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旧日英法租界

西子

<h3>  来到广州,一定要去沙面看看,这里是清朝末年的英法租界。<br></h3><h3> 沙面原是一片沙洲,南临白鹅潭,北面与沙基(今六二三路)相连。明代在此设“华节亭”,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代中叶在此建西固炮台,拱卫广州城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以“十三行被毁,须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于咸丰九年(1859年)胁迫清政府把沙面划为租界,又在其北面挖掘人工河(今沙基涌),划洲成岛,并在1861年迫使两广总督签订租约,自此沙面成为英法租界。直至1946年,沙面才被中国政府正式收回。</h3><h3> 一百年来,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h3><h3> 沙面现存建筑物近百座,集中反映了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1996年11月,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就是这条人工河把沙面隔成了一个岛。</h3> <h3>  与沙面隔水相邻的六二三路上有许多公交车,下车走过街天桥,再过了这座桥就是沙面北街。</h3> <h3>  沙面岛由北至南分三条横向街: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从东到西分为五条纵向街,沙面一街到五街。</h3> <h3>  从桥上下来直接从沙面北街进入垂直的沙面三街。</h3> <h3>  沿沙面三街一直向南走,就来到沙面大街。沙面大街东望。</h3> <h3>  沙面大街位于沙面中心,是最宽、最热闹的一条街,街两旁树木成荫、鲜花盛开,铜雕像、休闲椅随处可见,环境幽雅清静,是个休闲的好地方。</h3> <h3>  沙面大街46号,万国宝通银行,1908年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万国宝通银行属英租界内的建筑,是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的营业之所。该建筑位于沙面大街和沙面三街交界的西北转角。</h3> <h3>万国宝通银行前的铜雕像吸引了孩子。</h3> <h3>沙面大街48号,建于清末的旗昌洋行。</h3> <h3>  这座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h3> <h3>这座漂亮的楼房现在是星巴克咖啡厅。</h3> <h3>  沙面大街54号,原是汇丰银行,建于1865年,重建于1920年。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h3> <h3>沙面大街54号。</h3> <h3>二层到三层的通柱。</h3> <h3>  沙面大街60号,原英国“广州俱乐部”,建于1868年,被誉为沙面租界中最有特色的社交场所。</h3> <h3>  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建于1916年。<br></h3> <h3>  此建筑为三层高楼,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英国维多利亚风格。整栋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font color="#ed2308">沙面“西红楼”</font>之称。</h3> <h3> 第二、三层正面外廊东、西转角悬挑半圆阳台,使这里的外廊更宽敞,空间感更舒服。</h3> <h3>  在沙面,著名的老建筑都有二维码,扫码即可看介绍。</h3> <h3>  赫德爵士住宅位于沙面五街1号,建于20世纪初,坐西朝东,地上两层,半地下1层,主楼建筑占地面积825平方米,檐口高度10.67米,总高14米。</h3> <h3>  沙面五街4号,泰和洋行,建于20世纪初,坐东朝西。</h3> <h3>“西红楼”对面是沙面基督堂。</h3> <h3>  沙面堂——沙面基督堂,建于1865年,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h3> <h3>  由于沙面基督堂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因此很多在广州结婚的新人都到此处来拍摄婚纱照。</h3> <h3>  中国盐务副总稽核住宅位于沙面南街58号,建于20世纪初年,坐北朝南,新古典式建筑风格,檐高11.5米,总高16.5米,主楼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h3> <h3>沙面南街1号,广州白天鹅宾馆。</h3> <h3>白天鹅宾馆侧面。</h3> <h3>由沙面南街转入沙面四街。</h3> <h3>  沙面大街59号/沙面四街1-3号属于A类文物建筑,带有浓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早年叱咤广州燃料市场三巨头之一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h3> <h3>沙面大街59号。</h3> <h3>  慎昌洋行,位于沙面四街8号,建于19世纪末。坐东朝西,混有巴洛克风格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原有很大的后花园。</h3> <h3>  慎昌洋行是美国资本在华设立的一家商行,1906年成立于上海黄埔泗泾路2号。到1921年,慎昌洋行的资本已达到500万美元,兼营进出口业务和制造业。</h3> <h3>  慎昌洋行在广州最著名的一次投资就是修建海珠桥。海珠桥是一座三孔钢桁架大桥,是第一座横跨珠江南北的大桥。海珠桥造价白银1032000两,1929年底动工修建,1933年2月15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宽8.3米,桥心高度约距平均水面8米。全桥共有4组桥墩,中孔阔48.7米。河中两桥墩上装有电动机,能将中孔桥身开启,以利往来大轮往来珠江。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将桥中孔钢梁炸毁。1950年3月起,市府用八个多月时间将其修复。修复后,仍为钢桁架梁,但大桥不再活动开启。现在海珠桥已成为广州城市建设的一处纪念性建筑。<br></h3> <h3>  沙面大街上分布着很多铜雕像,这个叫“Happy hour”。</h3> <h3>这个是“见面礼”。</h3> <h3>  雕像“三下五除二”,位于沙面南街与沙面三街交叉口路口。</h3> <h3>  沙面南街50号,建于1870年,曾作英国新沙逊洋行、荷兰安达银行使用。</h3> <h3>  沙面南街48号——1881年太古洋行广州分行。</h3> <h3> 外墙为清水红砖切结,三面设有外廊,第二层与第三层不一样,第三层是后来加建的,受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影响,亚洲殖民外廊式建筑。</h3> <h3>沙面三街与沙面南街交点路南是沙面公园。</h3> <h3>沙面公园里面。</h3> <h3>沙面公园面对珠江。</h3> <h3>沙面公园对着沙面三街。</h3> <h3>  沿沙面三街向北再次来到沙面大街,右手侧(东面)有一座漂亮的黄色建筑,景区里居然有一所小学!</h3> <h3>沙面小学校门前飘扬着五星红旗。</h3> <h3>每个窗外都有绿植。</h3> <h3>学校门前的操场,孩子们在做课间操。</h3> <h3>只有2条跑道的运动场。</h3> <h3>过了沙面二街路口回望。</h3> <h3>  法国传教社楼位于沙面大街36号、38号,建于19世纪下半叶。</h3> <h3>  本建筑是典型的沙面早期建筑,前有低矮通透围墙围合的小院,后有用于厨房、佣人房的副楼。本建筑虽然平面简单,但装饰丰富。</h3> <h3>这个小围墙很有特色。</h3> <h3>沙面大街26号,台湾银行,建于1913年。</h3> <h3>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h3> <h3>教堂内部。</h3> <h3>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font color="#010101">俗称红楼</font>,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h3> <h3>  解放前这里是粤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该建筑是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使它成为沙面标志性建筑。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font color="#ed2308">故此称为“东红楼”</font>。</h3> <h3>沙面北街紧邻运河。</h3> <h3>沙面北街街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