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巴黎美景多,故事更多。舊聞新說,古人今論,素材取之不盡,話題用之不竭。無論拍電影還是寫小說,都願搭上巴黎。</h5> <h5>大盧浮宮博物舘,國人耳熟能詳。1983年,玻璃金字塔群完成,驚豔巴黎。但貝聿铭絕沒想到,在几十年後,他的建築又會以另類形式被大書特書。</h5> <h5>當時,少數法國人堅持反對興建玻璃金字塔,其中敎徒佔比很大。他們認定,金字塔屬於異教,冒犯基督,還聲称,貝聿铭成心使用666塊鑽石形和三角形的玻璃磚建塔。洋教甚迷信,認為三個六是與魔鬼聯係在一起的不祥之數。很多洋人内心陰暗變態,一有機會就把中國人和惡人壞事相聯结。事實上,老貝使用了673塊,多了七塊。</h5> <h5>就耶稣的真實身世和他的家庭生活,《達•芬奇密碼》引發了全球大關注,這是敎會和基督徒們最忌憚的。千百年來人為加諸在耶稣身上的神性和偉人光環一旦被去除,而真實地還原他為有情有慾的常人血肉之軀後,億萬靠他吃飯的男女們不但會丟了饭碗,還没了生技,這不是断人財路嗎? 而且,那些大大小小的,要教徒们遵守的清规戒律,連耶稣他自己都不遵守。</h5> <h5>在《達•芬奇密碼》結尾前,作者賣了個關子。他暗示,有個石棺静静地安放在盧佛宮的倒悬金字塔附近。那是瑪麗•抹大拉(也譯作瑪麗•瑪格達麗蓮)的長眠之地,她就是耶稣的女人(妻子或情人)</h5> <h5>希腊哲學家塞爾蘇斯在西元177年(東漢靈帝時期),根據猶太學者們的記載,寫下《真實的理由》或《真話》一書。書中提到,瑪麗亞試圖讓混血私生子耶穌接受傳统猶太教育,長大後好做猶太教士。然而小耶稣變得愈加頑劣,異常叛逆,明目張胆地公開羞辱其師和其他猶太敎士。其師屢劝無果,只好將他逐出師門,併洩露其生父是羅馬士兵的真相。</h5> <h5>在耶稣卅歳前後,他是混血私生子之事就已在他的家郷變得廣為人知。他便离開老家,去了耶路撒冷。也有一説,他先去了埃及西奈山。</h5> <h5>奇怪的是,洋教對於耶稣卅歳前的記述有近廿年的空白,或語焉不詳一带而過,或頋左右而言他,莫非真是在囘避什麼?梵蒂崗曾下敎諭,由敎會御用學者著書來逐条反駁《真話》。試想,倘若只是一家之言的小道傳聞,教會又何必興師動眾大動干戈地聲討呢?定是触到問題的核心。</h5> <h5>根据猶太習俗,爲了傳宗接代,猶太男子定該結婚。男子獨身是要受到猶太社會讉責的,猶太父亲有義務為兒子找一個般配的妻子。而洋敎會和敎徒們两千年來一直堅持説耶稣未婚,否認耶稣與瑪麗•抹大拉育有後代之事。</h5> <h5>老貝的七座金字塔有大有小,有的正立於地平之上,有的反扣在地平之下呈倒悬之态。</h5> <h5>1993年,盧浮宮博物舘在毗邻拿破侖大廳的地下購物中心里,又建起一座小型石頭金字塔,小石塔尖与老貝的大玻璃倒悬金字塔塔尖剛好相對,不同材質不同體量,對比鮮明,超炫無比。這里就是影迷和書友們尋找抹大拉石棺之处,但舘方正式否認石棺的存在。</h5> <h3>巧的是,就在距離倒悬金字塔大約一千多米的地方,有座宏伟的教堂,剛巧以瑪麗•抹大拉命名,據說還存有她的遺骨。</h3> <h5>聖瑪麗•抹大拉教堂位置顯赫。若以協和廣場爲中心,向西沿香榭麗舍大道就是大凱旋門,向東穿過小凱旋門(卡鲁索凱旋門)就是盧浮宮,南邊過塞納河就是國民議會大厦的伯爾本宮,而北邊山坡上便是抹大拉教堂。</h5> <h5>“羅馬帝國的幻影”,有人如此描繪壯麗宏偉的抹大拉教堂。它原本就不是教堂,既沒有十字架,也沒有鐘樓,看上去更像一座博物舘或圖書館。它正對着協和廣埸,莊嚴雄偉,屬於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是聯合國敎科文組織所指定的一处世界文化遺産。</h5> <h5>屹立於小丘上的醒目的白色大石圓柱環廊十分壮觀,52根廿米高的的科林斯石柱撐起巨大的坡屋頂,從協和廣場就能遠遠看到雕飾華美的三角山花。在星光廣場的大凱旋門興建之前,這裡曾是拿破侖炫耀盖世功勛以及法軍榮耀戰績之廟堂。</h5> <h5>再早,此地原爲猶太敎會堂。西元1182年(南宋孝宗淳熙九年年),它被天主敎會強行沒收後改造爲天主敎堂。數百年間,屢次重修改建,并長期成爲世俗場所。1842年(道光廿二年),它變身爲瑪麗•抹大拉天主敎堂。同年,香港島割讓給英國。</h5> <h5>鋼琴詩人蕭邦的葬禮曾在此隆重舉行,那是1849年秋。為了女歌手們得以在葬禮中參加演唱莫札特的「安魂曲」,葬禮不得不拖延兩周,以得到教會的批准。結果她們最後只能躲在黑絲絨幕布後面演唱。由此可見教會對於女性的歧視以及對於民眾生活的管控。</h5> <h5>聖瑪麗•抹大拉教堂的建築裝飾尤為華美。後拜占廷風格的拼花馬賽克被公認為是無與倫比的傑作。主其事者是夏爾勒—約瑟夫•拉麥爾。他曾負責巴黎市政廳、國家先賢祠、和索邦大學的室內設計裝飾,也曾為盧浮宮流過汗水。奧賽博物舘至今仍為他的作品闢有專門展廳,並以他命名。先賢祠是眾多法蘭西名人的長眠之所,從文豪雨果和大仲馬,哲人盧梭和伏爾泰,到革命家馬拉和科學家居里,是遊客必訪之地。而他最為人稱道的另一裝飾傑作是已被拆除的特洛卡迪罗宮殿群,曾位於夏佑丘,與艾菲爾鐵塔隔着塞納河遙遙相對。</h5> <h5>塞納河波光粼粼,從河畔緩坡而上就是夏佑丘。拿破侖曾經打遍歐非兩大陸無敵手。1811年(嘉慶十六年),他志得意滿,準備在夏佑丘為尚未出生的兒子建造一組宏偉而瑰麗的宮殿群——‘’羅馬王宮‘’。與歷朝歷代的歐洲霸主們一樣,拿破侖也有揮之不去的古羅馬情結,他授予兒子的爵位就是羅馬王。</h5> <h5>他計畫使羅馬王宮成為巴黎的中心,掌控法蘭西帝國的軍政樞密……</h5> <h5>……這組‘’我們世紀中最非凡最弘大的建築傑作將超越過往和現代所有宮殿。‘’ 但因法帝國軍費吃緊而作罷。</h5> <h5>西元1812年,令歐洲君主們喪膽的法軍鎩羽於俄羅斯的嚴冬。</h5> <h5>1878年(光緒四年),中國發行第一張郵票大龍。愛迪生申請到唱片機的專利。為興辦巴黎世博會,特洛卡迪罗宮殿群在夏佑丘建起。其獨特的後拜占廷元素與莫爾風格混搭,被挑剔的巴黎人罵成醜八怪。雄偉的正殿是音樂廳兼劇場,裝有巨大的管風琴,左右配殿和兩個鐘塔分列兩旁,美麗的花園近十萬平方米,一直延伸到塞納河邊。</h5> <h5>雖計畫在世博會後立即拆除,但它居然迎來十一年後的1889年世界博覽會。艾菲爾鐵塔成為新博覽會的標誌,倆建築在一起被民眾取笑。</h5> <h5>1937年萬國博覽會之前,特洛卡迪罗宮的鐘塔和音樂廳最終沒能逃脫被拆除的命運,但兩側翼廊、噴泉花園和宮殿的名字得以保留,地鐵站也以它命名……</h5> <h5>……原殿址成為特洛卡迪罗廣場平臺,是新的夏佑宮的中心。兩座弧形新古典主義廊式博物舘建築十分舒展地拱衛着左右兩廂,它們無言地提醒着人們舊時宮殿的輝煌。</h5> <h5>1936年《自然》雜誌認為,新宮殿的尺度比例和体量大小,與塞納河兩岸周遭景觀及遠方的鐵塔結合得更加完美、和諧、統一。</h5> <h5>鐵塔位據1937博覽會的中心,德國和蘇聯的展舘各佔東西兩側……</h5> <h5>……鐮刀斧頭紅旗對陣納粹卍字紅旗,古銅色壯碩的工農雕塑怒視金黃色孤獨兀立的戰鷹塑像。</h5> <h5>1939年夏七月,法國人在夏佑宮和戰神廣場慶祝大革命150週年。僅45天後歐戰爆發。335天後,德軍佔領巴黎。</h5> <h5>在巴黎,欣賞艾菲爾鐵塔之最佳處非夏佑宮莫屬……</h5> <h5>……見此壯觀美景,連希特勒也無法拒絕,還立此存照。</h5> <h5>戰後,法國人試圖張顯其獨立於美英之外的國際影響力,夏佑宮遂成為大國角力的舞台。在聯合國總部遷往紐約前,聯大在此開會。夏佑宮還是北約的第一個總部所在地。 戰爭與和平就在轉瞬之間。</h5> <h3>1948年,德日法西斯的殘暴促使聯合國大會在夏佑宮正式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該事件被勒石紀念。是故,特洛卡迪罗廣場又叫人權廣場……</h3> <h5>……宣言的中方起草人是張彭春,時任聯合國安理會中國代表。他在天津讀書時,因積極反日而被追殺。他曾在歐美從事國民外交,控訴日軍南京屠城的暴行。又是龍兄虎弟,其兄張伯苓創建了南開大學及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國際奧委會中代表中國。</h5> <h5>拿破侖在登基第二年下令興建‘’榮耀法蘭西勝利之廟‘’(即現在的抹大拉教堂)。帝國科學院舉行設計競賽,廣發英雄帖。拿破侖不顧專家一致推薦,欽點了落選的皮埃爾•亞歷山大•維尼翁的古羅馬神殿方案。(可愛的維尼熊和維尼翁沒有半點關係)。看來,凡事領導說了算,古今中外皆然。事實證明,拿破侖不單單是一介武夫,他慧眼拾珠,能親自遴選最優秀的設計師,為巴黎留下大凱旋門和此廟堂等經典傑作。</h5> <h5>而皇后約瑟芬也是功不可沒,維尼翁此前曾為她設計了一座帶花房的美麗花園。她以“玫瑰皇后”之號聞名全歐,此花園使得她當之無愧……</h5> <h5>……花園位於巴黎西郊几英里外的麥爾梅森城堡。在拿破侖遠征埃及時,她花了近卅三萬法郎,買下此城堡以及周邊260公頃的莊園。</h5> <h5>此城堡還一度成為拿破侖和法國政府辦公之處。</h5> <h5>1812年,拿破侖鎩羽於莫斯科後,在歐陸一敗再敗。兩年後,全歐反法聯盟總司令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舉行佔領巴黎的入城式,並特意到麥爾梅森城堡去看那名揚四海的花園,約瑟芬在接待他的次日去世……</h5> <h5>……在他統治俄國的年代,中國失去了整個庫頁島和黑龍江左岸的所有領土,伯利、廟街、海蘭泡、海篸崴等成為一個個屈辱而血腥的地名。洋教徒們卻在那裡建起一座座教堂,以基督的名義慶祝勝利。</h5> <h5>在後拿破侖時代,勝利之廟被改為天主教堂,它隸屬於法國本篤教派。此派曾大開山門廣收門徒,號稱要在荒野靜修侍奉洋神。但事實卻正相反,不但廿四個教皇出自於此教派,它還成了法帝國主義海外殖民擴張的橋頭堡和精神支柱。</h5> <h5>1925年,本篤教派在北京創立輔仁大學。中國的第一位原子物理學女碩士就出自輔仁,她是廿四歲的王光美。現在的臺灣輔仁大學已經成為攻擊中國的洋教基地。</h5> <h5>教會對教徒的管控和洗腦早就不是秘密。肯尼迪是天主教徒,美國民眾曾質疑他是否需聽命於梵蒂岡教廷。洋教會的秘密被毛澤東一言道破:基督教充當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造就服從他們的知識幹部,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h5> <h5>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前,包括法國本篤教派在內的洋人傳教士為洋兵通風報信裡應外合。城破之後,神父牧師修女教徒們又為屠城搶掠的洋兵帶路。 </h5><h5><h5><br></h5>珍貴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被洋兵們燒了取暖。《永樂大典》被英國人讚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現只剩原書的4%。據記載,有些洋兵讀過洋書,燒書前曾詢問過那些神父修女和中國基督徒,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那些是詛咒耶穌的邪書,是魔鬼用來蠱惑人心的,全燒!</h5> <h5>教皇保羅二世被稱為“脖子挂了十字架、身披教袍、頭戴教冠的西方政客”。其實他連政客還不如,政客至少還得做些選民服務,來装裝樣子。西方媒體一致認為,東歐易主和蘇聯解體,保羅教皇厥功甚偉。</h5> <h5>保羅不好好伺候他的神,卻一天到晚在管人間之事。他特意選在2000年中國國慶日那天,一口氣冊封了120個中國聖人。那些傢伙大部分是與‘’庚子事變‘’有關的漢奸、屠城幫兇和八國聯軍的帶路黨,惡貫滿盈死有餘辜。</h5> <h5>據說是臺灣和香港的教會在背後全力運作,也包括臺灣輔仁的教徒們。</h5> <h5>顯然,那些中國教徒們面臨着在國家親族和教會教堂中間作選擇時,寧願欺親背祖,引狼入室,是典型的吃飯砸鍋派。香港的大主教陳日君和港臺及海外的教徒們仍在上竄下跳。毫不令人奇怪,這類貨色都是歐美教育的產物。</h5> <h5>巴黎抹大拉敎堂的聖物匣中盛放着一塊女性的左大腿骨,據說那就是耶稣之妻抹大拉的遺骨。依檢驗測算,那確實是女性骨骼。死者大約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去世,時年五十歲左右,身高1.58米,在當時算是高個子,但無法憑一塊遺骨確定死者身份。</h5> <h5>据洋敎義,她曾被鬼魂附身,耶稣從她身上捉到七個鬼,她隨後成為耶穌的信徒,還出錢出力。在西元591年(隋文帝開皇十一年),教皇葛里高利一世宣稱瑪麗•抹大拉是一個放蕩的从良妓女。但此前並無任何類似記載出現。</h5> <h5>《耶稣一生》是成書於西元四世纪的猶太古籍,它根據猶太民族的古老口頭傳説,用古閃族文字記録而成,《舊约》就是使用此种文字書寫的。早在西元九世纪時,該書就廣泛流傳於中東和欧洲的非基督教世界。它從猶太民族的角度記載猶太人耶稣的史實,還原被他在被神化之前的真實一面。</h5> <h5>書中記敘,耶稣生父就是潘得拉。耶稣本人是一名江湖術士,會些法術,早年曾在埃及學到些黑魔法、障眼法、催眠術、迷幻術等,還收有五位有名字的門徒。耶穌最後被猶太人按照猶太律法,以使用巫術的罪名起訴後處死。但此書一直受到基督敎的詛咒,認爲是它是反福音。</h5> <h5>這一切都被敎會和敎徒們視爲異端邪説,此前只有在小範圍的宗教歷史學術圈中討論。《達•芬奇密碼》將此介紹給億萬民眾。千百年來,教會一直對此一手遮天。现在科學昌明,無法再繼續蒙蔽世人。對此,敎會和敎徒們除了哀嘆,也只有做脑袋埋在砂子里的鴕鳥,充耳不聞,視而不見。</h5> <h5>在耶稣被審判後,他的門徒和追隨者們紛紛作鳥獸散 ,惟恐避之而不及。彼得是接了耶稣衣缽的嫡傳大徒弟,就連他也嚇得張皇失措。當被問到是否認識耶稣時,彼得居然三次堅决予以否認。結果只剩下少妻瑪麗•抹大拉和老母瑪麗亞继續陪伴濒死的耶稣。氣绝後,抹大拉安排收屍下葬。除了自己的亲娘和孩子的娘,不會有其它女子帮助落難之人做所有這些事情。抹大拉既是第一個發現空墳,還是第一個自稱見到耶稣復活之人,但沒有旁證。</h5> <h5>古今中外,這類戲碼一演再演。老帮主不在了,婆媳沒有了吃喝,只能再打出老帮主的旗號,只有靠造出新的神話,編出新的緣由,來重新吸引民眾回帮。幹這種事要有套路,得會滿嘴里跑舌頭,能把死説成活,假説成真。</h5> <h5>聖母瑪麗亞做這類事駕輕就熟,早就不是頭一遭了。卅多年前,她初試啼聲,靠此招逃過一刼,沒有被猶太族人用石頭砸死。這回打着故帮主之母的名號,又有儿媳抹大拉的精誠配合,果然再次成功。但她們的猶太族人却不大認可她們編出的故事,這也是千百年來,基督敎徒們長期大肆迫害猶太人的緣由之一。</h5> <h5>千百年來,敎會堅持認定抹大拉只是耶稣的忠實追随者之一,也是他的十几人核心團隊的重要成員,但不是他的妻子。然而,《腓力福音》中却多次提到耶稣舆抹大拉的親密關係,以及其他門徒們的不满。他們抱怨說,為何‘’你愛她勝過愛我們所有的人?‘’ </h5> <h5>畫家達•芬奇也支持此觀點。据说,他曾讀到過一些已經湮滅無存的古文獻,相信耶稣有後代,而抹大拉就是耶稣的女人。他將證據畫在許多傳世巨作裡,那足以動搖耶稣的神性,顛覆基督教得以存在的基礎。</h5> <h5>《達•芬奇密碼》中也提到大師的曠世之作「最後的晚餐」。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試圖解開畫中的諸多謎團。聖盃是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所崇拜的終極聖物之一,至今沒人見過……</h5> <h5>……教會和教徒們聲稱聖盃就是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和眾門徒共飲的盛酒罐,裡面盛了代表耶穌血的紅葡萄酒。而在畫中,餐桌上卻不見聖盃的蹤影。</h5> <h5>坐在耶稣右手邊的分明就是個女人,戴有金色項鍊和隆起的胸部。可教會硬说她是约翰。眾所周知,約翰是個男人,留有大鬍子。耶穌穿紅袍外罩藍斗篷,她穿藍袍外披紅斗篷(原畫在屢次修補後,紅色多已褪),難道那時就有情侶裝不成?兩人中間的留白處呈幾乎完美的直角,構成字母V,若再加上两人的身體,則成為大寫字母M……</h5> <h5>……M有兩解,一說是瑪麗•抹大拉的首字母縮寫,二說是婚姻一詞的縮寫。至於V,它在西洋符號學中一直是女性孕育能力的代表。</h5><h5><h5><br></h5>一派認為,抹大拉就是‘’眾裡尋它千百度‘’的聖盃。耶穌死時,抹大拉已有身孕,之後產下他的遺腹女薩拉,母女二人和十幾個親隨逃到法國南部,終老在那裡。而上文中提到的玫瑰綫就隱喻着猶太人耶穌有後代,也有一條雖不甚長,但也傳了好幾代的血脈綫。</h5> <h5>洋教男尊女卑久矣!那些握有教權的耶穌門徒們怎能容得下女人來左右大局。畫中眾門徒有人對她怒目相向,有人以手為刀沖她比劃着,一柄真匕首握在手中……讓達•芬奇描繪得唯妙唯肖。</h5> <h5>盧浮宮的場景在電影里是重頭戲,劇組花了六百萬塲地費,多達三百人的團隊每日出入盧浮宮拍攝。電影獲得巨大得票房成功,也為盧浮宮帶來額外收入。</h5> <h5>但随着《達•芬奇密碼》熱的升温,觀眾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大盧浮宮管理处也不堪其擾,他们索性依小說和電影中所出現的地点,认真編簒說明手册,並在其官網上和社交媒體中詳加解釋,以满足觀眾的好奇心。</h5> <h5>盧浮宮的紅庭本用作展覧拿破侖三世時期的四位法國畫家的作品,鮮少有遊客在此停留。自從電影《達•芬奇密碼》的開篇和结尾安排在這裡之後,昔日冷清的紅庭竟紅得發紫。在它不遠处的展廳就有達•芬奇所畫的第一幅「巖間聖母」。其第二幅現藏於美國國家藝術舘中。據記載,教會曾對達•芬奇提出抗議,他不得不進行修改。兩幅的差異就暗示了各敎會門派爭權奪利,瘋狂打壓抹大拉的陰謀。</h5> <h5>耶穌死後,婆媳聯手重振山門。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抹大拉既是故幫主之未亡人,又是幼幫主的親娘。她的雙重身份對瑪麗亞威脅甚大。一山難容二虎,何況還是兩隻母老虎。千門萬戶中,婆媳兩個女人的戰爭打了不知千百年。</h5> <h5>「蒙娜•麗莎」現在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之一。單在電影《達•芬奇密碼》推出的那一年,慕名來看她的神祕微笑者,就淨添60萬。義大利文原義漢譯為‘’我的女士麗莎夫人‘’。</h5> <h5>這幅五百年的老畫舉世聞名,但卻只有77厘米高。據傳,達•芬奇在世時十分在意她。人不離畫,畫不離人。旅行時放在隨身行李中,睡覺時擺放在床頭櫃上。他作品無數,卻對她情有獨鍾,稱她“光之女神”。</h5> <h5>古典符號學者們認為,鑒於達•芬奇在「最後的晚餐」中曾精準地運用“生命之樹”的構圖,他一定十分熟悉這些宗教符號的特定含義。達•芬奇博學,可能讀到一些已被教會銷毀的古文獻,進而用畫作將這些無法用文字書寫的秘密留給後人。</h5> <h5>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均源自猶太教。抹大拉和猶太女祭司的原型特徵都可以在蒙娜•麗莎身上找到。祭司是與知識和儀式聯繫在一起的。但男性一統天下的洋教會怎能許可女人做為耶穌的繼承者而受到民眾膜拜呢?門徒們先聯手婆婆瑪麗亞幹掉兒媳瑪麗•抹大拉,然後尊婆婆為聖母並架空她。</h5> <h5>「蒙娜•麗莎」多災多難。法王弗朗西斯一世花了約一千萬美元買下她,挂在楓丹白露宮中的浴室裡。那有六個套間的大浴室是國王和客人們泡澡抽煙發汗的地方,如此高濕度的環境對畫造成巨大損壞。拿破侖也曾將此畫挂在臥室裡。</h5> <h5>直到1911年的那齣“世紀盜畫案“,「蒙娜•麗莎」一直默默無聞將近四百年。巴黎的八月,盧浮宮的一名義大利籍工匠盜走了她,並藏在他的巴黎廉價公寓中長達兩年。他堅信此畫應當歸還母國義大利。在查案期間,連畢加索都被懷疑。在「蒙娜•麗莎」完璧歸趙後,她聲名鵲起,待遇馬上提高,被盧浮宮列為重點保護對象。</h5> <h5>1956年,「蒙娜•麗莎」曾兩次被毀壞。先被人潑酸,后被石頭砸。她的左手肘處被一個玻利維亞破壞分子用石塊擊中。舘方因此為她安裝了防彈玻璃。</h5> <h5>1974年,在東京國立博物舘,一個婦人不滿舘方歧視殘疾人,將紅油漆潑向蒙娜•麗莎。</h5> <h5>2009年,一個俄國婦人被法國拒絕她的入籍申請。為了洩憤,她居然把一個大馬克杯丟向蒙娜•麗莎。杯子飛越擠在畫前的四十多人的腦袋,在防彈玻璃上彈回後,掉在地板上摔碎成了陶瓷片,畫完好如初。那個馬克杯是她剛從盧浮宮禮品店買的。因禍得福,那款‘’砸向蒙娜•麗莎的杯子‘’居然熱賣起來。</h5> <h5>2010年,義大利的國家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專家們在蒙娜•麗莎的眼睛里還真的發現的密碼,但無法完全識別。她的左眼中有字母LV,賣包包的路易•威登聞訊甚是興奮,結果那是達•芬奇的縮寫。她右眼中的密碼卻有四種可能:CE、B、72、L2。但所有這些,均與《達•芬奇密碼》無關。</h5> <h5>在《達•芬奇密碼》電影中,两位主人公被教會的追殺,逃離盧浮宮,在驅車經過協和廣埸後,沿着燈紅酒緑的香榭麗舍大道飛馳,然後在大凱旋門前做了一個漂亮的大角度極右轉的飆車動作。這段埸景就在羅斯福地鐵站附近架着機器拍攝的。羅斯福站是大巴黎地鐵系統中唯一用正楷大字將中文車站名印在墙上的地方。</h5> <h5>該車站由一號和九號两條地鐵線共用。1946年,巴黎為紀念羅斯福在二戰期間對法國的援助,特將站名从香榭麗舍圓環改爲現名。</h5> <h5>對於羅斯福,國人耳熟能詳。但對於其家族的過往,大都不甚了了。洋人的全名中常見到其祖或父之名,一作懐念之意,二者因他們的聲名顯赫。羅斯福的中名就是他外祖父的姓。</h5> <h5>羅斯福的外祖父華倫•德拉諾是个臭名昭著的鴉片販子。作為罗素公司的鴉片業務主管,他廿四歳時從波士頓到了廣州,開始了他在珠江上長達十年的鴉片贩運生涯。在給家人的亲筆信中,他寫到:"鴉片雖然會對吸食者們有些不好的影響,但是鴉片貿易是公平的、合法的、極有榮譽感的,就如同烈酒和葡萄酒的買賣一样。" 巨額的鴉片利潤讓他暴富,他成為纽约當時最有名的鉆石王老五之一。1857年,他投機失敗傾家蕩產,又回到中國從事鴉片貿易,而東山再起。</h5> <h5>德拉諾—羅斯福靠對華贩卖鴉片發家致富,窮苦的中國百姓成了他家的提款機。直到現在,羅斯福的後代們都視此話題為禁忌,他們甚至要求罗斯福的傳記作者們淡化或避免這段丑惡的家族歷史,但遭到拒絕。</h5> <h5>普利策新聞奬得主佩格勒曾痛斥羅斯福外公是毒販,並揭露羅斯福家族几代人都"盡情享受着豪華奢侈的富豪生活。而那些不義之財全是羅斯福的祖辈們從窮困潦倒的中國民眾身上非法榨取的。" 當時二戰正酣,前方吃紧。但惱羞成怒的羅斯福竟不顧戰事,指使聯邦調查局長胡佛去找佩得勒的茬子。</h5> <h5>波士頓是美國白人殖民地文化和宗教傳統的主要源頭。起家於波士顿附近的几個大家族基本都靠着向中國傾銷鴉片而發家,包括福布斯和羅素。耶鲁大學的骷髅會就是由羅素出錢出力創建的。資金來自於羅素和羅斯福外公從中國掠奪來的鴉片利潤。骷髅會員中名人輩出,遍佈美國軍政商學各界。僅國人熟悉者就有布什父子和克里(欧巴馬的國務卿和聯邦參議員),還有几位美國總统及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h5> <h5>當時的西方報章描寫道,"在黯黑的夜色掩護下,由猶太鴉片巨賈們所雇佣的白人基督徒們,如鬼魅般地駕着鴉片走私船從江口潜入珠江三角洲……至少一千两百萬中國人吸食鴉片上瘾,數百萬個中國家庭家破人亡。“</h5> <h5>上海人對於沙遜並不陌生。從巴格達來的沙遜和英國的羅斯柴爾德兩個猶太家族是世代姻親兼生意夥伴。羅猶負責在印度的鴉片種植,沙遜曾佔有近八成的對華鴉片輸入市場,他們只雇用猶太人。</h5> <h5>在十九世纪,對華鴉片贸易的利潤之豐厚,曾佔到整个大英帝國總財政收入的两成。有議員曾譏諷維多利亞女王是"當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大的毒品走私犯。‘’</h5> <h5>在清政府開始禁烟後,沙遜和罗猶夥同在對華鴉片走私中的得利的基督徒們,説動英政府出兵,鴉片戰爭由此而起,教會也在此期間也扮演著極其罪惡的角色。</h5> <h5>許多美國名校的發家史都离不開骯髒血腥的鴉片買賣。卡伯特向中國販賣鴉片而暴富,被稱為"波士頓第一家庭"。他曾出任哈佛大學校董并大手筆給哈佛捐款,那都是從中國榨來的非法販毒所得。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也都是惡榜有名。</h5> <h5>《達•芬奇密碼》有意無意地將主人公的身份定位為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原是教會學校,《密碼》作者似乎有點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h5> <h5>香榭麗舍大道上有數間匯豐銀行分行,能望到凱旋門。在巴黎,不是每家银行的櫃員機都收銀聯借記卡,匯豐就不收。當初,匯豐銀行就是一帮猶太和英美鴉片販子為了洗白不義之財而成立的。香港半山的億萬豪宅里,許多富豪的先祖都是靠販賣鴉片而暴富,譬如怡和和渣甸。他們的後人依舊逍遥過市,出入中國如入無人之境,還曾是中南海的坐上賓。</h5> <h5>不知有多少教堂曾接受過鴉片販子們的捐助,甚至連罌粟花都成為教堂染色玻璃花窗的裝飾圖案。</h5> <h5>不是结束的结束。</h5><h5></h5><h5><br></h5><h5>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主流刊物也加入到還耶稣以真實面目的討論中。《新聞周刊》採用PS後的「最後的晚餐」作封面,側面說明抹大拉和耶穌的親密關係。</h5> <h5>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刊曾登載一篇長文,令教會昏厥——猶大被基督徒們咒罵了兩千年。但猶大既沒有領那卅塊銀幤的告密賞錢,也沒有出賣他師父耶稣。他的族人白白替他頂了两千年的駡名。 基督教和西方人玩洗腦的把戲長達兩千年。指望一两部電影,三五本書,七八篇文章就能改變,也不切實際。 但一切掩盖真相的企圖,注定是徒劳無功的。如秋之黄叶,如春之残雪。</h5> <h3>「彧廬•秋日札記」之巴黎密碼系列 全文完</h3><h3><br></h3><h5>上.與巴黎聖母院平分秋色 — 故事開始的地方<br>中.玫瑰綫上神與人的交戰<br>下.達•芬奇讓蒙娜•麗莎告訴你耶穌•基督的幾個秘密 — 不是结束的结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