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源的老建筑

花果山主

<h3>  上海外滩位于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黄浦江对岸有浦东的 东方明珠 、 金茂大厦 ,联合 金融大厦 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h3> <h3>  可是,你知道“外滩源”吗?反正到过无数次上海的我以前是不知道,这次借着来上海看战友的机会,专门探访了一下。</h3><h3> 外滩源其实不等同于“外滩”,外滩源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在时间上,外滩源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在空间上,是外滩的起点。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外滩的源头,成为外滩——这个上海“皇冠”上的一颗“明珠”。</h3> <h3>  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现存有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h3> <h3>  外滩源区域今天仍保留着欧洲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装饰艺术派、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各异的近代历史建筑,如原英国领事馆、联合教堂、教会公寓、光陆大楼、广学大楼、兰心大楼、协进大楼、哈密大楼、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公寓、安培洋行大楼、益丰洋行大楼等,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房子,看似洗尽铅华,却是今天仍可触摸的文化遗产;既是现代和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我们所要保护和开发外滩源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所在。</h3> <h3>  外白渡桥是外滩源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h3><div><br></div> <h3>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font></h3> <h3>  进入外滩源的第一幢建筑就是外滩源壹号,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主楼始建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现存完好的是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设计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h3> <h3>  楼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27棵古树绕屋而立,环境幽静。屋顶是西式的四坡顶,但就地取材铺设着中式小青瓦。所以,这幢建筑在材料、工艺上有着显著特点,并且它还是在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因此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h3> <h3>  主楼原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随着领事事务的扩大,后来升级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内设总领事、副领事室,土地处、南亚处、护照处、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室、混合估税庭、商务官员处等。1994年2月15日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这套建筑群现定名“外滩源壹号”,根据建筑的历史特性,在楼内精心布置当代知名艺术家蔡国强、刘小东、严培明、吴冠中、林风眠等16位艺术家的35件艺术品,体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对话的理念。</h3> <h3>  这是楼后的百年银杏。</h3> <h3>  遍地“黄金”。</h3> <h3>  外滩源壹号从2017年4月1日起由上海半岛酒店全面经营管理,让酒店在这具标志性的古建筑中拓展现有的服务、设施及活动区域。</h3> <h3>  紧邻外滩源一号的是原教会地址,位于南苏州79号。1899年由新天安堂所增建,属新巴洛克风格,入口山花和窗套装饰,使建筑立面既活泼又不失庄重。</h3> <h3>  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位于南苏州路107号,1886建成。设计者英国建筑师道达尔,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礼拜堂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中间有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呈现出带有乡村风格的哥特复兴式教堂的形象。<br></h3> <h3>  划船俱乐部,位于南苏州76号。划船俱乐部(英文名为Shanghai Rowing Club),1860年(咸丰十年)建立,是在沪英侨的体育组织,主要成员为英国侨民。划船比赛最初在黄浦江浦东一边举行,每年春、秋各赛一次;1873年(同治十二年)秋赛起,移至苏州河中进行。1903年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建造划船俱乐部建筑和室内游泳馆,1905年落成。该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局部略带巴洛克装饰。</h3> <h3>  真光大楼,原叫浸信会大楼,因是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机构名来命名的。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大楼位于今圆明园路209号,北京东路与南苏州路之间。大楼坐西朝东,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横直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灯饰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于1930年竣工使用。当时聘请沪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h3> <h3>  兰心大楼,与“协进大楼”一体,是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现今的圆明园路185号。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之一。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投资在上海香港路与圆明园路转角处建造,为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1871年3月2日,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1872年,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西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h3> <h3>  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建筑面积9105平方米。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h3> <h3> 协进大楼,建于1923年,位于圆明园路169号。会差建筑绘图事务所设计,建筑层高6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主入口大厅楼梯间有时代特征,楼梯为铸铁制造,木门玻璃。</h3> <h3>  哈密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具有新古典折衷主义外立面,整幢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立面装饰细致丰富,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细部精美,入口大门和阳台处理细节精到。</h3> <h3>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坐落在现今的圆明园路133号。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筑坐西朝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34平方米。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h3> <h3> 圆明园公寓位于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主体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清水砖墙、砖雕,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h3> <h3>  安培洋行建于1907年,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4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03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平面矩形,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坡屋顶,红平瓦,南北两端置硬山墙,东立面基础用花岗石砌筑,底层立面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入口开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半圆形挑出窗。</h3> <h3>  “外滩源”其余已纳入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单位</h3><div><br></div><div>1.英国领事馆(1873)中山东一路33号</div><div><br></div><div>2.益丰洋行大楼(1911)北京东路31~91号</div><div><br></div><div>3.银行公会大楼(1918)香港路59号</div><div><br></div><div>4.青年协会大楼(1924)虎丘路11号</div><div><br></div><div>5.光陆大楼(1925)虎丘路142号</div><div><br></div><div>6.颐中大楼(1930)南苏州路161-175号</div><div><br></div><div>7.光学大楼(1930)虎丘路128号</div><div><br></div><div>8.亚洲文会大楼(1932)虎丘路20号</div><div><br></div><div>9.仁记洋行大楼(1936)滇池路100-110号</div><div><br></div><div>10.业广地产公司大楼(1936)滇池路120号</div> <h3>  在外滩源的一幢老建筑里,有一家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我向门童打听这是干啥的?他也说不清,只知道是全球顶尖企业家沟通的地方。</h3> <h3>  也许外滩源的建筑你有点陌生,但隔壁的南京路上的老建筑你一定有印象。</h3> <h3>  用了大半天的时间逛完了外滩源,感觉自己好像没来过上海,在这方寸之地却承载了百年的历史和文化。不觉间到饭点儿了,上海的战友请我到离外滩源很近的老半斋用餐。</h3><h3> 老半斋可是上海有名的老字号,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业,原设于汉口路湖北路口,民国初年迁至汉口路浙江路口,由开设银行的几位扬州人创办,原名半斋总会,后改为半斋菜馆,因对门又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于是又改名为老半斋。</h3> <h3>  店里以经营镇扬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水晶肴肉,煮干丝,白汁回鱼,清蒸刀鱼,清炖蟹粉狮子头等家常菜。</h3> <h3>  我们战友枏聚,把百年名店里的当家菜全点了一遍,一起在这吉祥之地回忆过去,展望未来。</h3> <h3>  晚餐后,我们又回到了外滩,正赶上华灯初上,“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灯光注定是最繁华夺目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变得特别亮眼,而隔江相望的陆家嘴金融中心的美妙夜色同样迷幻。。</h3> <h3>  夜色下的黄浦江展现着历史与现代的对比和这座现代大都市的包容,昭示着时代的不停变迁的脚步。或许,在夜色和灯光的照耀下,一切会显得越发的意味深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