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袋爆米花

向往山林

<h1><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则旧闻,内容大抵是在9月24日,电影《芳华》主创全阵容现身上海进行路演,冯小刚谈改档时三度哽咽六次鞠躬,并表示最抱歉最感谢的都是观众。从报道内容上看导演似乎受了很大委屈,个中原委,缄口不言。我非圈中之人,所以一直存疑。现在《芳华》刚上映,好奇心驱使我要好好看看。</h1> <h1>  到万达影城购票,每张70元,比网上贵一倍。售票员见我有点诧异,忙说还送一袋爆米花,一杯可乐。冲着大牌,充了回傻大头,没多说什么,付款。就这样,拎着一桶爆米花,端着一杯可乐,大摇大摆地进了电影院。诺大的影院中间坐着几十个观众,按人头算,一张票70元还真不贵。</h1> <h1>  在期待中开场了。漂亮的画面,高质的音响,电影显得很有张力。一直看到片尾字幕滚动,终于一睹《芳华》芳容。整个过程,还算平静,惟一让我震惊的是于无声处“砰"的一声枪响,把我吓得不轻。关于内容,已能简单地说个大概。芬芳年华贯穿于三个时段:在文工团,"我"的芳华用于相互挤兑;在战场上,“我"的芳华在血与火中淬炼;退伍转业后,“我"的芳华在社会变革中的际遇。关于艺术表现,导演水平等,咱是门外汉,哪能乱说。看懂了说好可能是真好,看过了说好可能是起哄。只盼着大咖们如何评说,我岂敢置喙。</h1> <h1>  虽然我和刘峰、何小萍、陈灿、林丁丁等是同一时代的人,可能是没当过兵、而且是文艺兵,很难与我的“芳华”形成共鸣。从开始到结束,倒是爆米花的味道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h1> <h1>  小时候,见到有人挑着炒米担子,就拿一些玉米去炒。师傅将玉米倒进爆花机里,然后加热,不停地转,不停地炒,看到机器压力表到一定压力时用脚蹬住机桶,用手一扳,只听“砰”的一声,随着一阵白烟,小小的玉米粒就很神奇地变成了又大又白又香的爆米花了。怎么变大的,我当时一点也不懂,只知道好吃。而今, 让我惊喜的是电影院也搭售爆米花了,而且炒玉米的机器比我小时候看到的更先进,既没有噪音,也没有污染,而且口感很好。爆米花虽然没什么营养,但确实可以打发时光。</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严歌苓的作品我很喜欢,先看《陆犯焉识》,后看了《归来》。去年,早就到书店买了小说《芳华》,今天才看到电影《芳华》。小说与电影不好比,电影取材于小说表现手法又高于小说,应该是升华,并非象爆米花一样加热、膨胀、诱人味蕾那样简单。 应该说这部电影不错,特别是音乐,我得给高分。整部作品串起脍炙人口的歌曲,既节省成本,又能让同时代的人回忆起那个芬芳年华,一举多得,这就是大牌的水平。<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听着优美的旋律,吃着香甜的爆米花,真是不错的享受。那一袋爆米花,物有所值!</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