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畅游了意大利这个古老而又时尚的国家,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25天,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罗马假日"。</h1><h1> 20年前,我因采访报道在西西里岛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经到过意大利,到过罗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总算能一偿夙愿,很好地领略了这一世界遗产最丰富国家的风采。</h1><h1> 这是总共五集《我的罗马假日》的最后一集,我们从北到南,然后又回头北上,到了这次意大利游的最后一站——"永恒之城"罗马。罗马在其25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为世界为人类留下了太丰富的遗产,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最经典的景点游览和拍摄,我也尽可能地与大家共享我们当时的心情和拍摄过程。</h1><h1> 下图是在威尼斯广场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前拍摄的,那面迎风招展的意大利国旗吸引了我,还有纪念堂前不错的光影,拍摄当时就想好了,要用这张照片来做我这一集的首图。</h1><p><br></p> <h1>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名言,道出了罗马"世界第一城"的伟大和它所拥有的至尊地位。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悠久历史的见证,到了罗马,就是走进了人类文化遗产宝库,来到古老与时尚的世界交汇处。1980年,罗马历史城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是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举起相机寻找最美瞬间的;我也是抱着极大的探究兴趣,游览观赏罗马和拍摄罗马的。</h1> <h1> 维克多·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Monument of Victor Emanuel II),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一座雪白的宏伟建筑,耗时40年才完成,是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上最醒目的建筑,它象征着意大利国家和民族的不朽精神。20年前我曾拍过,但因纪念堂是坐南朝北的,只有一早一晚的光线才最合适,所以这次我专门安排了下午4点半后去广场,那时的光线最能表现建筑物的立体感。</h1> <h1> 纪念堂正面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纪念堂最精彩部分,兼顾了大气和精致。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台阶下两组喷泉,右边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玛努埃尔二世。</h1> <h1> 威尼斯广场是罗马市中心最漂亮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多条马路呈放射状向四处延伸,其中包括埃马努埃尔二世大街和帝国广场大道等,成为人们去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古罗马广场、古罗马斗兽场的起点,也是罗马市中心的中心。下图是在圣天使城堡顶层拍摄的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h1> <h1> 而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又是广场最醒目的建筑,在市里各个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它,成了很好辨别方向的标志。</h1> <h1> 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在意大利被称之为“祖国祭坛”。每年意大利国庆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纪念堂前的大台阶上,有两名士兵在这里守护着一无名战士墓和永恒的火焰。据记载,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一位烈士的母亲Maria Bergamas从11具无法辨明身份的烈士遗骸中,挑选出这位无名士兵遗体,并于1921年11月4日举行仪式葬于此地。Bergamas的独生子在一战中阵亡。我当时灵感一现,找了个深背景,用长焦拍下了这朵永恒的火苗。</h1> <h1> 从纪念堂西面绕过去,登上一段漂亮宽大的大理石台阶,就到了坎比多利欧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也称市政广场。广场是米开朗基罗在1536年受教皇保罗三世委托设计的,广场正面是钟楼和建于12世纪的元老院(palazzo Senatorio),现如今是罗马市政府大厦;右侧是保守宫(Palazzo dei Conservatori), 中世纪晚期是法院,后根据根据米开朗基罗的设计,于16世纪重建,目前是坎比多利欧博物馆;左侧的新宫(Palazzo Nuovo)也是根据米开朗基罗的设计,于1645年重建的。</h1> <h1> 坎比多利欧博物馆里有一尊非常著名的青铜雕塑“坎比多利欧母狼”,是罗马的象征和市徽。广场地面的图案花纹像极我们儿时玩万花筒里会旋转的花纹,转着万花筒看,里面的花纹也跟着转起来。</h1><h1> 在坎比多利欧广场,遇到一对新人在那里拍婚纱照。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新郎居然抱着新娘,在好几支镜头前面旋转起来,惹得周围好多游客驻足观看。 </h1> <h1> 这是新宫回廊的一角,巨大的罗马圆柱与游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不得不感叹,古罗马建筑的恢弘和伟大。</h1> <h1> 古代罗马是建在七座小山丘上的城市,这坎比多利欧广场就是建在其中之一的Capitoline Hill山丘上,而且还是最中央的一座。因此在广场背面坎比多利欧坡的观景台,朝南俯瞰,宏大的古罗马广场(Foro Romano)遗址全景就在眼前了。这也是拍摄广场遗址的一个经典机位。</h1> <h1> 20年前我曾到过这里,但因时间有限,基本上只看了一眼,拍几张照片就走了。这次我花了两个半天时间,尽量利用下午或黄昏光线,在这些残垣断壁丛中弥留和穿梭,为的就是多拍几张古罗马建筑的照片,带回家留作日后回忆。</h1> <h1> 有意思的是,在参观拍摄时,自己的心情有时真会随着这些石头砖块穿越到2000年前,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和一曲曲日月咏叹调。</h1> <h1> 坐落着数不胜数古迹、神庙和宫殿的古罗马广场(Foro Romano),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又称古罗马市场,曾是罗马帝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堪称西方文明的发祥地。</h1> <h1> 现如今,这里虽然只留下一片废墟遗址,但那高耸的大立柱、连绵的残垣断壁,和散落的巨石,无不见证了当年古罗马广场的壮丽与辉煌,这一被誉为 “露天博物馆”的广场遗址,也是游览罗马的必到之地。</h1> <h1> 萨图恩农神庙(temple of Saturn),是古罗马农业之神萨图努斯的神庙,也是这一区域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现在只剩下八根大圆柱。农神庙在当时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殿堂,也是古罗马帝国的国库。每年12月祭祀农神的日子里,帝国会破例允许奴隶们和主人一起开怀畅饮。据说这也是圣诞节传统的由来。</h1> <h1> 农神庙边上是塞维鲁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是古罗马广场上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之一,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建于公元203年。该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皇帝(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两个儿子打了胜仗所建造的。凯旋门前面有个石头大平台,是古罗马城市的中心,许多主要街道由此延伸开去,“条条大路通罗马”,到这里就是终点。另外两座是提图斯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h1> <h1> 这里有一条“圣路(Via Sacra)”,虽起始于Capitoline Hill山丘,向东南方向一直延伸到古罗马斗兽场。下图中有人在走的就是圣路,圣路西边的朱利亚会堂遗址(Basilica Julia),这里曾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型宫殿式建筑,设有会议厅堂、民法法院、商业店铺等,是罗马人最喜爱的公共场所,如今只剩下一排排廊柱底座。这段圣路的东边是凯撒神庙遗址和福卡圆柱。</h1> <h1> 安东尼诺-福斯蒂纳神殿(Tempio di Antonino e Faustina )建于公元141年,安东尼·庇护国王为纪念他的妻子皇后福斯蒂纳而建的,是古罗马广场上现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物,大台阶上面的科林斯式石柱十分壮观。不过由于神殿最上面是一个巴洛克式的顶部,使得人们认为神庙有种不协调的视觉冲击。</h1> <h1> 仅剩下三根有着美丽凹槽的科林斯式大圆柱,原址是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神庙(Temple of Castor and Pollux),也称为双子星神庙的这三根圆柱,优雅地站立在古罗马广场很显著的位置。神庙建于公元前484年,是罗马人为了感谢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兄弟两的帮助,赢得了雷吉洛湖(Lago Regillo)战役而建,也是广场上最古老的神庙遗址。</h1> <h1> 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是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双子星,相传是宙斯和斯巴达王后丽达(Leda)所生的孪生兄弟。大圆柱基座下有个深槽,据说以前是个水潭(Lacus Juturnae),相传是双子星兄弟两长途跋涉,向罗马人传递胜利消息途中,曾在这里饮马。</h1> <h1> 在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神庙边上的一段残垣和几根圆柱,就是罗马人视为财富象征的火灶神维斯塔神庙(Temple of Vesta)。火神庙是个环形的希腊式建筑底座,原来上面的讲坛有20根科林蒂安圆柱围绕,中央应该是“圣火”祭台。神庙在公元64年罗马大火中被烧毁。每年6月的灶神节,罗马的贵族妇女还会赤足来到维斯塔神庙,祈求女神赐给她家庭平安幸福。</h1> <h1> 在维斯塔火神庙后面,是贞女之家(casa delle vestali),那是守护旁边火神庙内“圣火”的女祭司们居住的地方。相传6位女祭司选自贵族家庭6至10岁的女孩,她们必须守护神殿30年,在此期间受贞洁誓言约束。如果女祭司失去贞操,她将被活埋,而与她共犯的男子则被鞭打致死。由贞女照管的圣火一旦熄灭,就意味着不祥之兆来临——罗马的灭亡。</h1> <h1> 罗慕鲁斯神庙(Templeof Romulus),是马克森提乌斯皇帝在307年为纪念童年去世的儿子所建。罗慕鲁斯是神话传说中罗马城的缔造者。该神庙后由教皇菲利克斯(Felix)五世改为圣科斯马斯和圣达米安教堂(Churchof Sts Cosmas and Damian)的前庭。</h1> <h1> 整个古罗马广场中最大的神庙,是维纳斯-罗马神庙(Temple of Venus and Roma),它是由哈德良皇帝亲自设计和监督下建成的。</h1> <h1> 神庙紧邻古罗马斗兽场,从斗兽场高高的平台上远远望去,神庙只剩下外围两侧的圆柱还立在遗址上,其它部分早已荡然无存。</h1> <h1> 在这片残垣断壁的后面,原本是圣母玛利亚神庙和奥古斯都宫,都是在帕拉蒂尼山下。现如今,昔日的宏伟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令人唏嘘不已。</h1> <h1> 昔日宏大的古罗马广场,如今只剩下废墟遗址,后人只能对照原址展示的复原示意图,来想象古罗马帝国时代的辉煌。下图最高处是帕拉蒂尼山顶观景台,那里可以俯瞰古罗马广场遗址全景,也是个经典机位。</h1> <h1> 在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的东边,跨过帝国广场大道,就到了建于公元107年的图拉真广场(Foro di Traiano),这是罗马帝国图拉真大帝为了纪念远征达基亚获胜而建。广场上矗立着公元113年落成的图拉真柱(Colonna Traiana),是图拉真大帝的记功柱,以柱身通体刻有精美浮雕而闻名,内容主题为达基亚战争的宏大场面,据说浮雕上光各种人物就多达2500多个。</h1><p><br></p> <h1> 从图拉真广场再往东,就是建于公元100年至110年间的图拉真市场(Mercati di Traiano)。据说图拉真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超市。无论如何,以其宏大的遗址规模,已不难想象其当时的辉煌。</h1> <h1> 这是在奥古斯都广场上残留的一个神庙的门脸,巨大的罗马圆柱和廊檐上精湛的大理石雕刻,令人叹为观止。</h1> <h1> 那天下午在图拉真广场和帝国广场大道之间的人行道绿化地带,我发现了两位栗色头发的女孩子,看上去他们也是旅游者,两人拿着地图和手机,一边休息,一边在讨论着什么。逆光中,我找了个深色背景的角度,重点拍摄其中一名女孩子。</h1> <h1> 我用的是100-400mm的镜头,我一边拍一边试着靠近他们,直到他们其中的一位发现了我。</h1> <h1> 我喜欢在逆光或侧逆光条件下,拍摄金发或栗色头发的女孩子。</h1> <h1> 古罗马斗兽场始建于公元72年,由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韦帕芗(Vespasian)下令修建,为庆祝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取悦凯旋将士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斗兽场于公元80年完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杰作。</h1> <h1> 从威尼斯广场东面的帝国广场大道一直走下去,就能看到古罗马斗兽场(Colosseo)了,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古罗马斗兽场是罗马帝国的象征,也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是罗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h1> <h1> 古罗马斗兽场的看台,是用三层混凝土制成的筒形拱,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券廊里能走人,供观众入场和退场时移动。</h1> <h1> 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从下往上“按拱索骥”,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的区域和位子。</h1> <h1> 下图是我用长焦镜头拍摄的斗兽场内部景象,焦点是看台巨大圆弧拱下玩兴正浓的两位游客。斜阳正好打亮他们,券拱的深色背景,更令他们玲珑剔透。</h1> <h1> 斗兽场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区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也是最高层的平台,则是给贫民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而且都会晒在太阳下。</h1> <h1> 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疏散起来很快,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被沿用。</h1> <h1> 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斗兽场中央角斗台为椭圆形,长86米,宽63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角斗台地底下有很多洞穴和地道,可以储存道具和野兽,以及角斗士,角斗开始时,野兽和角斗士被吊起到地面上,并从两个不同的门进入。</h1><p><br></p> <h1> 我站在三层看台入口处俯视斗兽场内景,很自然想起古罗马著名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和他率领角斗士起义的场面。</h1> <h1> 还有记载,斗兽场工程竣工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些猛兽和人同归于尽。</h1> <h1> 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斗兽场的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心的斑斑血迹。而此时我抬头仰望,血色残阳正好把斗兽场最高层断壁映得通红……</h1> <h1> 古罗马斗兽场曾遭雷击发生过火灾,也因两次地震导致内部结构遭受严重损坏。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甚至被当为建筑材料任意拆毁。直至1749年罗马教廷才宣布其为圣地,并保护起来。</h1> <h1> 我知道,游览罗马,拍摄古罗马斗兽场绝对是重中之重。在国内做功课时,我花了不少时间浏览了网上驴友的攻略,也参考了《孤独星球》旅游专家的意见,研究了拍摄时间和最佳角度。下图是斗兽场内圈建筑最完整的部分。</h1> <h1> 斗兽场我去了两次(其实加上20年前是三次),先一次是陪夫人进到斗兽场里面参观。第二次是我自己一个人在斗兽场外转了一大圈,而且正值傍晚最好的光线。我仔细观看并从各个角度拍摄记录了古罗马这一伟大建筑,这样才不至于留下遗憾。</h1> <h1> 在斗兽场南面有个小土坡,登上坡顶拍摄斗兽场全景非常不错,尤其日落时分。当天我还碰到多对在那里拍婚纱的新人。经验告诉我,这确实是个经典机位。</h1> <h1> 然后下土坡,绕着斗兽场向西转过去,到斗兽场西面,那里有快空地,而且正好是面对斗兽场最高层断壁缺口的那个方位。可惜那地方找不到高点,所以人多时拍摄,很难避开攒动的人头。下图是斗兽场一角,我在那里等到最后一抹斜阳,从斗兽场最高一层的那段残壁上划过。</h1> <h1> 拍摄古罗马斗兽场夜景有两个机位不错,一个是在地铁B线 Colosseo 站出口的上层平台,就在外面拍,这里能拍到斗兽场的全景。另一个机位是往后走,那里有座过街桥,就在桥上拍。不过桥有些软,桥底下过大型车,桥面会略有振动,所以支三脚架效果不好。</h1> <h1> 如前所述,从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往西北去不远,就是罗马万神殿(Pantheon Rome),这个宏伟建筑是古罗马最重要的神庙之一,一般说法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是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下图是在圣天使城堡顶层拍摄,左边那个最亮的圆顶就是万神殿。</h1> <h1> 公元80年的一场大火,使万神殿大部分被毁,仅余一带山花的长方形柱廊,包括三角形山花和下面16根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公元120-124年,罗马帝国第十四代皇帝哈德良重建了万神殿,留用了这个希腊式门廊。中世纪,拜占庭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于是逃过一劫,存留至今。站在人头攒动的广场上观赏万神殿,尤其这个门廊很容易让人想起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h1> <h1> 现在看到的万神殿,就是那个长方形门廊与后面圆形大厅连接起来的建筑。圆柱形大厅上面,是个直径43米的半圆穹顶,穹顶到地面的高度同样也是43米。穹顶中央有个直径9米的圆孔,是神殿唯一的光源。据说穹顶意寓苍穹,光明来自天上的神灵。光线从顶部泄下,并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下图是在圣天使城堡顶层拍摄的万神殿圆顶。</h1> <h1> 万神殿因其完美的比例而被誉为"罗马奇观"。时至今日,它仍是一个奇观:近2000年屹立不倒。这座神殿堪称穹顶的登峰造极之作,而穹顶正是罗马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桑乔就葬在万神殿。而更有意思、也更迷人的,是来自穹顶圆孔的那束光。作为神殿唯一的光源,光线从顶部圆孔泄下,并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h1> <h1> 正因为只有一个光源,所以罗马万神殿里的这个光源以及所产生的那道日晷似的光束,和不断移动的光斑,甚至对神庙产生的影响等等,都成了专家学者和天文、建筑、历史、艺术以及神学爱好者们议论的对象。有人甚至长篇宏论,研究这束光照到神殿入口的日子,与罗马建城日联系在一起;也有人将万神殿的这束光,与埃及阿布辛贝神庙的"日照圣殿"奇观联系起来研究。从而给予人们参观万神殿,带来了更多的内涵和遐想。</h1> <h1> 在威尼斯广场到梵蒂冈的埃玛努埃尔二世大街南面,有个花市广场(Campo de' Fiori),那里因最初是一片草坪开满鲜花而得名。后来这地方成了骡马市场,帝国的死刑犯也都在这里处决。广场中心树立着著名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的雕像,他因宣传日心说而于1600年2月17日被罗马教会活活烧死在广场中央。如今那里几乎是个农副产品市场。</h1> <h1> 由万神殿再往西不远,是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也是罗马最漂亮的广场。因禁止汽车驶入,纳沃纳广场感觉就较开阔。</h1> <h1> 广场上坐落着三座巴洛克式喷泉,其中位于广场南端的摩尔人喷泉(Fontana del Moro)和位于中心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由著名建筑师贝尔尼尼设计,另一座是广场北端的海神喷泉(Fontana del Nettuno)。下图为在纳沃纳广场上的晒太阳者。</h1> <h1> 从万神殿往北,就到了最著名、也是游客最多的景点特莱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喷泉于1762年建成,是罗马市里3000多座喷泉中,最负盛名的一座喷泉。“特莱维”是三岔路口的意思,但它更出名的是“许愿池”。据说,只要背对喷泉,用右手从左肩膀上方向后扔一枚硬币,硬币投入水中,那就有机会重返永恒之城——罗马,许愿池由此得名。</h1> <h1> 这座巴洛克式风格的喷泉池,巧妙地借波利侯爵府的后墙面为背景,喷泉的中心是站在海贝中间的海神尼普勒,褶皱的衣襟栩栩如生;海神脚下有两匹骏马,被两个人身鱼尾的男子所牵引,分别象征着平静与汹涌的河流;海神尼普勒的左右还各有一位女神;背景墙的顶部,有四位女神各持不同神器,象征着四季,而整个画面气势恢宏,令人震撼。</h1> <h1> 许愿池是巧夺天工之作,但其全景很难拍,一方面人多,除了半夜和凌晨,许愿池前从不断人;另一方面空间太窄,用超广角镜头变形厉害;还有,许愿池四面都是建筑,受光线投影干扰太多。</h1> <h1> 我见过有人从喷泉对面的楼上往下拍,但我不知道怎么上去。我曾三次到许愿池寻觅,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机位。当然如果拍局部,一早一晚的光线下,那些大理石雕塑还是非常漂亮的。</h1> <h1> 这是我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天早晨,又去了一趟许愿池,利用清早人少的机会,借人拍景,所拍的一张片子。一位游客在看地图,背景是许愿池。大理石雕塑上的红光,来自东面阳光打在楼房上的反射。</h1> <h1> 从特莱维喷泉再往北,就是罗马的又一热门景点——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如今的罗马西班牙广场,我理解是由一组建筑和艺术雕塑组成的综合体,她包括圣三一山丘上的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教堂是1495年由法国人所建,从教堂的一对钟塔和窗子,可以看得出它是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教堂下的西班牙大台阶(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它比教堂更出名,135级台阶线条优美,无与伦比。台阶前的古船喷泉,是建筑大师贝尔尼尼的父亲的作品。</h1> <h1> 据说最早的西班牙广场就是圣三一教堂前的一片小树林,一些情侣常常在这个地方幽会。教会认为在神圣的主面前谈情说爱有伤风化,并决定改造圣三一教堂前的树林,将其建成了三层平台共计135级的台阶。由于这儿原是西班牙驻梵蒂冈的大使馆所在地,因此就被称为西班牙广场,而这台阶也就成了西班牙台阶。</h1> <h1> 台阶下的巴洛克式古船喷泉,白玉材质,阳光下晶莹剔透。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也把这搁浅的古船喷泉当作为许愿池,有扔钱币的,更有情侣在那里山盟海誓的,仿佛西班牙广场成了柔情、爱情、多情的代名词。</h1> <h1> 我相信,来罗马旅游的很多人,都是因为《罗马假日》那部电影,才会特意到西班牙广场来看看的。而且还会像奥黛丽·赫本那样,在西班牙台阶上舔着冰淇淋,一边拍照片,一边徜徉在最诗意最浪漫的情景中。</h1> <h1> 如果感觉还不尽兴的话,在广场正面有条孔多蒂名品街,街上(Via condotti 86 )有家创建于1760年的古希腊咖啡馆(Antico Caffè Greco),是罗马最古老最著名的咖啡馆,历史上如司汤达、歌德、李斯特、济慈、易卜生、安徒生、门德尔松等名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室内古典装饰和穿燕尾服的服务生,让你恍如穿越时光隧道;入夜,你还可以在广场一边的餐馆找个靠窗位置,烛光下要两杯红酒和一些地道的意大利美食。推开窗,夜色中的西班牙广场尽收眼底。这就是我们的罗马假日。</h1> <h1> 《罗马假日》情节很简单,就像清纯的安妮公主和年轻的记者乔之间的爱情那样很单纯,可却感动了几代人,至今让人留恋。而电影中出现的罗马的西班牙广场和许愿池等景点,从此也成了世界经典。</h1> <h1> 位于罗马台伯河畔的圣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又名哈德良陵墓(Mausoleo di Adriano),是公元139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为自己和其后代所建的陵墓。6世纪,教皇Gregory一世在堡顶竖立持剑的大天使雕像,用以“镇邪”当时的黑死病,遂有圣天使堡之名。</h1> <h1> 在国内做功课时,我就计划好要拍摄圣天使堡的日落和夜景,因为20年前我第一次到罗马时拍过,但那时用的是胶卷。当我心心念到那里时才发觉,河边柳树的树枝遮天蔽日,几乎找不到一个适合拍全景的空隙。结果城堡的日落和夜景片子都只在一个机位完成。</h1> <h1> 参观和拍摄梵蒂冈(英语:Vatican City State;拉丁语: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以及罗马教皇的教廷——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是我们这次罗马之行的又一重头戏。早在国内准备时,我们就计划在罗马的五天时间中,用一整天的时间来游览梵蒂冈,也早早买好了梵蒂冈博物馆的参观票。</h1><p><br></p> <h1> 在我们拍摄计划中,事先定好三个机位拍摄梵蒂冈和圣彼得大教堂,1)协和大道一张远景;2)广场正面一张全景;3)圣天使桥上一张日落美景。有意思的是,当我们那天早早来到梵蒂冈广场时,却碰到了罗马半程马拉松,广场正面和协和大道都封路。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在那里跑个半程马拉松,确实也很有意思,但我们的拍摄计划却泡汤了。</h1><p><br></p> <h1>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去了,老地方,正可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头天晚上下了场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正面的协和大道上有积水,啊哈,天助我也,一张难得又有意思的片子就这样出来了。要知道,我是整个身子全趴在地上才拍成的。然后我们参观圣彼得广场,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的是建筑巨匠贝尔尼尼。</h1> <h1> 趁时间还早,我们登上了圣天使城堡,拍摄罗马城远景和圣彼得大教堂全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h1> <h1> 那天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把进梵蒂冈博物馆的时间搞错了。门票是国内在网上买的,票上说明要按预定时间进场,可我们已过了2个小时,这让我很着急,沿着梵蒂冈的大墙根、也就是它的国境线跑了好长一段路。结果人家对于规定的执行,还是非常以人为本。游客分别预定时间进场,只是相对控制场内游客总数,像我们个别迟到者,只要有票,还是让进的。</h1> <h1> 梵蒂冈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共分为两层,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大都是无价之宝。这张壁画是我拍摄自烛台长廊,令我惊讶的是,这幅古画的色彩,居然依旧如此鲜艳亮丽。</h1> <h1> 在梵蒂冈教皇签字大厅,面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派》(The school of athens),我让夫人手捏博物馆门票,上面的两位人哲人,正是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永留纪念。《雅典学派》也被译作《雅典学院》,是拉斐尔为梵蒂冈宫教皇签字大厅绘制的四幅大型壁画中的一幅,代表哲学这一主题,创作于1509-1511年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拉斐尔画这个柏拉图,是以达·芬奇为原型,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画的。可惜西斯廷小教堂米开朗基罗的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两幅巨制,因不允许拍照而留下遗憾。</h1> <h1> 尽管我已是第二次参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了,教堂的恢弘气势和神圣气氛,依然令我既睁大眼睛又蹑手蹑脚,连大气都不敢出。大教堂有三件镇馆之宝,在进门右侧母爱小堂里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作品《圣殇》(Pietà )就是其中之一。</h1><h1> 据说这座制作于1498年–1499年的雕塑展出后引起很大轰动,但当时许多人都不相信那是出自一位年仅二十几岁年轻人之手。一怒之下,米开朗基罗在圣母胸前的衣带上刻下“来自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一排字。但事后他对自己这一冲动行为深感懊悔,发誓从此不在作品上署名。《圣殇》也就成了米开朗基罗唯一一件有署名的作品。</h1><h1> 1972年5月21日,一个精神病人用铁锤击伤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人们为之震惊。专家们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它修复,现在已置于防弹玻璃罩之内。后来的参观者,也只能隔着栏杆和玻璃罩鉴赏这一惊世之作了。</h1> <h1> 第二件镇馆之宝,是位于圣彼得大教堂中心点大穹顶之下的青铜华盖(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大穹顶下,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挥洒下来,把由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尔尼尼于1623年–1634年雕刻的青铜华盖照得金光灿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而又神圣的色彩。青铜华盖工艺异常精美,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h1> <h1> 第三件镇馆之宝,也是贝尔尼尼设计和雕刻的一座镀金青铜宝座——圣彼得宝座。宝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荣耀神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h1> <h1> 值得一提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又一传世之作《摩西》(Mosè)。这座大理石雕摩西坐像,米开朗基罗作于1513年-1515年,目前收藏在罗马的圣彼得镣铐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20年前我拍过这个像,记忆中是在圣彼得大教堂里看到的,照片还都在。而且包括现在网上的好多资料,也都写着这座摩西坐像雕塑在圣彼得大教堂,但实际上是在镣铐教堂。为了再看一眼米开朗基罗这一神作,我们曾两次去了镣铐教堂,第一次因教堂午休没看成。我如此迫切想亲眼再看看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是因为我小时候学绘画练习素描,曾画过石膏的摩西像,它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h1><p><br></p> <h1> 真正令我感慨万千的,是圣彼得大教堂进门左边走廊就能看见的这组贝尔尼尼的作品《圣水钵》。那是两个小天使捧着一个贝壳状盛圣水的钵,大理石的雕刻十分精致,小天使活泼可爱,甚至连婴儿的肤质都柔软逼真。2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件雕塑时,竟看呆在那里好几分钟,而且很快就泪奔了,因为这组雕塑使我想起小时候画过的天使娃娃石膏像。</h1><h1> 我小学三年级,曾在市少年宫六·一绘画比赛中得过奖。妈妈看我真喜欢画画,就送我到万航渡路的夏老伯伯家学画。每个星期天早上,我背着画夹自己坐公交去夏老伯伯家,从画石膏模型素描开始,后也画过摩西和天使娃娃的石膏像,一直到文革开始才终止。我从小打下的这点绘画基础,使我在长大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派上了用场。包括如今退休后,我迷上了风光摄影,其实也是在圆我自己儿时的绘画梦。</h1><p><br></p> <h1> 在写这段文字时,正值辞旧岁、迎接2018新年跨年之际,网络上大伙儿都热衷于晒自己18岁时的照片。我的18岁,早就献给了黑龙江农村,没像样的照片。不过我有20年前在圣彼得大教堂与这组天使娃娃雕塑的合影(见下图),来意大利前,我特意用手机翻拍了这张原本是胶卷拍的照片,并带到了罗马,到大教堂后在原位置,请夫人帮我再拍一张与天使娃娃的合影,以祭奠逝去的我那20年。很有意思啊!大师的传世之作原封未动,而上下两张照片放在一起看,当时我45岁,20年后,我已头发花白,身材变形。人生很短,但我想,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将伴我终生。</h1><p><br></p> <h1> 这是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顶层环形观景台上俯视拍摄的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也是计划中的一张照片。我们于当天下午4点半准时到达电梯口,乘电梯上楼,下了电梯还要登330级台阶,才能到达大教堂圆顶环形观景台。当时天气云层厚,日落没红云,好处是投影光比反差小,画面清晰,色彩还原也不错。</h1><h1> 广场由贝尔尼尼设计,巴洛克风格,用了11年于1667年建成,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柱廊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式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圆柱顶上共有140个圣人雕像,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据说都是贝尔尼尼学生们的作品。广场中央的方尖石碑,是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h1><h1> 照片我拍的很认真,让方尖碑尽量对准中轴线。拍完我就想好,用这张照片来做这篇图文的封底,寓意我们的罗马假日圆满结束。很巧,就在我写完这段文字时,实际上也是整个《我的罗马假日》共五集图文完成之时,正值2017年到2018年的跨年之际,我就把她献给新年,预祝我爱的和爱我的所有人,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玩的更开心,有更大的收获。(全文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