著有21部长篇和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作品中有10部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各种文学奖。他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h3> <h3>日本战败,天皇发表《人间宣言》之后的几十年里民主自由观念渐入人心,天皇的地位下滑。三岛为了唤醒天皇制度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追求他心中的"美"(即修改和平宪法,独尊天皇,恢复"正常国家地位",拥有军队,而不是在美国的卵翼下做二等国民),更多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他在日本自卫队体验入队,并建立了右派民兵组织"楯之会",甚至梦想效仿"二二六兵变",不惜发动政变以明志。</h3> <p class="ql-block">三岛于1970年11月25日同四名楯之会成员于日本防卫省挟持了陆上自卫队高级首脑,并在阳台上对800名自卫队员进行演说煽动政变。自卫队员们不但不听他的蛊惑,还当面嘲笑他是疯子。计划失败后,三岛当即进屋切腹自杀。这一事件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日本的文学界和政治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p> <h3>金阁寺的美景令游人喜不自禁,趋之若鹜。但是,如果都挤到最佳角度留影,就是这样的效果。</h3> <h3>如果谦卑退让一些,也是可以找到独自留影的地方。<br /></h3> <h3>顺着这条长长的坡道下山,我们离开了金阁寺,前往京都下一个重要景点《二条城》。提示:金阁寺到二条城可乘12路公交车直达,非常方便。</h3> <h3>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一座城堡式的行辕。该城建于江户时代初期(1603年)。曾经是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1543-1616)的寓所。1867年(庆应3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在此举行"大政奉还"仪式,把被幕府把持了近七百年的政权归还给了明治天皇,二条城因而闻名。1994年列入世遗。今年恰逢"大政奉还"150周年(见图中标语牌)。图为二条城正门。</h3> <h3>二条城内值得留意参观的地方众多,进城后首先看到的是这座’唐门‘。</h3> <h3>妆金饰银,雕梁画栋的唐门很漂亮。</h3> <h3>进了唐门就是被列为国宝的二之丸御殿。御殿为一座六栋相连的建筑共有33个房间(3,300平方米)。此处有著名的"鹂鸣地板"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是幕府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安全而设的报警机关。</h3> <h3>御殿内铺设大量塌塌米,殿内墙壁和隔门上画有狩野派画家的名画,精美绝伦。并有不少描绘幕府时期大将军及其幕僚们执政的绘画。幕府一词源于中国。日本历史上曾长期为军人执政。军事强人以成为征夷大将军(俗称幕府将军,简称将军)为志向,开设"幕府",也就是军政府。很像曹操干的事情。</h3> <h3>幕府将军表面上是天皇的臣子,由天皇册封的军政府领袖,实为世袭的军事统治,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日本公家朝廷,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军政方式治国。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源赖氏,藤原氏等)幕府,室町(足利氏)幕府,和江户(德川氏)幕府三个幕府时期。前后持续了682年(1185-1867)。图为御殿侧面观。</h3> <h3>1915年(大正4年)大正天皇即位仪式大典于二之丸御殿举行。1939年,天皇将之赐给宫内省,并于隔年正式对外开放参观。图为御殿旁的庭院。</h3> <h3>通往内城的城门。</h3> <h3>内城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墙外挖有壕沟。</h3> <h3>城墙上的角楼。</h3> <h3>城内的天守阁已不复存在,仅留下高大的基址供人参观。</h3> <h3>站在天守阁基址上可以俯瞰二条城(将军府)的内外景色。</h3> <h3>二条城内的庭院景观。</h3> <h3>每年梅花和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游览的好时机。</h3> <h3>二条城一向以樱花种类丰富见称,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在城内的樱之园,可观赏到有"樱花王者"称誉的八重樱华贵庄严的身姿。</h3> <h3>二条城的庭院属于筑山庭和池泉园类型。筑山庭是利用庭院本身地形在内堆土形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h3> <h3>庭院中的石灯笼。</h3> <h3>池泉园是微缩的真山水,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h3> <h3>城墙上的一个角门。把城门开在拐角处这样的设计在日本很常见。在姬路城也见过类似的设计。离开二条城,乘公交车赶往《京都御所》。</h3> <h3>京都御所又名京都皇宫,位于京都市上京区,曾是天皇的居所(皇居)。自北朝(794年)到1869年迁都东京前的千余年里历代天皇皆居于此,至今仍是新天皇登基典礼以及举行国家庆典的地方。图为御所的正南门《建礼门》。提示:免费参观,无须预约。地铁乌丸线今出川站下车后徒步5分钟左右即到。</h3> <h3>图为京都御所内重和中重的模型图。日本平安京时期(794-1869)的皇城设计借鉴了很多中国皇城的东西。比如城郭设有内重,中重,外重三层城墙。城门内重12座,中重6座,外重12座。内重后宫有七殿五舍和御花园等。中重有御膳房等服务机构。</h3> <h3>因失火等原因,现在的御所比原来的规模小了很多,大约是北京故宫的四分之一,参观时要走不少路。图为御所的宫墙外景。仔细看,皇居的宫墙远没有二条城将军府的城墙高大牢固。</h3> <h3>承明门(相当于故宫的太和门)。</h3> <h3>紫寰殿(相当于故宫太和殿)。</h3> <h3>高御座(类似龙椅)。</h3> <h3>皇城东侧的建春门内景。</h3> <h3>京都的寺庙向皇宫进献的花篮。</h3> <h3>小御所(昭阳舍代)。</h3> <h3>皇后像。</h3> <h3>参加御前会议的公卿们。</h3> <h3>御内庭(御花园)。</h3> <h3>通往御内庭的小桥,游人止步。</h3> <h3>只好从远处照几张。</h3> <h3>经西侧清所门离开京都御所。前往这一天参观的最后一站《伏见稻荷大社》。</h3> <h3>世界遗产《伏见稻荷大社》是一座位于京都市伏见区的神社,创建于日本和铜四年(711年,比唐玄宗李隆基年号略早),是遍及日本各地四万多所的稻荷神社之总社,以社内所拥有的"千本鸟居"闻名。是日本人气最旺的旅游景点。前往方式以铁路最为便捷。从京都站乘JR奈良线向南两站在稻荷站下车(单程130日元)。出站马路对面就是。</h3> <h3>"稻荷神社"堪称是最贴近日本人生活的神社。在日本各地受到男女老幼的喜爱。自公元711年神明镇座以来,长达1300年间汇集了人们的信仰,被尊崇为保佑五谷丰登、商业兴盛、家庭安全、诸愿望皆得实现之神。我们到达时已是下午,沿途看到很多中学生放学后前来许愿。</h3> <h3>前面空场上矗立的这座红色类似牌坊的建筑就是鸟居⛩️。鸟居是日本神社的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人类居住的世俗界。踏入鸟居即意味着进入神域,行为举止都应特别注意。细看日本中学生的校服做工用料都很讲究,男生的校服不输白领上班族穿的西装。</h3> <h3>鸟居后面是一座高大的门楼,单檐歇山顶,飞檐斗拱,非常气派,门楼上方高悬"伏见稻荷大社"竖匾。整个门楼涂成红色,没有"中国红"的深沉,但色泽艳丽。门楼前立有一对以青铜雕塑的动物,乍看似狗,实为狐狸。</h3> <h3>日本人认为狐狸是有灵性的动物,是稻荷神的使者,起到人与神之间的构通作用。神社内到处可见口中叼着稻穗或谷物的狐狸,接受人们的膜拜与礼敬。</h3> <h3>造型奇特的狐狸脸形状的绘马被前来许愿的信徒用作祈愿牌。</h3> <h3>门楼左侧有个亭子,亭中有一只盛水的石槽,竹架上放着十几把木柄勺子。此亭叫"手水舍",让进入神社的人清洗双手和嘴,以去除污秽,使身心清净。使用"手水舍"有一定的程序:⑴右手持勺,取水,浇向左手;⑵左右手交换,重复;⑶再换用右手执勺取水,以左手接水,送入口中(切忌将勺子直接把水送入口中);⑷低头用左手捂住嘴巴,接住口中的水,送入排水处;⑸将勺子放回原处。</h3> <h3>进入门楼,正前方是一座单檐歇山式殿宇,曰"外拜殿",供人们祭拜稻荷神。日本神社建筑的特色,屋面为"柿葺"做法,看上去是茅草屋顶,实际上是用桧树皮一层层重叠而成,</h3> <h3>走过"外拜殿",后面是稻荷神社本殿,本殿为卷棚式屋顶,屋檐下设有多条绳幡供信徒许愿祈福用。</h3> <h3>崇拜稻荷诸神的地方。</h3> <h3>伏见稻荷神社游客很多,我们跟着人流继续向前,看到越来越多的"鸟居"。鸟居的起点立有一对狐狸雕塑,接着便是排在一起的橘红色"鸟居"。</h3> <h3>行走在"鸟居"下,如同走在一条巷子里。"鸟居"全部由圆木制成,涂上红色油漆,朝外一侧只写"奉纳"二字,</h3> <h3>朝里一侧,一边柱上写着鸟居设立的时间,另一根柱上写的是奉纳者姓名或单位名称。我们一路走过,随便看一眼,就能看到数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设立的鸟居。</h3><h3><br /></h3> <h3>伏见稻荷大社除了主建筑物值得一看,最大的看点是其后依山而建的"千本鸟居"著称。成百上千座朱红色鸟居构成一条到山顶的通道,全程约4公里,步行到山顶来回大约需要2-3个小时。</h3> <h3>鸟居起源于《古事记》神话。一次天照大神因为讨厌她的兄弟须佐之男,找了一个山洞躲起来,用石头将洞口堵上,人间因此没有了太阳。八百万神想了一个办法,建立了一个高高的支架,将所有的公鸡放到上面让它们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开石头看看,躲在一旁的相扑力士们立刻抓住机会合力将石头推开,这个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了。这个支架就是第一个鸟居。</h3> <h3>这些在漫长的山路上竖立着的无数根鲜红的鸟居,都是个人或企业捐赠的。这段路程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之一,电影《艺伎回忆录》中,也曾出现过以千本鸟居作为背景的场景。在半山的路口还可以俯瞰景区的美景,如果想走完所有鸟居单程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折返。</h3> <h3>说到神社,还要了解一下日本的"神道教"。古代日本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由各自的神灵来掌管,从天上的小鸟到地上的蠕虫,都能找到相应的神灵。但那时候的信仰还是比较随意的。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对原始宗教失去了兴趣。不过,还是有人极力主张本土宗教,反对佛教。</h3> <h3>那时候的中国流行一个叫"神道"的词,日本有人就把这词拿过去用了,以此与佛教相区分。经过他们的努力,日本本土宗教发展成了神道教。当神道教与佛教上升到同一地位的时候,日本民众就两个都不愿舍弃了。通常情况下,一个日本人在信奉神道教时,也会信奉佛教。他们模仿佛教,为神道教建造固定的参拜场所和神像,并且发展出了一套称为"本地垂迹"的神道教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衍生出神道教的三大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h3> <h3>明治维新之前,这三大教派各领风骚,不分伯仲。明治维新之后,能够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安定的"神社神道"受到天皇的钟爱,并付诸法令。这种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所改变,而神道教作为日本国教的地位也随之烟消云散。</h3> <h3>不过,神道教遗留给世人的各种建筑、习俗等还是深入人心的。在日本,目前有大大小小13万座神社,相信神道教的国民占到总数的八成。总之,在日本凡称为"寺","院"的可认为是佛门。凡称"神社"的则是日本本土神教。</h3> <h3>人群中身着和服👘的"花姑娘"大大的有。</h3><h3><br /></h3><h3><br /></h3> <h3>还有西洋"花姑娘"。</h3><h3><br /></h3> <h3>一天跑了四处颇有代表性的景点,回家的路上感觉收获满满,对日本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很多新的了解。明天将前往大阪,在那里完成更多的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