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传承和记载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还可以得到人格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从而内化气质,提升修养,完善自我。近年来,我们在小学生中开设古代经典选修课程,让学生与经典相伴,与先贤对话,通过反复诵读古代文选,亲近母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积累美文佳句,提高文学修养。同时,诵读经典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br></h3><div>1.在诵读经典中培养尚学精神</div><div>古人崇尚学习的事例很多,如果拿《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导学生,往往给学生血淋淋的恐怖感。其实在经典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乐学的文章,可供学生选读。晚明张岱在《快园道古》一书中,记录了陶石梁说的一段话:“惟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把读书说成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可以坐在小屋里,纵览天下,即便隔了千百年,也能晤对古人,这是其他任何赏心乐事也比不了的。大文豪苏东坡和爱国诗人陆游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写到对陶渊明诗的喜爱。《苏轼文集·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写道:“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每次身心不舒服时,便拿出《陶渊明诗集》读一首,且绝不超过一首,生怕读完以后日子就难过了,可见苏轼对陶诗的喜爱之情。《渭南文集·跋渊明集》中,陆游回忆童年读书的情景:“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苏轼和陆游,在读陶渊明诗集时,一个把它当作排遣寂寞的良药;一个则当作粮食,一直读到半夜,甚至错过了晚餐。当学生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也是欣然意会,跟随古人感受了学习带来的那份独特乐趣。</div><div>2.在诵读经典中完善个性修养。</div><div>说到“不食嗟来之食”的那位流浪者,大家都会对他宁死维护自己尊严的气节肃然起敬。其实,故事中另一位主人公的为人同样值得尊重和学习,不可忽视。《礼记·檀弓》中有这样的记载:“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黔敖举个人财力,在百姓遇灾荒时,设食摊救助灾民。可能他接待灾民过多,一时心急,脱口直呼:“喂!快来吃!”当发现自己的无心之言惹恼了自尊心极强的汉子时,连忙追随上去向他致歉,请他吃下这救命的粮食,这是一位多么宽容和无私的慈善家呀,他对生命是何其尊重!学了这段话之后,学生还意识到平时讲话要注重礼节,如有的同学说:“在接电话时,我也经常说‘喂’,以后我要改为‘喂,请问你找谁?’”也有同学说:“在向别人问路时,可以用‘您好’、‘请问’等开头,尽量不用‘喂’、‘哎’这类词。”《礼记·檀弓》中还记载了成子高的临终遗言:“吾闻之矣: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成子高却让家人选择不能种庄稼的荒地筑墓,这种“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的思想是多么崇高伟大。成子高“择不食之地而葬”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树起了一个极其伟岸的形象。</div><div>3.在诵读经典中涵养仁爱之心。</div><div>父母慈爱,子女孝顺,是家庭伦理的要求;推已及人,能“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则上升到“仁爱”的境界了。所以,“孝”是“仁”之始,“仁”由“孝”所发。淳于缇萦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女,她父亲淳于意因为得罪权贵而受诬告,被押解到长安受处肉刑。淳于缇萦陪同前往,并向汉文帝上书:“妾痛夫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缇萦愿入为官婢赎父刑的孝行,感动了汉文帝,使父亲的肉刑得到免除。文帝还诏令行仁政,废除了部分肉刑,推动了司法进步。清朝钱塘人蒋坦,为纪念亡妻秋芙,写一了篇《秋灯琐忆》,其中有这么一段:“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猧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短竹片于梁,以承其巢。”文中女主人秋芙细心呵护坠落于地的小燕子,用竹片加固燕巢,勾画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充满了温情。曹操作为三国时的杰出政治家,在统一北方后,颁发的《军谯令》,其中对阵亡将士遗属的抚恤措施,十分周到细致,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读来也十分感动。如今的孩子,在家中受宠溺过多,习惯了大人的照顾,而不会主动为他人设想。让孩子们读读这些文字,让他们从小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尊重生命的道理,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是十分必要的。</div><div>4.在诵读经典中培植浩然正气。</div><div>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仁人志士,他们并不一定都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举,但其光明磊落、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品行也足以光耀史册、烛照后人。《左传·襄公十年》中记录了宋国司马子罕不受献玉的事迹:有个人得了一块玉来献给子罕,并称已让玉工作过鉴定才敢来献。可是,子罕却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为由,坚决拒绝。献玉者以“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为由,跪求收下。子罕请来了玉工将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最后让献玉者带上钱回家。子罕既能关照底层百姓实际困难,又能坚守自己“不贪”的品格,实属可贵。《世说新语》中有一篇《陶母封鲊》,讲述的是陶侃年轻时做渔业管理员时,托人带了罐鲊鱼给母亲。陶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接到儿子的礼物,不以为喜,反以为忧。其公私分明的品行,也教育了儿子。陶侃能成为东晋一代名臣,与他母亲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而陶母也和孟母、岳母一样,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母亲。李广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因不愿受辱,自刎而死,天下人知与不知,都为他尽哀。司马迁在《史记》中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盛赞李广将军“忠实心诚”的品质,让他的事迹流传千古。一个人,只要不贪财,乐于为他人为国家作奉献,自然能培养出浩然正气。</div><div>5.在诵读经典中生发家国情怀。</div><div>陆游晚年隐居鉴湖北侧的三山,此地与学校毗邻。他曾作《跋韩晋公牛》一文,其中有“予居镜湖北渚,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等句,写尽鉴湖风光之美:轻风吹得树叶儿微微颤动,青草地在初升阳光照射下,升起一层薄雾似的轻烟,牧童赶着牛儿,徜徉其间。这与“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异曲同工。每当带着学生诵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学生语气中满满都是自豪感,因为我们也居于镜湖北渚,也同样身在画图呀!当然,这样的文章还可以在王羲之、徐渭、李慈铭等众多先贤的笔下找到许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述过一段关于糖炒栗子的动人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一个炒栗为生的手艺人,因为国土沦陷,被迫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之下,当听说有故国使节到来时,便拿着炒栗来慰问,他们尽管写不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但渴望国家统一的愿望一样迫切。读这样的文章,一样能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div><div>6.在诵读经典中树立高远志向。</div><div>《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统帅的指挥权,是可以被剥夺的;而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有自信,能坚守,那么他的思想和意志是无法被剥夺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因为有作者高远的立意,而成为千古名篇。范仲淹正因为能坚守自己的“志”,才成为了一代名臣。国家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也即要培养一代有“志”的公民。当前教育由于不重视引导学生“立志”,而培养出“空心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有识之士诟病。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但无论这个人从事何种行业,只有坚守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追求技术进步(工匠精神),事业才能成功,社会才能进步,这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志”。而受功利主义、利已主义的影响,一些人只以追逐财富为“志”,唯利是图,把社会推向了道德下滑的边缘。如何引导学生从小志存高远,在阅读《论语·公冶长》中“各言尔志”这段文章时,通过分析理解,孩子们认识到:子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做一个急公好义、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人;颜渊回答“愿无伐善,无施劳”,是做一个不炫耀自己长处和功劳的人,谦虚低调,默默奉献;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让老年人感到安详,让朋友能够信任,让少年人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尽管三人的境界和格局不同,子路重在物质层面,颜渊重视精神层面,而孔子更重社会层面,但他们的志向都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都被学生所接受和推崇。通过这样的经典诵读,孩子的心中是不是也能悄然埋下远大志向的种子呢?</div><div>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要精选那些让孩子终生有用美文,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通过含英咀华的美读,使学生积累语言,润泽思想,化育气质,优雅言行。(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 李升)</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