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知你会不会跟我一样,即使远在千里之外,无论大事小事儿,还是会和父母吵架,闹别扭;</h3><h3>不知你会不会跟我一样,每次打电话给老人,无论你说什么,他们慢慢的已经听不到你说的什么,问你的问题,翻来覆去,却总是那么几句"吃饭了没有?要吃好点"、"钱够不够花,不够花我给你打点"、"奶奶想你了,过年回不回来?"</h3><h3>如果你和我一样,有一样的经历,那你是否意识到,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父母,去宽慰老人,去证明,我们真的长大了。</h3><h3><br /></h3><h3>25岁,似乎是年纪到了。冥冥之中,自己已经慢慢意识到对家人陪伴的重要性;家人的身体状况,也早已不再属于他们本人,慢慢的这也成为关乎儿女任何战略层面决定的一个重要考虑指标。但是,对于北漂一族的我来讲,回家的次数,的确屈指可数。身边有一批人,真的是见一次,少一次。</h3> <h3> 他们都信誓旦旦的说:陪伴,是最真实的告白。</h3><h3>但是真正做到这句话,实在是很难。甚至更多时候,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提升,发现自己能做的,愈来愈少。</h3><h3><br /></h3><h3>前几年每年回家过年,都是整天不着家,天天在外面见各种同学和朋友,各种浪得肆无边际。总觉得陪伴家人的时间那么多。</h3><h3><br /></h3><h3>奇怪的是,从今年年初开始,自己却变得意想不到的懂事:</h3><h3>从脾气层面,从以往急脾气、说话毫无温柔感,到节奏变得慢下来;</h3><h3>从竟然已经开始有认真陪伴家人的意识。</h3><h3>而此时,着急让我找对象的母亲,却总是会时不时的抛出多个问句"你怎么不出去玩儿?怎么不多出去见见人啊?你的那些同学,赶紧去见见啊!"我实在是无言以对。</h3><h3><br /></h3><h3>那时候的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和父母没什么好谈的,自己的工作他们也从不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自己的想法,他们根本都不理解。一度想放弃和家人的沟通。但是,自从看了一部剧,最起码,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家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h3><h3><br /></h3><h3>年初偶然看了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剧里面讲述一个胡同里发生的,关乎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其实今年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可以从整部剧里,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同理心。即使是在三家女主人在胡同台阶上摘菜闲聊的场景里,都可以让人体会到父母想跟儿女亲近的那种心情,以及家人之间那颗相互理解以及决心一起走下去的笃定。</h3> <h3>我清楚得记得里面有一个情节,正焕穿着新鞋子下课的路上,被坏学生截住。新鞋子被坏学生抢去。正焕回到家之后,向任何人隐瞒了这件事。</h3><h3>正焕妈妈在邻居的提示下,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注意到了儿子每天穿着旧鞋子上学。正焕妈妈考虑到儿子的自尊,犹豫着好几次要跟正焕聊天,拉近一下母子之间的距离,却都未能如愿。</h3> <h3>有一天,正焕妈妈进入儿子房间,小心翼翼的问出那句</h3><h3>"儿子,你没有什么话要跟妈妈讲么?"</h3><h3>"就算不是全部,你考虑一下,说几样,跟妈妈讲。"</h3><h3>儿子反应了一段时间,察觉到正焕妈妈的失落。终于意识到她的真实意图,才委婉的说了一句"妈妈,再给我买一双运动鞋吧!"</h3><h3>正焕妈妈听到后,点头欣然答应。走到门口的母亲又折了回来,动作非常不熟练的从背后抱了正焕。一个虽然不自然但是却努力亲近的拥抱,瞬间消除了家人之间所有的隔阂。</h3> <h3>在这部剧里,可以体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理解的情节有很多。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剧里找到自己的共鸣,这就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无论是对于没有长大的儿女角色,还是对于那些即将要为人父母的人,即将要为人妻为人父的角色,这部剧都堪称教科书级别。</h3><h3><br /></h3><h3>看完这部剧之后,我自然而然的注意到当年自己年少幼稚引发的和父母之间的争吵,愈发发现儿女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以及方式,都非常的重要。</h3><h3>时光匆匆一方面,父母已经慢慢变老,身体各项机能在下降;另一方面,父母老人也确实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他们已经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儿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困难。这就意味着,如果双方想和谐共处,两种角色都需要做出一些让步,拉近两种角色之间的距离。儿女要更加的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要更细心的去发现父母每次进入年老阶段的小小变化,从心理上去宽慰父母,从行动上去帮助和体谅父母。</h3><h3><br /></h3><h3>其实看完这部剧之后,自己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依然还会有不成熟的表现:使小性子,向父母发脾气等等。但是几乎每次都会意识到,作为儿女,还是要跟父母打电话道歉和解。</h3><h3>每次儿女发脾气之后,父母虽然都还会低头,会怕儿女过的不好,但是争吵留给他们的只是内心伤痕的增多,而初老症和无力感的双重驱使,却也逼迫他们必须独自承受由青翠到苍茫的渐变。</h3> <h3>《亲爱的朋友们》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喜慈阿姨家境很好,是公认的一个小公主。老伴儿过世一个月之后,喜慈阿姨去了菲律宾小儿子家,因为不喜欢待在老公去世的家,也可以帮助儿子干零活。本以为不用看脸色生活,但是儿子家也有菲佣,她在儿子家的所有行为对菲佣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后来,喜慈阿姨又独自回到了首尔家里。一路上即使再困难,也要自己搬行李;硬着头皮跟小儿子敏浩说自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到家中之后,自己尝试换灯泡;害怕自己老年痴呆,于是在墙上贴了个纸条每天默念:</h3><h3>"我一个人也可以独自生活</h3><h3>1.要过绝对不给别人和孩子造成麻烦的生活;</h3><h3>2.生病了不哼哼唧唧,自己去医院;</h3><h3>3.疗养院是第二故乡;</h3><h3>4.如果得了老年痴呆,一定要厅敏浩、以及好友晶雅、忠楠、英媛、兰溪的忠告;"</h3><h3><br /></h3><h3>整部剧描述的是一出老年生活,直面人生晚景,讨论衰老、死亡以及如何告别、如何谢幕的电视剧;</h3><h3>我们都清楚老之必然,今早的容颜一定老于昨晚。电视剧里讲的并不新鲜,老也并不好看,外型上的皱纹、罗锅自不必说,精神上的啰嗦、胆怯、刚愎、执拗诸如此类的坍塌更让人气馁。</h3><h3>老,意味着丧失、被剥夺,存在感稀薄,即使精神老辣但克服不了肉体的无力,或者身体尚未朽坏,但是理智早已远离。</h3><h3><br /></h3><h3>在戏剧的结尾,老人们相携上路,开始壮游。因为奔跑的一生,最适宜在奔跑中结束。</h3> <h3>回想起今年年初时,奶奶住过一次院。出院之后,奶奶的生活状态已和从前产生明显的变化。</h3><h3>脑子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听力变得大不如前,双腿也已经站不住脚。</h3><h3>我们在外听到家里老人的境况,往往无法体味到,那些消息背后的重量。</h3><h3>今年年中我随父亲回家照顾过一次爷爷奶奶,在老家,当我第一次用自己双手努力撑起奶奶身体的时候,我才真切的感受到,原来奶奶的身体这么轻,原来人真的可以老到这个程度;</h3><h3>在我和爷爷奶奶相处的一天中,他们有时候也会无力感叹"老了老了,做不动了,每天给你们添麻烦了"一边对自己年老与退化表示无奈,一边害怕我们会对他们不管不顾……老人的安全感也在持续降低。</h3><h3>他们总会忘记自己1分钟之前说过的话,问过的问题和你说过的答案……但是他们永远无法忘记的就是对后代的疼爱,他们依然会记得说"我最亲爱的孙女回来了,奶奶老想你了…"</h3><h3>"那边柜子里有一些蛋糕,是你大伯带来的,你拿着吃…"即使你多次拒绝,他们一样会重复的问;</h3><h3>"每次吃烧鸡的时候,都会想到我的孙女,她呀最爱吃鸡皮…在冰箱里,都给你留着呢!"</h3><h3>"知道你要回来,赶集时候让他们买来的香蕉,给你留着几根,赶紧拿去吃…"</h3><h3>……</h3><h3><br /></h3><h3>无数熟悉的场景和画面,只要老人在,依然还会继续演绎。</h3><h3><br /></h3><h3>对于在外漂泊的子女来讲,对老人的记忆,似乎一直停留在那个点,仿佛我们在长大,他们会保持原状在原地等我们回家。但是我们忘记了,时光,真的留不住。</h3><h3><br /></h3><h3>前段时间,80高龄的奶奶某天在家觉得头晕,吃药也无法缓解。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这是因为老人已经没有造血的功能,又有贫血症状,体内严重缺血。奶奶住院输了近10天的血,临出院前,本来有点好转的身体,又出现头晕症状,住院的时日也就延长了一周。</h3><h3><br /></h3><h3>这次奶奶出院之后,妈妈给我来了电话道出了一个消息:"奶奶现在在家,大小便已经无法自理,而且谁都不认识了。"</h3> <h3>听到最后这句话,内心五味杂陈,万分不是滋味。</h3><h3>恍然间想到,这位从小一直疼爱着我的人,有什么好东西都会给我留一份的人,未来的某一天,见到我的时候,她会不记得面前这位就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的人。她内心会不会害怕?偶尔清醒时,知道自己的状况,她会不会埋怨自己?</h3><h3><br /></h3><h3>从小到大,念过的书,听过的道理中,总会听到这些话</h3><h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h3><h3>"你长大了,父母和家人却变得小心翼翼了"</h3><h3>……</h3><h3><br /></h3><h3>读书十多年,老师会教我们这些名句的意思;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才能明显的感觉到,原来他们的"小心翼翼",一方面,是源自对子女的爱,会让他们望而生却;另一方面他们也是第一次变老,第一次被时光剥夺很多原有的权利……这些话背后所蕴含的万分无奈与无尽悲凉再一次让我有了深刻的认知。</h3><h3><br /></h3><h3>亲人为后代的付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以及生活上的支持,已经多个同龄小伙伴遇到和我一样的境况,他们之所以选择闯荡,是因为他们的家人抛弃传统观念里,子女要留家照顾父母,为父母保驾护航的观念。</h3><h3>他们说"你们去哪里发展都可以,只要你们能够生活的很好,我们老了之后,我们会自己生活,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给你们添麻烦"</h3><h3><br /></h3><h3>如此,父母之爱子,虽然他们没有能力给予儿女更好的未来,但是他们却用宽容、放手来给儿女展翅翱翔的机会。让儿女安心闯荡,寻找自己想要的世界。</h3><h3><br /></h3><h3>对儿女来说,选择了远方,便无法承欢膝下。但不能膝下尽孝的同时,其实可以尝试感同身受去理解他们的老之必然;去试想,年迈的老人他们将要面对机能被丧失的大前提下,他们可能会产生的紧张与害怕。他们虽然有阅历,但是他们一样是妈妈的孩子,一样需要被理解、被呵护。</h3><h3><br /></h3><h3>无论贤愚不肖,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都会面对衰弱和死亡。我们被从力气中抽离,自信心中沉沦,变老,也许并不是件昂扬振奋的事,但我们也可以让它不至于更坏。一生坎坷之后,暮年的安顿居处,不是一栋房子,不是几个电话,更不是金银珠宝,华丽衣物,而是内心的安稳与子女的宽慰。</h3><h3><br /></h3><h3><br /></h3><h3>放假回家吧,在外的孩子!去和家人说说话,谈谈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