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北山之由来<br></h3><div> 清流北山,又名屏山,因在县治北又称北寨山、纱帽山等。北宋元符时期,清流第一任县令刘叙曾于峰顶建亭,名“登高亭”。北山与东华山、南极山、西灵山等构成旧清流城四维。古时以坎(北方)为重,北山历来被称作清流之“祖山”,故旧志中有“(城)枕北屏如玉几,屏后山簇拥如奴仆,不敢仰视。若无屏山一障,则诸煞俱集,不成都邑”之语。然依古代堪舆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手法,北山之与清流旧城的渊源远非“祖山”一词所能言尽。因环城之山,起始于宁化凤凰岭,一路逶迤而来,群峰高耸,起伏如龙,终止于城东南鹅峰下。来脉高急,局面局促,再加之山水交汇,山大弯,水大曲,如龙形太极,驰骋无忌。幸有北山雄强可作镇角。至此,则形成西灵统领于拜相,东华仰止于鹅峰,水缠元武,玉带束身,诸山环珙,将相朝迎的山水格局,钟灵毓奇,润泽流通。至此,清流虽边鄙小县,仍代有人物,如陈有定障闽十载,裴应章总领天部,赖世隆秉笔</div><div>青史等。</div><div>二、北山搬迁的必然及意义</div><div> 北山之于清流,可谓屏障,其功用自不待言。然“天地之道,在于变易”,天在变,道亦在变,组成风水各要素的气场与漩涡也在发生变化。观今日之清流,随着做大城区工作的推进,往者环城河涧,已成城区内河,昔日沧浪之水,已人为筑坝隔阻。且北山之变,始于自身的颓败,崩塌阻路之事经年常有,雨季更甚。易曰:“山崩河塞,国之大厄”,古来为不祥之兆。这说明北山已不堪其重,垂垂老矣,已经完成其作为清流屏障的使命。今书记以过人胆识,毅然决定搬去危石坠岩,实是顺乎自然,适应潮流之举。古人云:“利不百者不变成法”。北山搬迁之利,岂止百数?其一,去腐肌,存正本。北山之害,在于其体表疏松,以致山石表土崩溃,今挖去其溃烂之腐肌,存留完好之正本,非但无害北山,反有治病去疾之功,善莫大焉。其二、挖去北山,以此为基础再造新城,城区面积扩大数倍,且一张白纸,易于高规格、高起点的设计建造,少去拆迁、安置、赔偿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如果说,以前围绕老城区的一系列工程只是书记牛刀小试的话,那北山新区才是您大展身手的舞台。其三、以北山新区之大气雄博,足以改变清流固有的山水局促的促狭局面。新区北坐南向,放眼四顾,龙津如冠带,朝山若座佛,东华、西灵左右襟护。相形之下,蕞尔老城,只是小小一盆景。其四、北山新区,为新城区的制高点,亦是拉动人气的高地广告。以此为轴心,带动左右两翼,形成新城“一轴两翼”功能各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态城市格局,如此等等。总之,就北山搬迁而言,无论是堪舆风水,阴阳术数抑或发展布局,人心向背等等皆百利而无一害,实乃经天纬地之巨献,创清流置县1000年以来未有之壮举。那些妄言北山动土如何如何云云,皆江湖术士的不经之谈,徒添笑柄,无须挂齿。</div><div>三、北山新区设计与建设刍议</div><div> 北山新区的建设开工在即,以书记之智慧与胆略,想必已成竹在胸,这里只提几点刍议,仅供参考:</div><div>(一)风水指数</div><div> 1、祖山之惑。 如前面所言,北山腐肌已去,变换新生,且一改清流山水促狭的局面。东华、西灵如将相骖列,龙津若冠带飘逸,朝山鹅峰,如弥勒坐佛,形神酷肖,坦腹坐卧于南极山麓,南座北向,遥对北山。远山匀称,近山环抱,山水交汇,龙气结聚。唯山后坎位(正北方)视线之内似无大岭拱起,但也无妨。“风物长宜放眼量”,北去百余里,既武夷山诸峰,以此为祖山,正所谓“大象无形”。如清流嵩溪巫罗俊墓,其背后亦空索无物,但不妨其后代发达海内外,成为客系望族。昔五代时期,宁化县令王云看中巫罗俊原葬墓地后,欲将县署迁于此地,闽王王审知特准巫姓子孙随意另择墓地,经多方寻找后,才迁葬现嵩溪黄沙口牛牯壅,该墓就是以武夷山为祖山,至今巫氏子孙对此还津津乐道。</div><div> 2、高低之辩。地高者亢燥,地低者俾湿,古来堪舆家皆为此言。然运度得法,裁剪适宜,亦不乏精彩之笔。如上海浦东新区,历来为滨海沙洲,地势俾湿,土瘠民贫。1994年,李嘉诚先生斥资40亿美元开发浦东时,首先植木以生火,培土以生金,金生水,水再助木,五行顺畅之后才大兴土木。期年之后,浦东便已是寸土寸金的宝地,成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发展龙头。北山新区固然高亢,但负阴抱阳,收放有序,若在坎位蓄水建一人工湖,则足以使整个新区润泽流通,充满灵动。因坎水为正金之水,万水之母,以此润物,百燥可解。风水之法,还在于气场,气行若水,地势低平者,气缓而滞,地势高亢者,气荡而散。惟高低错落,参差有致,使气场流动若人体之呼吸系统,抑扬顿挫各得其所,所谓得水藏风,生聚藩然之地,既得之于此道。就北山新区而言,依周易八卦方位示意表可以看出,乾位(西北)亢固,艮位(东北)凝联,震位(东)和缓,离位(南)跌宕,坤、兑之位(西南、西)丘起埠延。既有流通之途,又有藏风之所,生聚之道。若布局得宜,举止适当,则不啻为一金瓯宝地,清流之新城沛然崛起指日可待。</div><div>(二)新城名号</div><div> 北山新城贵在一“新”字,新世纪之新创举,新辟之地建新城,代表新清流之新形象。其名号首先要有时代气息,大气磅礴,能浓缩书记到清流履职以来所做所为的渴望与追求,且具有长久生命力,读时又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里拟提一名,叫“世纪新城”和“世纪新城”广场。供书记斟酌参考。</div><div>(三)设计要求</div><div> 北山新城的设计要集中体现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材料、新技术为代表的新时代气息。要有超前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要打破传统的对称与闭合模式,突出开放、多元、个性与交流。建筑与建筑单元间的个体与组合、风格与体量、色彩与背景等要素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最好能体现不拘一格的多元化元素。充分展现新世纪清流新城立足海西,容百川千壑的长风大志。</div><div>(四)布局之道</div><div> 布局既布景,是古典风水理论与现代环境生态学结合最为紧密的节点。易经之道,用之在法,其妙在人。布景之道,在于“三易”原则,既“简易、变易、不易”。所谓简易,就是总体感觉清爽,曲径通幽变化无穷叫变易,简易与变易交相辉映就是不易。在北山新城建设中如何体现“三易”原则,做到裁长续短,删繁就简,就必须整体把握北山新城区建筑和景观总体布局,深思熟虑,博采众长为己用。以我之见,要做到新城区建筑群落疏密有致,高低相宜,首先须根据山形水势,在方位和纵深上予以合理配置。西北建筑群宜密而矮,东南建筑群宜疏而高,东北和西南方在密疏高矮上取其中数,中间高阔处,鼎建清流新城标志性建筑物。</div><div>(五)重点建筑</div><div> 1、世纪宝塔。一座城市的重点建筑不仅仅是城市地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寄寓、传达着或明显或隐晦的文化信息。北山制高点,是整个新城区的中心点,隔溪遥望鹅峰大佛,俯瞰清流老城,山水形胜尽收眼底。在此处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多层宝塔,使其巍然高耸,秀逸独立,可取名为“世纪宝塔”或“观景楼”。此塔左右两侧建高架天桥与塔前合拢,遥对鹅峰大佛,寓意“童子拜佛”。至此,新旧城的标的物遥向呼应,其间地脉龙气则融汇流通,以老城千年之修行,补新城初始之稚嫩,以新城脱颖之锐气,助老城惰暮之倦怠。且此塔建成,即自成一景,可助清流子孙百年受惠无穷。</div><div> 2、世纪广场。该广场位置,以建在世纪宝塔下,既北山所挖出的二级台地上为佳,以宽阔铺衬高耸,能起到衬景借物的作用。世纪广场上簇宝塔,下接龙津,拥山挹水,于阴阳之间起承转合,由此可盘活山水灵气,更显毓秀钟灵,润泽滑畅。广场之上的衬景之物,可应景选择,但东南边缘部分不可无水,以半月池状为最佳。</div><div> 3、其他建筑。北山新城的其他建筑群落和景观设计,可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要求来设计建造,标准的取舍亦可不取定式,但所有建筑的高度不可超越或比肩世纪宝塔。坎位的人工湖必不可少,至于湖体形状、湖面面积、湖水深度等,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实施即可。其余如湖周围亭台楼榭等应景之物,亦可相机行事,切勿取一定式搬造。</div><div>总之,易无常形,法无常道,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古来做大事者,皆立意高远,为常人所不喻。北山之役,法相宏大;北山之妙,格局山水;新城即成,传之万代。此役为清流亘古所未有,以清流之山水形势,能祭出如此手笔,必将载入清流史册。清流置县于今近千载,莅位主官凡100余人,能出其右者得乎几人?</div><div>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况书记嘱托之事。愚下寄人篱下,籍籍无名于草野之中已20余载,所得仅能糊口,所居堪能容身。幸有书记错爱,使我今日驰怀,常思结草衔环以报厚恩。故不揣其陋,以喏喏数千言呈上,若与书记有万一之得,愚下便倍感欣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