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

LH

<h3>建川博物馆从2007年开始抢救性的采集全国健在抗战老兵的手印。</h3> <h3>令人震撼的“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一排排玻璃上印有4000多名抗战将领和老兵的红手印。爸爸妈妈的手印模也在其中。</h3> <h3>爸爸的手印模(第15座)。贾志斌,山西夏县人,生于1923年5月28日(农历),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行政13级,1983年1月离休,正厅级。2013年6月24日逝世,享年90岁。1938年至1949年先后任夏县第二区牺盟会特派员、中共夏县二分会委员、书记、中共夏县特支和夏县城工委书记、中共地下党内线组长、夏县城关区民主镇镇长、组建夏县第一支武工队任队长,后任安(邑)夏县副县长等职。</h3><h3> 1949年9月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第二梯队二大队4中队副队长、川北剑阁专署公安处科长等职。</h3><h3> 1950年8月任中共广元县委副书记、公安局局长及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2年任中共广元县纪检查委员会书记。</h3><h3> 1953年至离休前先后任西南地质局重庆中梁山队、101队、224队、501队、551队队长,四川省地质局大渡河队、甘孜地质队(又为甘孜州地质局)、第二区测队、水文地质工程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等职。</h3><h3> </h3> <h3>妈妈的手印模(第83座)。吴孝民,生于1924年11月19日(农历)祖籍江苏吴县。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2015年3月2日逝世,享年91岁。1945年2月至1949年12月先后担任中共夏县县委城市工作部地下交通员、根据地教员等职。</h3><h3> 1950年1月年至1953年1月任广元县公安局秘书股股长。</h3><h3> 1953年2月至离休一直跟随爸爸在地质系统转战南北,先后在西南地质局、四川省地质局各个队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计财科长、劳资科长等职。</h3> <h3>三枚纪念章分别为:华北解放纪念;解放西南纪念;解放西北纪念</h3> <h3>1949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从秦岭进入四川的决定。由晋绥解放区地方干部组成南下工作团,配合二野从北线进入大西南,开辟川康新区。12月约15000人,其中以县级干部为主分为5个梯队告别根据地,分批向四川进发,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直接受贺龙、李井泉领导。爸爸妈妈随军南下前与刚满一岁的二哥合影,将二哥留在老家爷爷奶奶身边。</h3> <h3>1949年12月爸爸妈妈带上刚5岁的大哥,告别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和牙牙学语的小儿子,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义无反顾的奔向新的战场,随军南下了。</h3> <p class="ql-block">南下时的妈妈。妈妈的家庭出身是工商兼地主,是当地的首富,全县的商铺都是妈妈家开的。妈妈的祖父辈移民到山西夏县,种桑蚕开办丝绸厂,到外公时已在太原有了银号,是有名气的民族资本家。妈妈是家里的二小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当时外公在阎锡山部队任军需官,所以妈妈就读于阎锡山在太原开办的军队干部子弟校,与阎之子是同学,与傅作义之子同桌。</p> <h3>妈妈参加革命后身份是地下交通员,公开身份是教员,这是妈妈和她的学生们,后排左起第二是妈妈。</h3> <h3>队伍翻山越岭边走边打经过艰苦的战斗和行军,爸妈被留在了入川的第一站—广元。爸爸任广元第一任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县委副书记。</h3> <h3>爸爸妈妈带着大哥南下了,二哥留在山西夏县老家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根据党的政策,二哥享受战士待遇,每月50斤小米,每年冬、夏军装各一套,前线还常送来战利品:美国奶粉、罐头等,周围在喂奶的邻居常来给二哥喂奶,说:娃多兮和(山西话可怜的意思)才一岁就没奶吃了。就这样二哥长成了小胖子。1968年奶奶、二哥、二姐、我一同回老家,时有大娘来家,问二哥:你还认识我吗?我还喂过你奶呢。多么善良淳朴的老区人民啊!</h3> <h3>任广元公安局局长及检察院检察长时的爸爸,时年27岁。</h3> <h3>任公安局秘书股股长时的妈妈,时年25岁。</h3> <h3>1950年大姐出生。1952春爷爷仙逝,奶奶和二哥被接到广元,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南下的第一任务是剿匪,打击反动残余及反动道会门,任务相当危险,干部家属,孩子们都受到威胁。奶奶,大哥,二哥,大姐均在敌人暗杀名单之列。</h3> <h3>爷爷贾嵩良。爸爸在党校学习时的一篇作文中回忆他南下临走时的情景:爸爸是骑着马从运城赶回夏县来告别的,爷爷送爸到门口,说:“娃呀,去吧,去吧!共产党这是干大事哩!咱好好的担心个啥?”爸又写到:这一别就再也没见到我的父亲了,至今我的眼前仍浮现着他老人家挥手告别的慈祥面容。</h3> <h3>奶奶李云,一个聪明善良坚韧的伟大女性,为儿孙们贡献了终身。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奶奶一直跟随父母转战南边无怨无悔,含辛茹苦的带大了我们五兄妹,是爸爸妈妈的坚强后盾,为这个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h3> <h3>外公吴啟贤,外婆赵如玉</h3> <h3>外婆是当地出名的美女。</h3> <h3>广元县委领导班子成员。</h3> <h3>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成立地质部,需要抽调一批有文化,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爸妈被调入地质部西南地质局工作。</h3> <h3>1953年广元县各民主党派代表欢送爸爸离广留影。</h3> <h3>云南个旧全家福。1953年6月二姐在重庆小龙坎出生了,刚40天的她就随爸妈前往云南个旧地质队,一年半后又回到重庆西南地质局。</h3> <h3>1954年,爸爸和他的大女儿</h3> <h3>1955年6月我在重庆小龙坎出生了,母子六人。</h3> <h3>1956年重庆,全家福。</h3> <h3>爸爸到地质系统后和妈妈一道不断的接受组建新的地质队任务。这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苏技术合作地质大队之一的中苏技术合作大渡河综合普查大队全体成员合影,爸爸任队长、书记,妈妈任人事科长。</h3> <h3>1957年,爸爸调任中苏技术合作大渡河综合普查大队队长,带领全家由重庆小龙坎西南地质局经成都赴雅安,在成都大姐和二姐合影,这张照片被放大放在照相馆玻璃橱柜里展示,当时的人工着色技术高超。</h3> <h3>1958年苏联专家撤离,中苏技术合作大渡河综合普查大队解散,这是分别时的合影。撤销后的大渡河队分成石棉地质大队和甘孜地质队(甘孜州地质局),爸爸妈妈调至康定甘孜州地质局,爸爸任局长,书记;妈妈任人事科长。</h3> <h3>1959年爸爸妈妈在康定</h3> <h3>1960年的大年初一在甘孜州地质局操场坝,爸爸和他的几个中层干部。站在中间的白玫是山西文水县人,刘胡兰的未婚夫。</h3> <h3>1959年爸爸妈妈调到康定甘孜州地质局工作,奶奶带着我们五兄妹留守雅安。一天奶奶说:你爸妈想你们了。叫大哥带上我们去照了这张照片寄给爸妈。1960年年底奶奶带我们五兄妹到康定,全家又团聚了。</h3> <h3>1960年爸爸在庆功大会上讲话。</h3> <p class="ql-block">1962年春因地质局重新组建二区测队(原来的二区测队,三区测队合并,将其他地质队的区测分队加入)爸爸调任队长兼党委书记,妈妈因身体极差严重贫血,不适应在高原工作,妈妈调至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任办公室主任,全家除爸爸到广元任职外全体迁入成都,后爸爸在新二区测队工作走上正轨后调回水文队任队长兼党委书记 ,妈妈被调至同在一个大院的物探大队工作。从此我们在天府之国安营扎寨,结束了走南闯北的历程。</p> <h3>1964年的爸爸</h3> <h3>1964年大哥考上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全家福。大哥是地质大院200多个孩子中第一个考起大学的。那是个星期天的早上,收发室阿姨将一封来自北京的挂号信送到爸的手里,是大哥的入学通知书,大哥考上大学的消息一经传开,整个大院沸腾了,家里挤满大人小孩。爸爸喜上眉梢,拿出钱来让我和二姐去买来几个大西瓜以示庆贺。</h3> <h3>兄妹五人在爸爸妈妈奶奶的身传言教,优秀品质的熏陶下,个个正直善良,勤奋努力,在整个地质大院里是家家户户教育孩子的榜样,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也不例外。爸爸妈妈在单位是德高望重的领导,在家是开明的家长,我们从小没挨过骂更没挨过打,加之奶奶管理有方,温馨的家充满了爱,也是大院孩子们的乐园。那些常在家挨打受气的孩子们最爱来我家,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公平和爱,会得到表扬和鼓励,以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儿时的玩伴们还会常常提到在我家的开心时刻。</h3> <h3>1964年三.八节周总理访问东南亚四国归来路径成都,在锦江宾馆接见了在蓉的十七级以上的妇女干部和女劳模,妈妈有幸参加了接见(第四排左起第十位是妈妈)。</h3> <h3>1967年文革时期,爸爸被下放到永川劳动改造,面对一切诽谤诬陷的不实之词,爸爸始终怀着相信人民,相信党的坚强信念。这天他休息,就翻出箱底这件稍好的好衣服穿上照了这张照片。他说:人家要打倒你,你自己不能先就倒了。正是爸爸的这种乐观开朗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h3> <h3>文化大革命期间爸爸妈妈被发配到外地,哥哥姐姐们也天各一方,只有我和奶奶在成都家中苦苦期盼着亲人们的归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家8人在7个地方,家已四分五裂,每次不管谁的归来都是天大的喜事。</h3> <h3>1968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一发出,我们家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哥哥姐姐们下乡了。</h3> <h3>1971年6月二姐以可以教育好子女的身份(那时爸爸没有平反还戴着走资派的帽子)奔赴云南边疆,在那里二姐勤奋努力,在逆境中入党,被提拔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分场副场长,这在支边青年中是凤麟毛角,屈指可数的。随后,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也乡下当知青了(当时根据政策因哥姐都在外地,我可以留城,但我想我是共青团员理应响应国家号召,决定下乡,这一决定得到了爸爸妈妈及哥姐们的全力支持)。没有给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丢脸,因表现突出,半年后被调到大队学校当老师。</h3> <h3>1972年大哥新婚回家</h3> <h3>1977年利用去北京出差机会受爸爸委托去看望了他的老战友,这四位阿姨是1938年爸爸做地下党时送去延安的,第一排左边的是侯波,毛主席的御用摄影师,天安门城楼上开国大典,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都是出自于她手。后排右边的是我本家姑姑贾俊秀,到延安后一直跟随周恩来总理从事电台工作。</h3> <h3>爸爸离休后上老年大学,练习书法。</h3> <h3>1975年二哥,大姐结婚了</h3> <h3>1983年全家福,小字辈们陆续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 幸福大家庭,人丁兴旺。</h3> <h3>1980年,1983年妈妈爸爸相继离休了。他们的晚年生活重心是帮助儿女们抚养孩子,妈说:年轻人没有家底。在经济和精神上无私的给予,不分男女每个娃给三年的保姆费到上幼儿园为止,贾映红在家2年,刘晓15年,贾敏6年,陈若愚是爸妈自己带的,贾丹,曹思嘉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一切在地质大院都被传为佳话。</h3><h3><br></h3> <h3>从1997年开始,大姐在昆明买了房子就每年接爸妈去避暑,他们在那里过着悠闲自得的舒心日子,妈妈常念到:这日子侧耶(山西话舒服的意思)厉害呢!</h3> <h3>巧手妈妈给她的重孙们做的小鞋子</h3> <h3>做点力所能及的事</h3> <h3>蒸出来的花卷又白又大,妈妈乐开怀</h3> <h3>我们都还没有退休,放大假时会去昆明看望爸爸妈妈。</h3> <h3>大姐夫生意繁忙,因爸妈喜欢他做的饭所以再忙都会赶回家做饭,而每周末会带爸妈出去郊游。</h3> <h3>在风景如画的滇池边休息。</h3> <h3>妈妈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二姐自从1977年从云南回来后,只要有空就给妈按摩,坚持30多年,二姐的孝心可见一斑,难能可贵。</h3> <h3>兄妹五人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走过来,心聚我家,个个自强自立,分别以:陕西省电视台台长、地质研究员、工程师、正处级等职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努力的工作着,直至退休。 </h3><h3> 才女大姐是妈妈最贴心的小棉袄,聪明能干博览群书,最早感到了改革开放将给祖国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早想到要让她那从小视书如命,勤奋好学的女儿出国深造,这就开始为他们的长远打算做出了决定:姐夫下海筹集资金,作为工程师的姐毅然办理了离岗待退手续,为女儿出国留学做各方面的准备。那时成都还没有一家中介公司办理出国留学事宜,姐凭着她的执着四处奔波,多方打听,终于大功告成。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侄女刘晓不负众望一举成功,17岁孤身一人走出国门开始了她新的人生,博士毕业后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在加拿大拼出一片天地,现在已是当地金融界有名气的精英了。</h3> <h3>六个孙字辈的娃,长大了。</h3> <h3>妈妈和她的四个孙女们</h3> <h3>1997年,出国留学的晓晓从加拿大回国省亲。</h3> <h3>2008年原甘孜州地质局(后改为402地质队)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特邀第一任队长,书记的爸爸和第一任人事科长的妈妈出席。</h3> <h3>人们见到老领导欢呼雀跃,激动之情难以言表。</h3> <h3>2009年区调队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爸爸作为第一任队长,书记被邀出席。</h3> <h3>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h3> <h3>子承父业~二哥地质专家,研究员。1975年9月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爸爸曾经战斗过的区调队工作。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的二哥为祖国的找矿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h3> <h3>二哥常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这是1989年在西藏那曲草原的工作照,海拔4600米。</h3> <h3>2006年春节在二哥家做客</h3> <h3>在蓉的四姊妹和爸爸妈妈</h3> <h3>在蓉的男子汉们</h3> <h3>敏敏带着她的新婚女婿回蓉拜见爷爷奶奶</h3> <h3>父女俩喜笑颜开</h3> <h3>奶奶和她的孙女,女婿</h3> <h3>在蓉的贾府女将们</h3> <h3>2007年爸爸的一句自言自语:再不回去,就回不去了。让二姐惊吓,爸爸是想回老家看看了,都还没退休的我们决定利用国庆长假陪爸妈回老家。以解爸爸的乡愁。</h3> <h3>见到多年不见的爸爸,姑姑泪流满面,述说着相思之苦。</h3> <h3>姑姑见到爸爸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天天做梦,梦见你。</h3> <h3>爸爸是独子, 在老家的唯一亲人就只有一个妹妹—我们的姑姑。姑姑从小被送给朱家当童养媳,吃了不少苦,这是爸爸的一块心病</h3> <h3>从老家回来到西安,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重孙。</h3> <h3>2011年丹丹携爱人,孩子从美国回家看望爷爷奶奶</h3> <p class="ql-block">83岁的妈妈依然端庄美丽。</p> <h3>我们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相濡以沫,风雨同舟71载,他们是最亲密的同志,战友,爱人。我们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平凡的一身无憾于国家,无憾于儿孙。爸爸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3> <h3>国务院给抗战老兵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h3> <h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h3> <h3>2018年1月大哥,大姐分别从西安、加拿大回蓉,兄妹五人及在蓉的亲人们一道来到了建川博物馆老兵广场,共同缅怀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h3>

爸爸

妈妈

爸爸妈妈

地质局

二哥

夏县

广元

爸妈

二姐

奶奶