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12.19(第十七周周二)上午,天气舒朗,一年级语文组组组内开展了一次研讨课。本次组内研讨课由陈爱文老师进行授课,授课课题是《雪地里的小画家》。</h3> <h3> 师傅梁晓萍老师早早就来到了教室,做好了听徒弟陈爱文老师新课的准备。</h3> <h3> 孩子们精神饱满,齐声向老师问好。</h3> <h3> 为了上好这次研讨课,陈爱文老师事先经过充分的备课,并事先在一(2)班进行了试讲,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进行了二次备课,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理解,做了课件修改。</h3><h3> 出示雪景图,激趣导入。</h3><h3><br></h3> <h3> 按要求(放声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h3> <h3> 教学感叹号、句号和问号,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划分课文的句子。</h3> <h3> 跟老师一起学课文,黑板上的“小画家们”可真吸引人!</h3> <h3> 课后,我们即时集中在教室书吧进行评课议课。</h3><h3> 师傅梁晓萍老师正在给徒弟陈爱文老师点评课堂。</h3><h3><br></h3> <h3> 梁晓萍老师先针对本节课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h3><h3> 1.教师要清楚自己这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课堂的教学应该基于学生,要能根据课堂生成来调整教学内容,但课堂要达成的目标必须是很明确的,不能被课件拽着走,非得过完那个流程。</h3><h3> 2.导入部分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可以加入多一些的雪景图,甚至打雪仗、堆雪人等的图片,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再以童趣的语言将课文里的“小画家们”介绍给他们。</h3><h3> 3.听朗读音频或是教师范读时,要提醒学生指字听读或者小声跟读,随时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h3><h3> 4.学生表示已经会读课文的情况下,教师不必再反复教读,换一种方式,比如考考学生,多样化的形式检测尽可能多的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h3><h3> 5.已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再让孩子学习有感情的读。这里再进入标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陈述、感叹、疑问的语气(练习说话、造句)。</h3><h3> 6.以填空的形式,从易到难,让学生记忆课文。</h3><h3> 7.一节课不能缺少书写生字的指导。</h3> <h3></h3><h3><br></h3> <h3> 针对一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疑惑,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梁晓萍老师也用她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我们进行了分享交流:</h3><h3> 一、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识字”,二是“阅读”。尤其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h3><h3> 二、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对课文进行相关的拓展,让学生广泛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广泛的阅读最终会内化为孩子的语文素养。</h3><h3> 三、教师的课堂表达要有意识地规范和丰富,这样长期的接触下,学生也会学习到这些好的表达习惯。</h3><h3> 四、学生的阅读需要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课前三分钟朗读等,这样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h3><h3> </h3><h3> 梁老师不仅对课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还为我们一年级老师们实际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提高了我们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h3> <h3> </h3> <h3> 通过今天的组内研讨课,我们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幸运的是,我们并非孤身上路。我们身前有关心我们、值得我们尊敬和去追赶的前辈,身旁有并肩作战、一起“上下而求索”的同伴!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沉淀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和身边的同事学习,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有底蕴有自信的教师,方不辜负自己选择教育行业的初心。</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