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老庄太极

<h3>冬 至 大 如 年</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冬至和夏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的节气。是源于中国古人阴阳太极的观念。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十三日。阴历则不一定,但都不超过十一月。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日光照射北移,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古人云:冬至一阳生,一阳来复,周而复始,阴极生阳。都是指此。冬至过后会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进九",开始数九。中国古人对冬至非常重视,因为"冬至大如年",所以都要庆贺。"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div><div> 冬至,应该保暖,食热。以助阳生。<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div><div> 我的家乡四川会理,兴建于汉朝,为汉朝的边陲重镇,受汉唐文化影响至深。故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厚重。张仲景崇阳文化也源远流长。近代"火神派"重要传人,云南省中医学院创始人,会理吴佩衡先生就遥承张仲景学术之精髓,善用姜、附等扶阳之药,扶阳祛寒。活人无数,誉满海内。会理人至今喜爱吃羊肉,并佐以姜、葱、海椒、花椒、豆瓣等。实为仲景"饺子,当归羊肉汤"之垂方立法之意也。一碗羊肉下肚,"丹田似火烧,两肾如汤煮"。运化此阳(羊)气,通尾闾、开命门,缘督以为经……温身暖心,美哉妙哉。君不见,养生之"养"字是"羊字下面一个"食”字,"養"字是也。</div><div>&nbsp; 羊肉,性温。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深受人们欢迎。</div><div> 冬至大如年,冬至和夏至是养生祛病的一个大节点,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两仪、两极。祝君冬至快乐,祝君阳气永葆,健康快乐!</div><div><br></div> <h3>二十四节气图</h3> <h3>太极阴阳图</h3> <h3>太极阴阳八卦图</h3> <h3>医者父母心</h3> <h3>医圣张仲景</h3> <h3>中医经典</h3> <h3>吴佩衡先生</h3> <h3>吴佩衡著作</h3> <h3>吴佩衡处方</h3> <h3>吴佩衡著作</h3> <h3>会理羊肉</h3> <h3>会理羊肉粉</h3> <h3>吃羊肉的佐料</h3> <h3>美味羊肉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