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白衣天使的故事<br></h3><h3>出镜/素材: 姚新生军医、马新民军医<br><h3>编辑/后期: 兵姐<br>图片:部分网络图片</h3></h3> <h1>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h1><h1> 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h1><h1> 但是这世界并不安宁,</h1><h1> 和平时代也有激荡的风云。</h1><h1> 准备好了吗?</h1><h1> 士兵弟兄们,</h1><h1>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h1><h1> 放心吧,祖国,</h1><h1> 放心吧,亲人,</h1><h1> 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h1><p><br></p> <h1> 1984年7月,兵姐所在部队奉命奔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h1><h1> 10月初,为了增强步兵一线的伤员救治工作,兵姐所在炮团卫生队男军医和男卫生员均被派往各步兵团卫生队,他们都是兵姐的战友和同行。同期,兵姐也被调往炮兵二营卫生所任军医。</h1><h1> 调到步兵团的医生们,曾经直面惨烈的战争。在一线阵地的恶劣条件下,在炮弹枪弹肆意横飞的战场上,白衣天使和步兵一起坚守阵地,救治伤员,把世间最本真,最诚挚,最纯洁的善良,给了前线伤亡战士,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士兵们的生命,给了他们生的希望!</h1><h1> </h1><h1><br /></h1> <h1> </h1><h1> 姚新生军医,参战前刚从361医院调入炮团卫生队。七月初接到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时,他老婆说好不容易把你调到身边,全家刚刚团聚,你又要出发了,而且是上生死未卜的战场。虽然家人依依不舍,但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国家事大,个人生死都将置之度外。姚军医告别家人,毅然随部队奔赴老山前线。<br /> 在备战训练的日子里,他坚持锻炼身体,始终保持一个强壮的体魄,为上老山打仗奠定了基础。<br /> 10月初,姚军医被抽调到一团一营卫生所,卫生所还有两名苏北籍的卫生员。<br /> 换防的当天晚上,一团向前沿阵地进发。到了老山附近,队伍接到命令:不许讲话,不许打手电照明,摸黑快速前进。当时,姚军医和部队官兵一样全副武装,负重约25公斤,背负着个人生活物品和医疗药品,随大部队向目的地集结。<br /> 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部队行军约5公里,步行翻越了两座山。官兵们虽气喘吁吁,但是没有一名官兵掉队,全营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到达换防地点,显示了部队良好的军事素质。<br /> 姚军医所在的步兵阵地,炮弹常常在阵地上空呼啸而过,四周不时地传来炮弹的爆炸声,使他意识到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和平年代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战斗场面,如今却近在咫尺!连空气中都是浓浓的火药味。说不紧张、不害怕,那不现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br /> </h1><h1> </h1> <h1> 上阵地后,姚军医和一名卫生员合住在一个猫儿洞里。对于那些亲身参加过老山作战的人来说,"猫耳洞"既不陌生也不神秘。它其实就是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山坡上,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原来友军留下的猫儿洞有点小,姚军医和卫生员为了改善一下居住的条件,就自己动手挖掘了一个稍大点的猫耳洞。<br /> 部队换防后,营里各个连队都分散驻扎在不同的阵地。姚军医和卫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各连巡诊是家常便饭。<br /> 一个连长患病拉肚子,人极度疲劳,每天腹泻十多次,但是由于无条件输液,姚军医也只能给他服些黄连素之类的药,连长不能下阵地,因为还要指挥部队,随时参加战斗。<br /> 一营阵地山下有条清清的小溪,饮用水是干净的,还可以洗澡。幸运的是每天基本可以吃到大米饭,有时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部队保障食品有压缩饼干、红烧牛肉、红烧猪肉、什锦罐头蔬菜等。</h1> <h1> 1.15战斗打响了。为了收复失地,我方炮兵开始了大规模的炮击,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敌我双方的炮弹都打光了,后方的弹药都来不及供应。</h1><h1> 这三天三夜的战斗,天空中炮弹飞来飞去,炮声隆隆。夜间如白昼般满天火光。前方一线阵地打得激烈,伤亡很大,急救药品也用完了,急需医生和药品支援。</h1><h1> 姚军医奉命前往一线阵地增援。接到命令,姚军医轻装上阵,只带上水,跟着增援部队就出发了。一路上,见到的都是烧焦的树草和深深的炮弹坑。临近傍晚,在即将落山的太阳余晖下,行进中的增援部队完全暴露在越军的射程视线内,紧接着,越军的迫击炮弹就打过来了。</h1><h1> 带路上前线的小兵特别机灵,他带着姚军医他们利用阵地上的一个个掩体,巧妙的躲避敌人的炮弹。姚军医回忆起他们躲在掩体里时,四周都是此起彼伏的炮弹爆炸声,心情可谓极度紧张!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增援部队的官兵们下山,迅速穿过约200多米的开阔地,再爬到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这才到达了一团的前线指挥部。</h1><h1> </h1><h1><br /></h1> <h1> 一团前线指挥部设在半山腰,约二三十平米,住着一团副团长、营长、通讯兵和伤员约二三十人,洞里空气混浊。</h1><h1> 看见姚军医来了,一团医助韩醒特别高兴。战斗中的伤病员较多,药品也用的差不多了,急需医生和药品的支援。</h1><h1> 伤病员中,一位上海兵伤势比较严重,是炮弹弹片贯通伤,腹背穿孔。姚军医和韩医助赶紧给他包扎止血,由于没有条件输液,只好口服葡萄糖盐水,就这样苦苦等了一天,担架队上来后,才把他抬下山,送往师医院救治。</h1><h1> 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姚军医他们也忙了三天三夜,他先后救治了三十几位伤员。看到受伤的士兵们,他心里特别难受,上阵地时带上去的水自己一口也没喝,都给了伤病员。他想,战士们是那么年轻,他们是为祖国而战的英雄!作为一名医生,不能亲自和敌人决斗,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h1><h1> 第四天开始,天空中已听不到炮弹的呼啸声了,估计这一仗暂时要停了。傍晚,上级命令他们撤退。天黑了,姚军医和韩医助跟随部队,沿着战壕沟,摸黑一步一步艰难的下了山。</h1><h1> 官兵们又饿又渴,互相搀扶支撑着,到了后方阵地。当后方阵地的战士们得知他们是刚从一线阵地撤下来的部队时,赶紧忙着给他们做饭。当捧起热腾腾的饭菜时,官兵们感到能活着走下战场真是万幸,这种幸福感只有刚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下来才能体会到!</h1> <h1> 姚军医回到了自己的一营阵地,休整了几天后,又开始忙着为战士们巡诊看病。</h1><h1> 二十多天后,团卫生队又派姚军医上一线阵地,顶替另外一名身体患病的医生。姚军医接到命令即可动身前往一线阵地。新的阵地工事比较大,是用大槽钢搭建的,有一人多高,二米宽,约十多平米,住了五六个人。在阵地上的日子里,每天能吃到新鲜的饭菜,都是炊事班做好了饭菜送到阵地上。</h1><h1> 在新的阵地上,不定时的炮击依然存在。一天傍晚,太阳快下山了,姚军医走出掩体工事,到外面透透气。谁知道,越军的炮击炮弹立刻打到我方阵地,在姚军医附近爆炸了。为了躲避敌人炮弹,他快速往工事奔跑时,一不小心头部撞在工事的钢梁上,顿时鲜血直流。进工事后,自己马上用三角巾进行包扎止血。团卫生队知道后,立刻派人派车把姚军医接到山下,送往师医院救治。在医院里,长达6公分的伤口经清创后缝合了6针,经一星期的治疗后创口愈合拆线。</h1><h1> 经过战场血与火的洗礼,姚军医感到和牺牲的战友相比,他是幸运的。能在战场上为战士们服务,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个白衣天使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所在。</h1><h1> </h1> <h1> 马新民,炮团卫生队的军医。在1984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先后被调往"硬骨头六连"和"攻坚英雄九连"任军医。这两个连队都是主攻连,在防御战中,他们坚守在阵地最前沿,所以,也被称为"一线连"。</h1><h1> 马军医在一线连,与战士们朝夕相处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他为战士们治病救护,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是士兵们的守护神。残酷的战场生活,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战场上,生存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艰苦,都已超出常人生理耐受极限。</h1><h1> 在前沿阵地的日子里,水是最宝贵的。水不再是贵如油,而是贵如血。有多少军工为了往前沿阵地送上一点水,而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马军医自上了前沿一线阵地后,和战士们一样,没有洗过脸刷过牙,没有刮胡子理发,更没有洗脚洗澡。而且早已忘了痛痛快快喝一杯水是个什么滋味。由于长期喝不上水,使人嘴唇干裂,大便秘结。有时不得不用小便来湿润一下冒火的咽喉。</h1><h1><br></h1><p><br></p> <h1> 一线阵地的气候也是异常炎热,气温常在摄氏40度左右。战士们只穿个短裤也常常被汗水湿透。许多战士染上了股癣等皮肤病,燥热、疼痛和奇痒难忍,甚至不得不赤裸地过着像原始洞穴野人般的生活。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战士始终坚守着阵地,履行军人神圣的职责。</h1><h1> 阵地上水稀缺,饭也不能按时吃上。多数时候,一天只吃两顿或一顿饭。炊事班做好了饭从几十里外往阵地上送。送一次饭,也要通过好几条生死线。几个小时的辗转,送上来的饭菜,早就没了热气,而且落满了炮灰。有时,连这样落满灰尘的饭菜也吃不上。1.15战斗中,由于越军炮火的严密封锁,后方供给被切断,阵地上的战士们连续五天没进一粒米和一滴水,有的战士饿的昏了过去。</h1><p><br></p> <h1> 在一线阵地,饮水吃饭难,睡觉更难。越军特工经常在前沿阵地骚扰,我们的战士常常不得不把手榴弹的环套在手指上紧握手中,随时准备扔向越军。前线的猫儿洞狭小潮湿,伸不直腿,士兵们能靠着洞壁闭上眼睛睡上几分钟都感觉很满足了!</h1><h1> 在一线阵地上坚守在最前沿的是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当敢死队员的是共产党员。在攻打小尖山战斗中,硬骨头六连突击队的16名勇士全是共产党员。他们敢打敢拼,战术娴熟,密切配合,在我军强大的炮兵配合下,16名党员就像16把尖刀,插向越军小尖山的心脏,一举攻克了越军盘踞多年的小尖山。</h1><p><br></p> <h1> 当您看完了姚军医和马军医在前线的白衣天使故事后,你可能会说当兵多苦啊,甚至要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的白衣天使和士兵们用亲身经历和卓越战绩,证明了新一代军人的伟大,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是为了后方更多人不吃苦,不上战场,祖国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h1><h1> 永远不要忘记一个国家的安宁和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军人的奉献和牺牲。</h1><h1> 姚军医,马军医和兵姐他(她)们那代人的芳华逐渐远去,曾经的芳华青春,成了心中永恒的记忆。命运带给我们的,或许无法改变,但我们那代人奋斗的过程,使得人生有了深远的意义。</h1><h1> 看那军旗飞舞的方向,<br></h1><h1> 前进着战车舰队和机群。<br> 上面也飘扬着我们的名字,<br> 年轻的士兵渴望建立功勋。<br> 准备好了吗?<br> 士兵弟兄们,<br>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br> 放心吧,祖国,<br> 放心吧,亲人,<br> 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