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罗沙的岁月~~三线厂的记忆

炳哥哥

<p class="ql-block">三线厂,是共和国一代人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三线”这个词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已经渐渐离我们而去。但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碾过的印迹,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p> <h3>我是广州市33中67届初二8班毕业生。1968年10月后,66、67、68届三届学生一起毕业离开学校。有的到花县百步梯74中读高中,而大部份毕业生上山下乡。</h3> <h3>我在1968年9月~1969年1月,留在33中当“中学生辅导员”。辅导文革后第一批入校的初中新生。</h3> <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底,全市中学生辅导员结束了辅导员工作,开始走向新的岗位。1月30日上午,33中工宣队将我和当辅导员的同学送到广东省拖拉机厂报到。当时企业按部队编制。省拖是团部,再细分的时候,通知我到五营五连。五营是在从化的广州拖拉机厂。五连则在江浦上罗沙广州2105厂,对外称华南汽油机厂。第二天,我离开了广州,离开了家人,打上背包,坐上厂车,奔向从化。</p> <h3>座落在从化街口的广州市拖拉机厂。</h3> <h3>1969年1月31日上午,厂车驶向江浦公社小海桥旁的一条公路,将我们送到上罗沙山区的2105厂。这里离广州60多公里。前面是双凤山,山下有条溪水,分隔着生活区和厂区,厂区旁边就是公路。这条公路,也是为三线厂修建的。</h3> <h3>厂部为我们这批辅导员举办学习班。我厂当时编为第五连,党支部书记、连长李醒,党支部副书记、指导员吴汝泉,党支部委员、副指导员陈仕照。厂部办公室那台手摇电话机给我印象最深。</h3> <h3>2105厂按部队编为连排班。工作由厂革命委员会领导。委员:李醒(主任)、杜勤(副主任)、吴汝泉、侯森粦、袁卫朝、陈为群、梁葆真。后来增加陈尚荣为副主任、党支委委员。技术主管:肖明,人事主管:陈凤翔,供销主管:陈尚荣,生产主管:侯森粦,质量主管:颜添。<br><br></h3> <h3>分配到2105厂29名辅导员。5中:周灌荣、杨耀棠、刘国璋、韦明清、简柱华、李浩根、张浩甜、李红斌、曾志斌、周惠琴、崔文慧、熊锦玲、梁勇。6中:邓泽基、钟德林、周立泉、屈超、曾宪维、宋沂山、冯洁清、梁秀苇、王燊堂。建联中学:李元恺、伍健真。21中:黄国庆。26中:陈学军、梁炳权。广联中学:陈冬妹。33中:颜细炳。</h3> <h3>我们这批辅导员,只有33中、26中、广联中学4名初中毕业生,而其他的都是高中毕业生,有些还是高三毕业生。如果不是文革的耽误,他们都是高考的人才。但我们刚从学校出来,要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前排左起:熊锦玲、周惠琴、陈学军。二排左起:颜细炳、简柱华、黄国庆、周灌荣。三排左起:邓泽基、钟德林、刘国璋。</h3> <h3>1969,我们进厂不久,广东省拖拉机厂技工学校也有6位毕业生分配到2105厂,他们是:黄前新、梁玉琴、刘燕仪、刘仕林、陈国添、冯茂才。后来,暨南大学数力系66届毕业生韩杰光又分配到2105厂,大家称他为大学生。这样加强了厂的技术力量。</h3> <h3>三线厂建设,当时是贯彻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将军工企业、民用的战备企业,搬出城市,厂房“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又分大三线,小三线。广州2105厂属小三线厂。</h3> <h3>这是来自杨汉卿、梁向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小三线建设》。广州小三线基地分布在从化上罗沙、花县百步梯。花县百步梯小三线基地:如广州机床厂(1105厂),人民机器厂(1109厂)。中学校为广州74中。</h3> <p class="ql-block">从化上罗沙小三线基地:广州标准件厂(2102厂),钢锋配件厂(2103厂),广州轴承厂(2104厂),华南汽油机厂(2105厂),中学校为广州85中。</p> <h3>我们离开广州上山下厂,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比起老三届大部份上山下乡的同学,幸运多了。而原来厂的职工,随厂搬迁到山区,离开广州,离开家庭,实属无奈。职工们都以大局为重。</h3> <h3>这是上罗沙2105厂的生活区。原来的排坊、小桥和老标语依旧存在。(1996年摄)</h3> <h3>照片后面是厂区。(1969年摄)</h3> <h3>广州市85中学校,也是为了备战备荒,1968年从广州搬迁到上罗沙。老师和学生,都是从广州来的。当时的口号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所以2105厂先后派了肖日明、胡成德、陈锡棉、李发、何汉源、谢锡洪等到85中当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h3> <h3>85中后来又迁回广州。这是当年的毕业生2013年在85中旧址立的石碑,记载着难忘的历史。</h3> <h3>在上罗沙的小三线基地,还有上罗沙卫生院、邮局、粮店、百货小卖部,后来开了间饭店。医生和售货员大都是从广州调来的。为上罗沙三线厂工人、85中师生和当地村民服务。</h3> <h3>这是上罗沙的小溪。前面的是双凤山。每天上班我们就从小桥跨过绿溪到车间。当时全厂设四个排:一排(车工):排长黄少珍,副排长苏锦发。二排(钳工):排长关苏。三排(综合~热处理、焊工、油漆、仓库等):排长梁葆真。四排(维修、电工等):排长袁卫朝。各个排下面又设班。</h3> <h3>学习班结束后,我们29个辅导员就安排工作。有的安排到厨房,有的安排到仓库,也有的做电工、钳工。而我安排做车工,跟胡金墀老师傅学车床切削技术。</h3> <h3>入了工厂当上工人,穿上了工厂发的工人服装,感到很荣幸。左起:颜细炳、钟德林。</h3> <h3>这是2105厂的工作证。</h3> <h3>这是华南汽油机厂的工作证。</h3> <h3>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激战刚缓和下来,广州市还靠工人纠察队维持治安。2105厂也组建工纠,工纠队长是黄浩枢。我们入厂后也参加工纠。工纠后来改编为民兵。</h3><h3>这是邓泽基保存的工纠胸牌和我保存的工纠武装带。</h3> <h3>我们当学徒,第一年生活费20元,第二年22元,第三年24元。第四年才转正一级工。收入虽然低,总算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h3> <h3>2105厂主要生产农用的1101型4匹汽油发动机,LD_75型2匹汽油发动机,以及军工产品(660)。1970年毛主席发表5.20声明后,还承担援柬抗美任务,试制配备野外侦探设备用的汽油发电机。车工的任务就是按图加工零件。</h3> <h3>配备侦察车的汽油发电机。</h3> <h3>这是华南汽油机厂(2105厂)生产农用的1101型汽油发动机说明书。</h3> <h3>这是对汽油发电机组测试验收的上级领导和协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h3> <h3>当时工业用电很紧张,为了避开用电高峰,经常开深夜班。后来厂安装了发电机,自行发电生产,上班时间才恢复正常。</h3> <h3>我与师兄邓泽基(前排)。邓泽基是六中66届高三毕业生。分配当电工。</h3> <h3>这是邓泽基工作照,后面是2105厂厂区。(1969年摄)</h3> <h3>邓泽基在厂的变压器房检修。</h3> <h3>邓泽基在电工房检修。</h3> <h3>当时主管工业的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钟明,都来上罗沙2105厂检查、指导工作。</h3> <h3>厂为了解决职工日常生活,购置了理发工具,衣车。成立了理发小组,缝补小组。由会理发、会缝补的职工在班后为大家义务服务。</h3> <h3>厂也建立了简陋的幼儿园,看护职工的幼婴儿。因为当时女工产假只有56天。</h3> <h3>厂又修建了篮球场,购置了球台,让职工在工余时间打球。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h3> <h3>厂设立了卫生室,医治职工的小病小痛。患病的职工到上罗卫生院看完病,需要连续注射的,将针水带回厂卫生室继续注射,方便了职工,不用拖着身体来回走。而卫生员崔文慧(5中),本身是车工,经过培训后,在业余时间义务为大家服务。大家都亲切称她为崔医生。</h3> <h3>厂让我参加广播小组和管理图书。丰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广播主要是宣传每天的好人好事。</h3> <h3>业余时间,职工们还利用厂区、生活区的空地种菜,种蕃薯,在秋收后春耕前,还借用农民的农田种菜。我们车工排的排长黄少珍、苏锦发和班长李志滔、陈苏雄等每天都一早起来在菜地施肥浇水。老工人张昌收获了一个20多斤重粉葛,交到厨房大家享用。</h3> <h3>职工们还利用生活区的空间种上了许多木瓜树,还种上一棵荔枝树,每年收获都不少。后来养了两头猪。一切都为大家改善生活。</h3> <h3>当时厂还号召种树。在休息日,师兄钟德林(6中)带着我到十公里外的小海桥附近,找到了许多森树(苦楝树)树苗,我们带回厂,在厂区、生活区周围种树。</h3> <h3>1970年钟德林去当兵,1974年回来探家,回到上罗沙。我们在自己种的森树下留影。</h3> <h3>这是我在厂区旁边的上罗沙公路留影。照片左边是2105厂饭堂,右边是篮球场,上面是宿舍区。</h3> <h3>这是我在上罗沙鹧鸪山下留影。</h3> <h3>在九届二中全会后,当时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届中央委员)、省革委会副主任梁锦棠到上罗沙2105厂宣讲九届二中全会精神。(注:梁锦棠是广州市33中59届毕业生,文革后开除出党。)</h3> <h3>听了九届二中全会报告后,为了弄通马克思主义,不上政治骗子的当,我也认真看书学习。</h3> <h3>当时我们还定期出墙报。照片背后是宣传墙。(1996年摄)</h3> <h3>当时的文艺节目十分贫缺,各个厂和85中、上罗沙大队有时都会在露天场地放电影。一放电影,三线基地的工人、学生、上罗沙村民都去看。放的影片不是《地道战》就是《地雷战》,或是八个样板戏。</h3> <h3>休息日,我们几个师兄弟还登上双凤山。左起:钟德林、简柱华、黄国庆、颜细炳。</h3> <h3>我与师兄邓泽基在上罗沙双凤山下。</h3> <h3>下班后,有时我登上宿舍区的后山。山上有野果。</h3> <h3>后山有许多岗稔树,每年7~9月结果,我们经常上山摘野果吃。</h3> <h3>节假日,我们回到广州。约几个师兄到越秀公园。前排左起:颜细炳、黄国庆。后排左起:简柱华、周灌荣、邓泽基。</h3> <h3>南华东路567号是华南汽油机厂原址,也是2105厂广州办事处。几个师兄办事后在珠江河边留影。前排左起:简柱华、钟德林。后排左起:周灌荣、黄国庆。</h3> <h3>左起:邓泽基、钟德林、颜细炳。</h3> <h3>1969年12月送周立泉(6中)参军。</h3> <h3>1970年12月,辅导员中的梁勇(5中)、钟德林(6中)光荣参军。我和周灌荣(5中)送到黄沙南站,在六二三路留影,才依依不舍回去。当时年青一代对参军十分拥跃,1969年11月辅导员中的刘国璋(5中)、周立泉(6中)就光荣入伍。2105厂在1969年和1970年先后吸收了两批复员退伍军人到厂工作。</h3> <h3>欢送梁勇、钟德林光荣参军留影。前排左起:周灌荣(5中)、梁勇(5中)、钟德林(6中)、颜细炳(33中)。后排左起:简柱华(5中)、李浩根(5中)、邓泽基(6中)、古志权(5中)。</h3> <h3>1971年9.13林彪出逃后,社会传闻很多。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焦林义,亲自来到从化广州市拖拉机厂,向从化三线厂基地的全体职工传达中央文件。</h3> <h3>我们度过了三年学徒生活,终于转为一级工了。左起:周灌荣、颜细炳、简柱华、黄国庆、邓泽基。(1971年国庆节)</h3> <h3>1972年12月,传达了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2105厂也在厂区的后山挖防空洞,厂派我们这些年青人去干。这些防空洞后来也荒废了。</h3> <p class="ql-block">1972年,辅导员中的68届高中毕业生曾宪维(6中)也保送读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这样,我们1969年入厂的辅导员,当兵的、上大学的、工作调动的,离开上罗沙已有好几个了。</p> <p class="ql-block">辅导员中的66届高三毕业生邓泽基(广州6中)、李元恺(广州97中)也入读广州市拖拉机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回入后当了工程师和厂领导。</p> <h3>1974年车工排张浩甜(右一)出席广州市先代会,与广州市拖拉机厂代表留影。</h3> <h3>这是1975年3月华汽厂(2105厂)张浩甜、张汉、周惠琴出席广州市机电系统“工业学大庆”先代会。</h3> <h3>1977年1月,粉碎“四人帮”不久。上级在从化温泉召开先代会。这是上级领导与2105厂的代表。前排左起:颜细炳、黄少珍、梁葆真、周惠琴、周灌荣。二排左一:颜添、左六:钟文(书记)。</h3> <h3>打倒“四人帮”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进行开放改革。三线厂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大三线厂,不少进行关停并转。三线建设走进博物馆。广州花县、从化小三线基地的厂,也陆续迁回广州。2105厂也迁回南华东路原址。</h3> <h3>1982年厂的领导成员。左起:肖明(厂长)、张浩甜(副厂长)、陈凤翔(党支委委员)、侯森粦 (华青负责人)、钟仕标(书记)、邓泽基(厂长助理)。</h3> <h3>1982年厂工会组织职工到莲花山。</h3> <h3>厂工会委员:左起:崔文慧、颜细炳、陈仕照、胡成德。</h3> <h3>厂工会委员:左起:陈仕照、胡成德、黄浩枢、崔文慧、颜细炳。</h3> <h3>厂工会委员在从化温泉。左起:杨耀棠、胡成德、张家琦、颜细炳。</h3> <h3>左起:谭树国、李浩根、陈仕照、胡成德、颜细炳。</h3> <h3>这些老工人,如今健在的不多了。他们曾经为小三线建设鞠躬尽瘁。</h3> <h3>1969年到从化小三线厂的职工。左起:刘燕仪、陈学军、周惠琴、李红斌。</h3> <h3>三线人在荔枝林。左起:曾志斌、袁荣高、李浩根、颜细炳、陈学军、周惠琴。</h3> <h3>2105厂人,许多都分散在各个单位,但他们经常聚会,回忆三线岁月。这是在李志滔、崔文慧家里欢聚。左起:郭月娥、陈学军、吴瑞卿、刘燕仪、曾志斌、陈苏雄、李浩根、颜细炳、崔文慧、李志滔。</h3> <h3>2014年12月,到了深圳工作的梁秀苇(前排左一,6中辅导员)回来与三线人欢聚。</h3> <h3>谭全志师傅,原广州2105厂车工,后与邓鉴坤师傅(铇工)于1970年,调往花县百步梯广州1109厂。<br>回广州后,谭全志师傅多次重返上罗沙2105厂旧址。</h3> <h3>1996年,原厂长李醒、肖明与2105厂人重游上罗沙。前排左起:颜细炳、陈苏雄、王启圣、李元恺、简柱华、李志滔、黄锦涛。二排左起:曾志斌、刘燕仪、冯洁清、黄少珍、陈学军、李红斌、崔文慧、周惠琴。三排左起:曾宪维、李浩根、袁荣高、李醒、陈仕照、肖明。</h3> <h3>这是2105厂一排(车工排)的战士。前排左起:冯洁清、曾志斌、刘燕仪、黄少珍(排长)、崔文慧。二排左起:李醒(连长)、陈苏雄(班长)、王启圣、李志滔(班长)、颜细炳、袁荣高、崔文慧。</h3> <h3>车工排的战士在荒废的车间门前留影。</h3> <h3>我后边的是宿舍区的旧址,原来的砖木结构房屋已拆除,还可以看到地基。</h3> <h3>我们后面的那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宿舍还在使用。提供了当地的农庄作办公楼。</h3> <h3>2105厂的职工,在上罗沙同吃同住同劳动近十个春秋。当年不少青年男女,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伉俪。</h3> <h3>厂转型了,昔日的同事很多分散在各个单位,当年历任的厂领导仍十分关心我们。前排左起:黄浩枢、张浩甜(副厂长)、钟仕标(书记)、肖明(厂长)、李醒(厂长)、陈凤翔(支委)、劳冠豪(制冷工程师)、汤孝六(书记)。后排左起:韩杰光(工程师)、王美珍、颜细炳、侯森粦(华青负责人)、陈仕照(支委)、何汉源。</h3> <h3>国庆60周年,2105厂(华南汽油机厂)老同事欢聚一堂。</h3> <h3>陈仕照带着昔日的三线厂人到番禺,参观胞弟陈仕焯(33中校友)的鹦鹉场。</h3> <h3>老厂长肖明,每年都盛请老华汽厂(2105厂)人欢聚一堂。左起:张浩甜、肖明、陈仕照。</h3> <h3>2105厂人参加肖厂长盛情招待的游艇会聚会。</h3> <h3>全国各地停产的三线厂旧址,大都荒废了,有的建为三线厂的博物馆。留下了共和国一代人的艰苦,一代人的奋战,一代人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