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世人知晓凤凰,了解凤凰,缘起于沈从文。是沈从文先生的笔让这个原本远离都市,交通闭塞,穷乡僻壤的边城名扬天下。每年,无数游人到凤凰一睹小城芳颜,寻访他们心中的翠翠,也有无数文人学子来此朝拜他们心中的文学圣殿,神交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h3><h3>湘西的神秘,只有这一个区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这个沈从文笔下倾情描述的小镇。</h3> <h3>从张家界坐车到凤凰古城,用了四个小时。抵达这里已经是夜里12点多了。到了旅馆,放下行李就立即背上相机,来到凤凰古城外的沱江边。</h3> <h3>夜幕下的虹桥</h3> <h3>深夜的凤凰城少了白天的喧嚣,没了拥挤的人群。伴着沱江的潺潺流水声,吹着阵阵凉爽的风,耳边还不时传来路边歌者的吉他声。古城的夜晚宁静而安详,好不惬意!</h3> <h3>到了凌晨1点半,渐渐的,灯光灭了。古城进入了梦乡,准备迎接新的一天。</h3> <h3><font color="#010101">是因为有了沱江的沁润,凤凰古城才会变得这么悠闲而又美好,那么来到凤凰,是绝对不能错过在沱江上泛舟这一环节的。第二天一早,我们进城来,准备在沱江上畅游一番。</font></h3> <h3>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江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h3> <h3>在沱江沿岸,一幢幢临江而立的吊脚楼群是最亮丽的风景线。吊脚楼为湘西民居中传统建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其少有的。大多是依山而建,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临水一面在屋下支有木柱。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山地地形的变化,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土方开掘,同时能防潮避湿,促进通风,并保持居室的私密性。然而现在,江边的吊脚楼大部分都改做餐厅、酒吧和客栈了。</h3> <h3>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湘西凤凰,已在沈从文、黄永玉先生的妙笔下灿烂了很久。</h3> <h3>沱江,一江穿城而过的水,一江给人无尽遐思的水,我们就这样随着它缓缓悠游。</h3> <h3>进入凤凰城内,游人熙熙攘攘。</h3> <h3>虹桥</h3> <h3>地因人传,人杰而地灵。沈从文一曲《边城》,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也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h3> <h3>有人说,凤凰城的苗家话是因为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缠绵了一些;凤凰城的沱江水因为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缓冲了一些;凤凰城的石板路,因为沈从文的存在,才变得弹性了一些。</h3> <h3>石板老街</h3> <h3>凤凰古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h3> <h3>《湖南省志》中记载:“凤凰营,即凤凰山。在县治西50里。”由此可见,凤凰县的美名来自凤凰山。春秋战国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凤凰曾属不同的县郡,名称也多次的变迁,直至1957年才最后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h3> <h3>到一地后,除去看景,便是看这个地方的人。沈从文在散文《湘西·凤凰》中说过,凤凰人勇敢、团结、民性刚直。在他眼中,只有那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生老病死也同大自然的节律一样的湘西“乡下人”,其生命中才充满一种淋漓的元气。他们是那样光彩照人,胆大妄为,要哭则哭,要歌则大歌,喜怒哀乐都是那样的真诚与强烈。</h3> <h3>巧手的老奶奶</h3> <h3>天性开朗的船工,边撑船边唱着民歌。</h3> <h3>其实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不是凤凰古城。《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边城的原型是茶峒镇,现已改名为边城镇。但沈从文是凤凰人,在创作时自然也为边城融入了自己故乡的风韵。</h3> <h3>昔日,在沈从文的笔下那样静美的凤凰,如今因门票事件充满着喧嚣和争议。一些被门票新政击退的游客,宁愿回到家里捧起基本沈从文的书来读,因为在那里,才有一个纯粹的凤凰。</h3> <h3>“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我所生长的地方》最后的这段文字,每每读来总觉得是最美的乡愁。人人心中都有回不去的故乡。人之初时生活的那个地方任谁都魂牵梦萦。这是沈从文一个人的凤凰城,也许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纯粹的凤凰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