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遗址―宋家城

美友8797687

<h3>  2017岁末, 一次偶然,深夜拜读了冯国瑞先生的《炳灵寺石窟的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一文,其书撰文:宋家城,位于杨塔王台交界处,县志记为屯兵关隘,是河湟互通之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地形、考古上极具挖掘价值。因其距驻地极近,随生探寻之意。</h3> <h3><font color="#010101">  隆冬的清晨,朔风凌冽,草木枯瘦,苍穹撕扯着斑驳残霞。离开驻地,沿着西山公路北行2里许,便见一座高大山梁犹如雄狮横桓眼前,挡住去路。此处,聪慧的先民因势利导、凿壁偷径,路便在此出现了一个90°的华丽转身,划了一道优美的“U”形弧线躲闪而过。</font></h3> <h3>  峰回路转,山隘口有曲径蜿蜒盘升,循径攀爬,几经曲折,便达山梁开阔处。山岙已成农田,远处隐见夯土墙,疾步赶去,脚下时现陶罐瓦当。城墙沿梁而筑,高丈许,夯迹明显,历经风雨剥蚀,风臼镶嵌其上,凭直觉确信,这便是“宋家城古遗址”。陇郡所谓“城”者仅为夯实土墙围之而已,形如城郭,实为防御蕃人侵扰之工事。</h3> <h3>  西风浩荡万里,扑面而来,脚下一个趔趄,不禁打了个寒颤。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神来。这是一个俯视四野的制高点,东接沟壑深渊,西濒石林绝壁,仅有一条陆路贯通南北,其地势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h3><h3> 这儿除了原始的夯土层,再没有什么,当然不会有什么。所谓古城,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是近处的峰火台犹存、夯土墙还在 。土城墙已风蚀过半,可以看见一层层黄土,掺杂着一些茅草,茅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不停的抖动。</h3> <h3>  沿城垣西行,向前俯视,是河洲以北的小积石山群。岱青色的山峦,隐晦于薄雾之中,直拽天际。恍然间,我犹置身于临海礁石之上,那些竞势争高、远望参参的山峦犹如冰涛冻浪亭亭桀立,别有一番境界! 唐代张鷟《游仙窟》云:仆从汧陇,奉使河源。嗟命运之迍邅,叹乡关之渺邈。张骞古迹,十万里之波涛;伯禹遗踪,二千年之坂墱。深谷地带,凿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岗峦之势。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秀,乃人间之妙绝。……</h3><h3> 时值隆冬的丹霞遗迹,景随季换,色随时转,形随路变,甚是光怪陆离。余晖映衬下的石林愈发混沌凄美。</h3> <h3>  伫立城墙,抚今追昔,思绪顿时穿越千年:伯禹导河之遗踪,唐蕃古道之遗韵,五胡十六国之兵燹匪患,渐入思绪,但又随着一阵烟尘,都飘渺远去……<br></h3> <h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即是路,路便是书。”眼前,熟悉而陌生的山河迎面而来,又一一退去。</h3><h3> 走吧。趁还有点时间,踏踏中华文化的天地之线,寻寻文明古邦的文脉之源,当属不惑之幸事!</h3><h3> 回吧。时间已不早,天怕要下雪。</h3><h3> 2017年12月1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