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土楼,土堡,灰砖,红砖乃闽四大代表性古民宅之作,因其以入闽先祖的流派不同而异,族而筑居,且囿地材而建,各不尽相似,其中当以闽南建筑为姣姣者,以其色彩浓烈浑厚,个性张扬和房基坚固抗打而流芳於世。本人因工作关系,时常辗转八闽大地,颇有体会。</h3><h3> 大小嶝红砖古厝延袭闽南建筑特点: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画樑雕栋仿宫殿,二落三落深宅院。纵观八闽大地其它土木民居,大小嶝红砖古厝冠以"豪华"一词不为过。</h3><h3> 首先大小嶝红砖古厝建筑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轴线对称,布局规整,内外饰方面承袭闽南人浪漫豪放性格,装饰亮丽,雅趣丰厚,且不离神仙圣兽诸多佛教元素以及汉文化,建筑整体主色调以红为主,尤以墙面美感为著。另外,由于地域处风害盐蚀水侵,成就了当地宅第坚固敦厚抗打击的能力。</h3><h3> 承蒙本土人士郑水忠先生热心引荐,虽多次探访大嶝小镇上的红砖聚落,但每次探访总能触发新的感受。</h3><h3> 这次随郑大植老师所率影像厦门俱乐部再次到大小嶝探访红砖古厝,感觉这承载历史文化的古民居正在不断被蚕食中,数年前所拍的鸟瞰图与今拍的鸟瞰图已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拔地而起的多栋高楼仿碍了广角镜头的延展性,在成片的红砖墙古厝中,不时地插入村民自建高楼,这是很无奈无语的,因此,当后代人想更多地了解先辈们留下的遗风也只能从我们这些摄影人的镜下去采撷了。</h3><h3>文字全部为本人所著,转载请注出入处。</h3> <h3>步履龙钟老态的老阿嬷,从古老的红砖墙古厝走出来,她告诉我:全都老啦。老阿嬷的这蹒跚十几步,是应我的要求而走出大门。她没有麻豆的猫步,却有着风雨将倾的颤巍。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兮!</h3> <h3>己经萎缩的连片红砖墙古厝很难再现昔日风采,公路旁停放着一台水泥搅拌机,或许意味着不太久,其中某座红砖墙古厝难逃被宰的厄运。</h3> <h3>这座古老而浪漫的古厝,是闽南建筑中的中西合璧的代表作。上世纪初,战乱中的先辈,不少人从这里远涉重洋到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谋生,挣回钱财不忘祖地,同时也把南洋一带的建筑风格也携带回祖地。</h3> <h3>古厝的胎记,这些建筑构件是红砖墙古厝耳熟能详的建筑构件</h3> <h3>洞房花烛夜,良宵一刻值千金。</h3> <h3><font color="#010101">闽南人把房称为厝,意指皇宫。古闽离京城遥远,山高皇帝远,羡慕皇宫的豪华气派因此把龙啦凤啦等皇室独享的logo也搬到自家宅第,美美地沾上皇家之光,呵呵,胆大包天啊,爱拼才能赢哈,这些皇家图腾出现在黎民百姓宅第中,再次印证闽南人的豪放与浪漫,欲与天公试比高,敢为天下先。</font></h3> <h3>春燕落屋脊,吉祥留宅第,张扬的燕尾脊,寓意平安吉利</h3> <h3>九架厝山头里的这座郑氏宅院当属三岛最具代表性的红砖墙白条石古厝,露台部分带有典型南洋建筑风格,保存完好,如今是闽南古风博物馆</h3> <h3><font color="#010101">不是所有人都爱将新桃换旧符。这家古厝主人把这古厝修旧如旧,屋顶依双坡的曲面角度,成片浇筑混凝土,代替椽木以承载瓦片,这样做,可以防止雨水泄漏。呵呵,我说,泥水匠大哥,古厝修葺可别忘了保持"红色基因"啊</font></h3> <h3>无语。毗邻的燕尾近在咫尺,却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h3> <h3>窄巷深深,双坡面构造的线条在苍穹下缓慢的延伸,不急不燥,不温不火,岁月不经意地在这柔美的线条上慢慢的流淌,娓娓地诉说着苍桑的岁月</h3> <h3>张扬的双坡顶,大多数都有高翘的燕尾,寓意燕落古厝,平安吉祥。</h3> <h3>大胆的主人,除了把燕,鱼,房花,貔貅,神仙搬上屋顶,连龙凤这些皇家图腾也安放在屋脊上,毫不忌讳皇权的存在。</h3> <h3>田墘村的大嶝旧金门县政府旧址,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印证两岸割不断的情缘。台海一脉相承,闽台风情交集,两岸同祖同根,文化相同,血脉相通。</h3> <h3>疑是一群被秋雨打湿的秋燕,聚落在不断拔地而起的洋楼下,惊悚地等待蚕食者的驱离</h3> <h3>历史要被承载,文化得传承,假如有一天,红砖墙古厝消失怡尽,那么再奢谈大小嶝的文化底蕴,那将是很蒼白的,不忘初心,创新发展,需要的是文化自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