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很多,不止春兰、夏荷、秋菊、冬梅,还有秋风里满眼金黄色的芦苇丛</h3> <h3>秋风吹来,干枯的叶子紧紧偎依,发出沙沙的声音,像产房新生的婴儿齐刷刷地蹬着被子那样,也一片欢腾。</h3> <h3>但芦苇过于平淡,它的一生就是这样如同一个老师、小职员、家庭主妇,仿佛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结果还是这个样子,叫人唏嘘</h3> <h3>平静地过着日子,没有什么冲突,人生也就最难演出彩,只好安详地讲述自己草木一秋。这样也提防不了文人在不称心时蹧践芦苇。</h3> <h3>芦苇在故事里大多是来营造悲惨凄切的:诗经里的少年在芦苇白霜中苦守在水一方的伊人;</h3> <h3>二十四孝图的闵子骞穿着狠心后妈用芦花做的菲薄的袄子陪着孔子读书,即便书声琅琅也难耐五更寒夜;</h3> <h3>白居易在瑟瑟枫叶荻花的浔阳江头与漂沦的歌女相逢……芦苇总让人在爱与恨、梦与醒间挣扎。</h3> <h3>爱情、生活、仕途,一定远比这些所谓的想象更无情、更严峻,其实不是生活太现实,而是我们太矫情。</h3> <h3>为何一个人对活着的畏惧和痛苦,总是去作践这卑微的野草呢?并且这痛苦如同涟漪一样,一圈圈扩散开去,两千年不止。</h3> <h3>只好说,人心是脆弱的。可惜这脆弱不容易被看见,看见了也不愿面对。</h3> <h3>草木也是有灵性的呀,人有时还比不上一株草。草在中医里尚有湿凉寒热的本性,即使在煎熬中也不会改变,能够疗人疾痛。</h3> <h3>在被文人当作抒情想象揶揄的芦苇,在农民眼中,是没有浪漫可言的,反而是生活的保障——盖房、筑墙、编席、作篓、垫仓。</h3> <h3>在物质贫乏的岁月,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是我们深刻的幸福。</h3> <h3>城市的生活,让这乡村的风景越来显得惆怅和陌生。这样的幸福感也日渐远逝。</h3> <h3>我们花很多岁月走出了劳动生活,很快发现许多珍贵的东西也随着劳动生活的消失而流走了。</h3> <h3>人到了中年,个人的生活就纠结成一团乱麻,我们企图用物质的追求来梳理、麻醉、压制它,意图获得心灵的安宁和融合,依然未必于事有补。这时候,不妨看看芦苇吧,从一开始就那样,根是根、茎是茎、叶是叶,到后来还是那个样子,平平顺顺地过日子,演好这个最不易出彩的角色。</h3><h3>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