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物语

jizunde

<h3>临近冬至,天气格外寒冷。与其枯坐家中,还不如去外面看看。于是拿上相机想去淮海路一带转悠,记录下所见所感, 缤纷世界里既有时代风云,也有杯水波澜。</h3> <h3>地铁九号线马当路一号出口。</h3> <h3>近几年来马当路一带工程一直不断,除了修好地铁九号线站、十三号线站,旷日持久的打造商业圈的工程似乎终于有点眉目了。</h3> <h3>也使得马当路的人气比以前更旺。</h3> <h3>无论什么时候,这家&quot;一点点&quot;总是顾客盈门。</h3> <h3>离&quot;一点点&quot;几步之遥就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在一条弄堂里面。那是抗战时期朝鲜人为了驱逐日寇在上海成立的。</h3> <h3>现在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吸引不少韩国人前来参观朝拜。</h3> <h3>徘徊在弄堂口的就是那些韩国人,思密达。</h3> <h3>对面便是新天地马当路的街头咖吧。</h3> <h3>尽管艳阳高照,没人愿意在瑟瑟发抖中潇洒。</h3> <h3>只留下桌椅在寒风中叹息。</h3> <h3>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街角的小树也会让你惊艳。</h3> <h3>凑近了看!</h3> <h3>再近点,一幅绝妙的图画。</h3> <h3>圆球里是新天地的滑梯,双休日这里要排队,今天却冷冷清清。</h3> <h3>天冷毕竟顾客不多。不过也有例外。</h3> <h3>老外孤零零坐在那。不好意思凑近拍,只好用长焦镜头。</h3> <h3>有点圣诞气氛了。不是说不让过洋节么?</h3> <h3>马当路太仓路口的露天咖吧还是有些人。</h3> <h3>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中共"一大"会址。当年石库门房子里孕育着中国未来的百年风云。今天恰好是周一闭馆。平时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可不少。</h3> <h3>这是前几天拍摄的场景。</h3> <h3>马当路往西折进入淮海路。映入眼帘的便是"尚贤坊"。当年创造社著名作家郁达夫就是在尚贤坊友人孙百刚家遇见"杭州美人"王映霞,从此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恋爱悲喜剧。</h3> <h3>国人做宣传牌很上心,似乎牌子立起来食品就安全了。</h3> <h3>站在淮海路重庆南路立交桥往东看的情景。不过咱还是往西去。</h3> <p class="ql-block">立交桥下的街心花园。多年前,我在私立高中任教时的一位毕业生约我在这里见面。也是冬天,也是在寒风凛冽中,跟我说起他和女友(也是我的学生)一段曲折的恋爱故事,最后,故事里的女主角在春节穿了棉衣投了黄浦江。爱情的悲剧总是令人唏嘘不已!</p> <h3>物是人非。红花哪管人间事,依然灿烂耀眼。</h3> <h3>"和合坊"也是一条有故事的弄堂。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共"特科"锄奸队铲除叛徒白鑫就发生在这里。这场血案震惊了当年上海滩。</h3> <h3>"淮海电影院"旧址。不知什么原因,那么好的"市口",影院一直没有恢复。上高中时,放学后经常会在这里看一场电影再回家。有一次进电影院,发现我的班主任赫然坐在第一排正中。尽管他是近视眼,我也怕他撞见我,还没等散场就偷偷溜了。</h3> <h3>前几年媒体一直在探究淮海路人气不旺的原因。引进了不少"老字号"。这里原是卖西式糕点的,现在成了"老大昌"、"老人和"。不过这些"老字号"似乎未能挽回淮海路的商业颓势。</h3> <p class="ql-block">“渔阳里”!早先的共青团中央的所在地。曾经叱咤风云的"团派"发源地。</p> <h3>&quot;光明邨&quot;最初只是大饼油条摊,后来慢慢有名气了,由路边摊而登堂入室,现在成了老年人的热捧对象。是不是有点&quot;人来疯&quot;?</h3> <h3>店名取得怪,无奈顾客寥寥。</h3> <h3>瑞金一路151号,向明中学,我的高中母校。碰到的都是好老师,个个都好!穿戴山青水绿,举止彬彬有礼,学养深厚,和蔼可亲。正是受了他们的熏陶,高中时代便立志将来吃"稀饭"(师范)</h3> <h3>禁不住朝里多望几眼。不知现在里面的老师是否还有昔日风范,还是被潮流裹挟诱导学生没完没了地补课?</h3> <h3>永远的&quot;国泰&quot;,雍容华贵。这样的气派,今天的设计师恐怕难望其项背。</h3> <h3>这里原是&quot;上海第二百货公司&quot;的旧址。淮海坊住着我高中一位同学 ,高一成绩平平,后来突飞猛进,文理科俱佳,考上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不知去了哪里。哎,那年头就是这样,谁叫你如此优秀呢!</h3> <h3>淮海路陕西路口,徐汇区中心医院大屏幕上,&quot;专家&quot;正在侃侃而谈。如今对专家的话,有人说是忠告,有人说是忽悠。越来越搞不明白了。</h3> <h3>陕西南路折回南昌路往东走。南昌路茂名路口有一家颇负盛名的"阿大"葱油饼摊。就在这个弄堂里。电视台也介绍过,我当年走过此地也曾慕名排一小时队买只葱油饼。后来听说阿大居然是无证经营。因为名气太响,在李克强总理的过问下办齐了执照,搬到嘉善路去了。</h3> <h3>南昌路往南进入思南路。街口就是科学会堂。</h3> <h3>高大上的科学会堂也放下身段承接婚庆喜宴了。</h3> <h3>思南路皋兰路,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学良来上海就住在这里。</h3> <h3>思南路香山路,孙中山故居,欧式乡村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华侨集资买下赠与孙中山。</h3> <h3>门票20元,在门口拍照的人多,进去的人少,</h3> <h3>再往南就是思南公馆了。</h3> <h3>那里有一些漂亮的欧式洋房,这是它的优势,它想利用来和新天地媲美,可是人气远不及新天地。</h3> <h3>有时它要出租场地给小摊,借此增加一点收入。</h3><h3><br /></h3> <h3>为了显示自己特别有文化,还建了一个比书报亭大不了多少的&quot;思南书局&quot;。定期让作家来座谈,并在媒体上渲染一番。</h3><h3><br /></h3> <p class="ql-block">思南路走到头了。值得一说的是"思南88"商品房。靠着思南路这个名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人家卖五千一平米,它要卖八千。当时打浦桥一带的电线杆上插满它的广告小旗帜。</p> <h3>你问现在卖多少,只能哼哼了。</h3> <h3>思南路到头了。</h3> <h3>往那边就是田子坊,今天就不去了,已是暮色苍茫,急于回家了。</h3> <h3>走上高架桥,回头望,还真有所发现。</h3> <p class="ql-block">走近点。原来不起眼的地方有块碑石。一块纪念碑。那是纪念“二六”轰炸中遇难的无辜百姓的。</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民党军队退到舟山群岛。从1949.10—1950.2,国民党空军对上海进行了20多次轰炸,其中以2月6日的"二六"轰炸为最疯狂,当天国民党空军在上海上空投弹67枚,卢家湾地区群众死伤三百多人。我小时候听大人说起过“二六”轰炸,可见这件事情在上海市民中记忆深刻。这里原先是"下只角",全是棚户区,可以想见当时火光冲天的场景!这块碑石一直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请问来去匆匆的朋友们,你们注意到这块碑石了吗?</p> <p class="ql-block">现在呢,站在高架桥上,东望徐家汇路</p> <p class="ql-block">西望打浦桥,一派昇平祥和的气象。</p><p class="ql-block">人们啊,你们就算不知道有那块碑石,也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