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到胡同里去触摸老北京历史系列之——南锣和它的兄弟们(一)</b></h1><div><br></div><div> 近几年来,北京最热门的胡同大约非南锣鼓巷莫属了。也难怪,连美国《时代》周刊都把它列为亚洲25处不得不去的好玩儿地方,外国政要地区首脑名人大V来到北京,它也是首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百忙之中来这里看望老街坊邻居,愈发使它火的不要不要的。</div> <h3> 不管淡季旺季,杨柳依依还是雨雪霏霏,每天上午10点钟一过,这里就成了人的海洋,老人孩子姑娘小伙,黑眼睛蓝眼睛绿眼睛,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国语英语阿拉伯语,反正整个就是一除了人啥也看不到的地方。</h3> <h3> 这里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曾是元大都的中心。它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的两侧,还挂着菊儿雨儿帽儿等一边8条共16条胡同,像是南锣的兄弟拱卫着这条明星街巷。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政界要人。从将军到王爷,从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h3> <h3> 现在这里是北京一条非常有特色的酒吧街,路两旁全是各色小店,有吃有喝有玩有艺术。四合院小平房,门前挂着小红灯笼,装修风格传统有格调,个个透着一种雅致情调和浪漫情怀,十分的小资,很适合年轻的男孩女孩来这里。</h3> <h3> 小店的名字大多创意满满,小资味道浓浓。</h3> <h3> “创可贴”8。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店吗?</h3> <h3> 可不要给我说是卖药的,不过他还真做过买药的广告——他把那个年代随处可见的“牛皮癣”—“收药—电话134XXXX”印在了自己创意的T恤上,别说,卖的还真火,也还真有人给他打电话要卖药。</h3> <h3> 一个英国小伙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先是旅游,北京胡同里盘旋的鸽子和那好听的鸽子哨声留住了这个外国小伙,他成了一名“北漂”——不过是个洋北漂。</h3> <h3><font color="#010101"> 洋“北漂”也是漂,他喜欢摄影,挎着个照相机漂来漂去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装到镜头里。总漂着也不行,得吃饭。结了婚,有了孩子,还得养老婆孩子。洋北漂也要创业了。</font></h3> <h3> 创什么呢,看着自己乱拍的影像和随便收集的老物件,忽然灵感来了,把这些特色东西印在T恤上会不会有卖点?说干就干,他把拍到的捡到的看到的自认为有趣的老物件,什么路铭牌小广告花痰盂地铁票,凡是和老北京有关联的,都创意印到T恤上,在南锣鼓巷开了个小店卖,成就了主打文化衫的“创可贴8”。<br></h3> <h3> 小破烂搭上艺术的车,成就了一段风景,这个有创意的英国小伙就此留在了北京的胡同里,还有了个中国名字—江森海。“我可是老北京啦,在这呆了20多年,大家都喊我老江!”</h3> <h3> 创意无限。名字就是满满创意。</h3> <h3> 这也是一家有创意的小店—软陶制作。国民党主席连战被吸引来过。</h3> <h3> 年轻的小店员和老外侃侃而谈。我一句也没听懂——他们说的是外语。应该是小伙子在夸自家店铺吧。</h3> <h3> 小店创业者叫赵春香,上过电视的。她说自己这个小店的理念是“利己利他。用工艺做公益,用公益做工艺”。</h3> <h3> 布置精巧的店面。</h3> <h3> 顾客在选购软陶。</h3><div><br></div> <h3> 部分作品。</h3> <h3> 看到江南雨巷,我的脚步便不自主的走了近去。</h3> <h3> 这是戴望舒笔下的那个雨巷吗?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还在雨巷中彷徨而行吗?她的脸上还结着那一丝愁怨吗?</h3> <h3> 好像有一种油纸伞情结。等到下雨的那一天,我还想来拍一张雨巷。</h3> <h3> 走过我的小巴黎的女人。</h3> <h3> 南锣民俗文化馆。这是一套四合院,它是电视剧《大宅门》中白七爷白景琦原型的府邸,现在这里办起了民俗文化展。</h3> <h3> 瞧瞧这些,你认识吗?千万不要说认识,否则就证明你老啦。</h3><div> 百雀羚、万紫千红、友谊牌的护肤脂,还有蛤蜊油、虎头牌的万金油,是否唤起了你儿时的记忆?</div> <h3> 到底是白七爷的宅子,看上去就那么高大上。</h3> <h3> “童年”,童年能买到吗?一米多宽的店,实在挤不进去,终于没有找到童年。</h3> <h3><font color="#010101">“年轻主题”是什么?好想再年轻一回,可是……,年轻也没有找到。</font></h3> <h3> 你见过做成花一样的冰激凌吗?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叫“喜结良缘”,仅仅因为它像花?</h3> <h3> 这里也是吃货的天堂。</h3> <h3> 文宇奶酪店,虽然我对它毫无兴趣,但它可是南锣鼓巷最有名的店铺之一,可以说是京城奶酪卖的最火的店。每天这里一开门,少男少女们就排起长龙。</h3> <h3> 新西兰岩烧乳酪,透着诱人的色彩。</h3> <h3> 宝岛故事小店门前,一个年轻人久久地站在那里,不知道是在想吃点什么好,还是在思念有故事的宝岛。</h3> <h3> 老北京的标志性小吃——糖葫芦。</h3> <h3> 吃货们。</h3> <h3> 大冷的天,一边自拍一边不忘拿着雪糕。</h3> <h3> 这座古色古香的小楼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咂摸。据说民国初年就有了,曾是哪位皇亲国戚的宅院,它历经沧桑、幽隽高雅。</h3> <h3> 现在,“咂摸”是一家西餐厅店,却又有着中餐的风味,中西结合。餐厅有个古色古香的小院,二层还是一敞开式的天台,极富情调。中西交融的菜品,披萨是北京烤鸭的,宫保鸡丁的。西菜有金枪鱼沙拉法国鹅肝酱印尼海鲜沙拉;中餐居然还有酸菜鱼铁棍山药大拌菜香椿豆腐,给你以无穷的“咂摸”头。流口水了吗?来吧,你带上钱,我带着你。</h3> <h3> 看到它,我还以为是个宠物馆,走进才知道是家酒吧,猫主题餐厅。</h3> <h3> 门厅玻璃璃后面的两只猫,说它们是豹子似乎更确切点,个头比猎豹稍小。如果不是在玻璃柜里,估计没几个人敢来这里潇洒走一回了。它叫萨凡纳猫,身长(不算尾巴)可达一米,肩高有40——50公分,体重有20公斤。店主人标价20万,你想买吗?</h3><div> 不过你在里面品味美食的时候,陪你的可都是萌萌的喵星人哦。</div> <h3> 在南锣鼓巷路西侧75号与77号外墙前,立着一块高一米,宽0.2米的汉白玉石碑,看上去风尘仆仆,很不起眼。你可不要看不上它,这是北京地区的“水准点”,当然是曾经的。它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所有地形图,建筑物、管网以及各等高程控制点,都以此为基准。据记载,该点标顶的海拔49米,是当时北京内城最高点。</h3><div>它立于民国时期,当时全北京共立水准点石碑80余块,目前发现已经仅存的不超过3块。2006年8月,南锣鼓巷道路施工时重现原位,成为南锣的一处新景观。碑的正面刻有“实测北京水平”六个字。</div> <h3> 南锣鼓巷3号,万庆当铺旧址。这家当铺始建于清末,这片的达官显贵是当铺的主要客户。平头百姓基本没资格来这里。</h3> <h3>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万庆当铺衰败关门,店铺前盖上了小房遮住了“万庆”招牌。2006年,南锣鼓巷重新整修,“万庆”二字的老当铺门脸才得以露脸。当铺的大铁门已被密封在墙内,整个当铺的门脸看上去就是一片灰砖砌成的高墙。墙面上当年当铺的三处店门门洞轮廓仍清晰可见。</h3><div><br></div> <h3> 墙壁上隐约可见的那个时代的标语。</h3> <h3> 这是当年当铺门前用以立杆支棚的夹杆石。</h3> <h3> 南锣鼓巷59号,洪承畴宅。</h3><div> 洪承畴是明末重臣,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满清入侵战败被俘降清。洪承畴为明末的抗清算得上鞠躬尽瘁,降清后为满清集团的统治亦可谓呕心沥血。如何看待这个人物?历史上褒贬不一,按照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是个贰臣。但是他对满清入关后民族的融合发展,国家的稳定又不能不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据说他在自己府邸大门上写有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降清后,有人给加了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div><div><br></div> <h3> 洪承畴被俘后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去劝降的人都被他骂得狼狈不堪。皇太极亲去看望,洪承畴立而不跪,见洪承畴衣服单薄,皇太极马上脱下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民间版本流传是皇太极施美人计,派自己的妃子劝降洪承畴,庄妃玉手亲捧参汤作酒劝饮,是庄妃的温言软语纤纤玉手,可能还有风情无限的玉体,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对生命的留恋。</h3> <h3> 我的单位——哦不对,我的兄弟单位。</h3> <h3> 盘旋在南锣上空的鸽子。<br></h3> <h3> 比起主巷的热闹红火灯红酒绿,其实我还是更喜欢胡同的人文历史。南锣的精华,人文历史的精华,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更多是在两边的小胡同里。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胡同中,细细地端详着那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的会说话的门洞,斑驳脱落的彩绘,被风雨销蚀的砖雕石像,甚至快要坍塌的垂花门楼以及偶尔走过你身边的满脸沧桑的老人,他们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胡同的过去,胡同里的故事,胡同的沧海桑田……</h3><div> 我会对着他们发呆,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我会在这里驻足,随目光在晨曦里游移。我似乎感受到历史的长河从我身边流逝,我仿佛看到千百年来的风云人物从我身边飘走过,去向不知名的远方……</div><div> 把灯红酒绿让给年轻人,我们还是到两边幽静的小胡同中去与时空对话,去寻访千年的风花雪月吧。</div><div> 请继续关注“南锣和它的兄弟们(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